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体外抗菌
  • 3篇内酰胺
  • 3篇内酰胺酶
  • 3篇耐药
  • 3篇抗菌
  • 2篇药物
  • 2篇阴性杆菌
  • 2篇体外
  • 2篇头孢
  • 2篇阻遏
  • 2篇喹诺酮
  • 2篇喹诺酮类
  • 2篇喹诺酮类药
  • 2篇喹诺酮类药物
  • 2篇酶检测
  • 2篇耐药性
  • 2篇类药
  • 2篇类药物
  • 2篇革兰
  • 2篇革兰阴性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宜宾市第一人...
  • 1篇成都学院(成...

作者

  • 9篇孙爱慧
  • 8篇刘小康
  • 8篇邓晓慧
  • 6篇陈苏婉
  • 5篇郑风劲
  • 4篇张守钗
  • 1篇王晓娟
  • 1篇何文富
  • 1篇李波
  • 1篇李恒

传媒

  • 4篇四川生理科学...
  • 2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的研究
2007年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具有比ESBLs酶更广的水解底物谱,能有效水解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抑制。携带编码AmpC酶基因质粒具有可转移性,导致耐药性广泛传播。本文就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发现、流行病学特点、酶基因特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孙爱慧邓晓慧陈苏婉郑风劲刘小康
关键词:质粒介导AMPCΒ-内酰胺酶
革兰阴性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2007年
目的:了解近期临床分离的3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情况及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三种AmpC酶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常规检测和用药的参考。方法:用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分别检测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的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56.7%、13.3%、10.0%,头孢西丁药敏实验与三维实验相比,存在较高假阳性率82.4%,表型筛选法与三维实验符合率达96.7%;17株耐头孢西丁菌株的药敏实验显示出严重的多重耐药,对青霉素类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的复合药物、氨基糖苷类均呈高比例耐药,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和他唑巴坦的头孢菌素类较为敏感,而对亚安培南和头孢肶肟的敏感率达100%。结论:表型筛选法操作简单省时,且准确率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治疗产AmpC酶菌感染以亚安培南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肶肟较优。
孙爱慧陈苏婉邓晓慧刘小康
关键词:AMPC酶革兰氏阴性杆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克雷伯杆菌体外防耐药突变浓度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测定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了解细菌对FQNs的耐药性。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1的菌液接种于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及加替沙星琼脂平皿上,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ATCC700603及耐药突变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结果: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肺炎克雷伯杆菌ATCC700603的MPC分别为8与1.6m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MIC)分别为16与4mg/mL。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第一步耐药突变体对筛选药物的MIC较ATCC700603提高4~24倍,第二步突变体又较第一步突变体高2~6倍。结论:加替沙星限制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强于环丙沙星,肺炎克雷伯杆菌对FQNs耐药是累积性的。
邓晓慧孙爱慧陈苏婉张守钗刘小康
关键词:氟喹诺酮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防耐药变异浓度
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突变体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测定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肺炎克雷伯菌(KP)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了解突变耐药菌对FQNs的耐药性。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的菌液接种于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及加替沙星琼脂平皿上,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及其耐药突变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对不同药物浓度筛选出的耐药突变株进行编码拓扑异构酶VIC亚单位基因parC和回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PCR扩增和测序,并测定外排泵抑制剂羟基氰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对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MIC的影响。结果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ATCC700603的MPC分别为4、1.6mg/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分别为16、4。两种药物的耐药突变体均出现了gyrA的第83位(TCC→ATC/TTG)均出现了突变,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Ser-83→Ile/Leu)。其中有一株同时也出现了第87位点(GAC→AAC)的改变,氨基酸也由Asp→Asn。除第二步突变体parC第80位点突变(AGC→ATC),引起氨基酸由Ser→Ile的改变外,其余几株均没有发生parC的突变。MIC测定结果显示,单用两种FQNs及合用CCCP的结果一样。结论加替沙星限制KP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强于环丙沙星,KP的耐药突变株对FQNs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和parC基因突变。
邓晓慧郑风劲何文富孙爱慧刘小康
关键词:氟喹诺酮肺炎克雷伯菌耐药防耐药突变浓度
克拉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及与氧氟沙星合用后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用0.22μm微孔滤膜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测定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MIC值;银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构,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结果:生物膜(BF)可在七天内稳定形成,1/16MIC、1/4MIC浓度克拉霉素显著减少单用氧氟沙星组中的BF活菌数(P<0.05)。结论:克拉霉素能显著提高氧氟沙星对BF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郑风劲邓晓慧李恒孙爱慧刘小康
关键词: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生物膜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同配比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的体外抗菌作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4种不同配比的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CTX/TAZ)(2:1、4:1、6:1、8:1)及头孢噻肟钠(CTX)单剂对四川地区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465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联合配伍可以使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MSSE和MRSE)、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鲍曼不动杆菌等从CTX单用的MIC50值128~>256mg·mL-1降至2~64mg.L-1,下降幅度达4~128倍。结论不同配比的CTX/TAZ均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明显优于CTX单剂。6:1的CTX/TAZ复方制剂为较合理的配方组合,具有进一步的研究开发价值。
陈苏婉张守钗王晓娟孙爱慧邓晓慧郑风劲李波刘小康
关键词:体外抗菌作用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与他唑巴坦联用后对临床分离的291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联用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头孢哌酮钠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相似,略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结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张守钗陈苏婉邓晓慧孙爱慧刘小康
关键词:抑菌浓度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革兰阴性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孙爱慧
4种配比的头孢曲松/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活性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4种配比头孢曲松/他唑巴坦(CRO/TAZ)及头孢曲松(CRO)单剂对四川地区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测定525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最低仰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活菌计数法绘制杀菌曲线;并观察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H和血清蛋白含量对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4种配比CRO/TAZ对甲氧西材耐药金菊菌和表皮葡萄球功的MIC50为1~8 mg.L-1,是CRO单剂的1/32~1/256;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分别降低了8~32倍和16~64倍,MIC90降低了8倍以上;CRO/TAZ(6:1)体外抗菌作用优于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或相当;但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4种配比CRO/TAZ均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明显优于CRO单剂。结论4种配比CRO/CAZ对大多数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明显高于单剂。其中,6:1为较合理的配方。
张守钗陈苏婉王晓娟邓晓慧孙爱慧郑风劲刘小康
关键词:头孢曲松他唑巴坦体外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