孙永
-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 T2分级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高信号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外科预后的可能性。方法我院骨科2005年9月-2009年6月1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依据MRI T2加权像出现的高信号强度分为3级。0级:未出现脊髓高信号;1级:轻度高信号(信号模糊);2级:高亮度信号(信号高亮)。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病情评分。结果 0级40例;1级47例;2级29例。病程:0级(11.2±25.6)月,2级(36±33.7)月。术前3等级JOA脊髓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0级术后JOA评分最高为15.6±1.7,术后改善率最高为65.1±24.3;3级术后JOA评分最低为10.6±2.0,术后改善率最低为36.1±30.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T2加权像高信号与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评分相关,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最高的患者术后改善率最低,T2高信号的分级方法可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个指标。
- 刘建恒毛克亚毛克政孙永周亮刘郑生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核磁共振
- 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治疗的回顾分析
-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后的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108例,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带锁髓内钉治疗组(A组)和双钢板联合颗...
- 刘建恒张里程李瞳瞳张巍孙永李志锐张立海唐佩福
-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不连髓内钉双钢板
- 脊髓背根神经节前体细胞在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中作用的基础研究
-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SCI后神经功能的预后十分不理想,常常导致运动、感觉完全或部分丧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整个社...
- 孙永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修复脊髓背根神经节前体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分化
- 可视化磁力导航在胫骨髓内钉远端锁钉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回顾性评价可视化磁力导航系统在胫骨髓内钉远端锁钉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常规瞄准器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应用磁力导航技术进行髓内钉远端锁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应用可视化磁力导航系统进行髓内钉远端锁钉操作的67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应用瞄准器进行锁钉操作的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研究组,男40例,女27例。左侧30例,右侧37例,平均年龄(37.4±3.8)岁。AO分型:A型33例,B型19例,C型15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左侧28例,右侧32例,平均年龄(39.2±4.1)岁。AO分型:A型29例,B型14例,C型17例。两组分别应用可视化磁力导航系统和常规瞄准器对远端锁钉过程进行导航。记录并比较两组远端锁钉操作时间、锁钉次数、锁定过程透视次数,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锁钉操作时间为(6.1±1.4)min,透视次数为0次、锁钉次数为69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5.3±2.1)周;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为(8.3±2.4)min,平均透视次数为(4.05±2.2)次,锁钉次数为71次,愈合时间为(15.9±2.8)周。两组间锁钉操作时间、透视次数、锁钉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磁力导航系统应用于髓内钉的远端锁钉过程,可以有效提高锁钉成功率、缩短锁钉操作时间,显著降低医患双方的放射线暴露,与常规的瞄准器方法相比更具优势,是髓内钉导航技术发展的新的方向。
- 张浩张立海黄睿毛智张里程孙永唐佩福
- 关键词:胫骨骨折磁力导航
-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特点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各节段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4月-2011年1月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T10-L3)椎间盘突出59例,其中T10-T11组5例,T11-T12组19例,T12-L1组12例,L1-L2组13例,L2-L3组10例。结果各个节段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根性放射痛(44/59,74.6%),行走障碍(40/59,67.8%),下肢麻木(37/59,62.7%)下肢无力(35/59,59.3%)腰背痛(29/59,49.2%);T10-T11组和T11-T12组以下肢麻木无力表现为主,主要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T12-L1组多伴有腹股沟区域感觉平面(6/12,50.0%)和鞍区感觉障碍(4/12,33.3%),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和混合型损害体征为主;L1-L2组和L2-L3组表现为神经根症状,累及范围主要在大腿前外侧,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不同节段腰背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节段腰背痛发生率高于上位节段。结论 T10-T11组和T11-T12组表现为上神经元受损,T12-L1组表现为明显感觉平面和广泛下肢力弱,L1-L2组和L2-L3组表现根性感觉和运动障碍。
- 孙永刘郑生刘建恒
-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段
- 渐进性螺钉植入法致大鼠胸腰段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
- [研究背景]脊髓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CC)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骨化、肿瘤以及畸形等引起,许多患者多年内可...
- 孙永
- 关键词:脊髓压迫慢性损伤
-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效的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8例胸腰段间盘突出症(T10-L2)手术病例,其中采用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33例,采用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15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Oswestrey评分问卷调查表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主观功能。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2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2个月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DI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外侧经椎间孔组并发症少于前外侧经腹膜后组;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椎体间融合率96%。结论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与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均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并发症少。
- 孙永刘郑生肖嵩华王征陆宁
-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段后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
- Ti6A14V表面人重组骨形态蛋白-2微球涂层的生物性骨长入的研究
-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发一种可以促进内植物表面骨长入的生物材料,为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及内固定物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结论:采用酸蚀加热法可使Ti6A14V表面成为二维多孔结构,有利于涂层的结合。W/OlW超声复乳法制备出的r...
- 傅仰木张强孙永廖伟雄白晓伟李众利
- 关键词:股骨柄假体
- 帕瑞昔布钠用于脊柱矫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 ml)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后48 h内,每12 h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注射。C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P组和C组手术结束后均给予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infusion analgesia,PCIA)。术后2、6、12、24、48h分别对两组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痛满意度评价,自控式镇痛泵(PCI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凝血变化比较。结果术后P组6、12、24、48 h VAS评分,按压总次数和舒芬太尼使用量均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镇痛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作为镇痛复合用药,可有效提高脊柱矫形术后的镇痛质量,节俭其他镇痛药物。
- 刘建恒毛克亚孙永毛克政周亮刘郑生
- 关键词:镇痛脊柱侧凸脊柱矫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