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颖

作品数:123 被引量:621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电子电信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13篇学位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92篇医药卫生
  • 20篇理学
  • 3篇电子电信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2篇肝炎
  • 19篇药物性
  • 18篇肝病
  • 15篇衰竭
  • 15篇光谱
  • 14篇预后
  • 14篇酒精
  • 14篇酒精性
  • 13篇肝衰
  • 13篇肝衰竭
  • 11篇药物性肝损伤
  • 11篇乙型
  • 11篇乙型肝炎
  • 11篇肝损伤
  • 10篇细胞
  • 9篇红外
  • 9篇红外光
  • 9篇红外光谱
  • 9篇病毒
  • 8篇病理

机构

  • 52篇北京大学
  • 39篇解放军第30...
  • 18篇解放军第三○...
  • 10篇解放军第三〇...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军医进修学院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解放军第三0...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荆州市第二人...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兰州市第二人...
  • 1篇泗洪县人民医...
  • 1篇安徽省太和县...
  • 1篇生态环境部华...

作者

  • 123篇孙颖
  • 64篇邹正升
  • 55篇李保森
  • 44篇滕光菊
  • 43篇赵军
  • 40篇常彬霞
  • 23篇杨展澜
  • 21篇吴瑾光
  • 20篇张伟
  • 17篇翁诗甫
  • 15篇张莉
  • 13篇尚丽丹
  • 12篇张伟
  • 11篇黄昂
  • 10篇梁庆升
  • 10篇辛绍杰
  • 8篇王福生
  • 8篇田辉
  • 7篇貌盼勇
  • 5篇田辉

传媒

  • 20篇肝脏
  • 16篇实用肝脏病杂...
  • 15篇传染病信息
  • 6篇光谱学与光谱...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第四届全国配...
  • 3篇中国化学会全...
  • 3篇2013北京...
  • 2篇第三届全国重...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国外医学(流...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18篇2013
  • 3篇2012
  • 1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1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和病毒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毒学变化特征。方法对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和肝组织HBV标志物监测,并随访临床转归。结果 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ALT水平为1143.64±698.32U/L,TBIL为83.99±80.44μmol/L;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44.41±15.43天;血清HBsAg转阴时间为55.9±44.3天,HBV DNA转阴时间为39.4±25.2天;发病后6个月时患者HBsAg转阴率为91.9%,3例(8.1%)患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均已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发病后45天内完成肝穿刺检查。结果显示,肝组织HBsAg转阴时间为22.6±10.0天,阴转率为51.4%;肝组织HBcAg转阴时间为29.8±16.5天,阴转率为73.0%。结论绝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可清除血液及肝细胞内的病毒,使病情得到较快的恢复,而发病初期病毒载量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孙颖滕光菊邹正升李保森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HBV标志物病毒清除
中性第二配体对邻氨基苯甲酸铽络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第二配体对邻氨基苯甲酸铽络合物荧光性能的研究,得到一些重要的结果。
毛煜春陈纬纬夏国尧杨展澜张莉孙颖翁诗甫吴谨光
关键词: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第二配体
文献传递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用于血糖无损检测的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血糖无损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方法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受试者中指的红外光谱 ,将 112 3cm-1附近的葡萄糖特征峰的相对强度与快速血糖仪所测血糖值进行比较。 结果 112 3cm-1附近的特征峰相对强度的变化与血糖值的变化基本同步 ,该峰的相对强度与血糖值明显相关(R =0 83485 ,SD =0 135 6 6 ,P <0 0 0 0 1) ,峰的相对强度可以反映人体血糖值的变化 ,的确能作为人血糖值的一个数量指标。 结论 FT -IRATR法进行人体血糖的无创性测定和监测是可行的。
孙颖傅贤波周勇杨展澜杨丽敏张利周孝思徐怡庄凌晓峰沈韬翁诗甫吴瑾光
关键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血糖无创检测糖尿病围手术期
非感染性肝病在传染病医院中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非感染性肝病在传染病医院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不同年份非感染性肝病的住院人数、性别分布以及不同年份非感染性肝病构成比的变化趋势等。结果在传染病医院中非感染性肝病的病种主要包括各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和无感染性的肝脏良性及恶性占位性病变,前三者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002年至2012年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收治的非感染性肝病患者的例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非感染性肝病患者的总数为667例,而2012年为4 868例,其构成比也由10.55%升至15.73%;非感染性肝病的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但其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女性构成比为逐年升高趋势;不同年份非感染性肝病病房收治的非感染性肝病患者与其收治的肝病患者的构成比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感染性肝病患者也是传染病医院肝病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于这部分患者的管理,为其创造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至关重要。
孙颖邹正升尚丽丹张伟赵军滕光菊常彬霞李保森
IL-21在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浆中升高及在体外对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的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郝书理张纪元金磊孙颖李保森冯国华王福生邹正升
近10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了解近10年来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疾病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2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DILI的3135例患者资料,观察患者的疾病特点及变化趋势。结果急性DILI 2278例,占72.7%;慢性DILI 473例,占15.1%;药物性肝硬化236例,占7.5%;药物性肝功能衰竭148例,占4.7%。住院DILI患者占总的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从2002年的1.39%上升至2006年的2.31%,2011年上升至3.17%,10年间上升约2.3倍。3135例DILI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分布以华北地区最多,占35.1%,其次为华中地区,占22.6%,北京和东北地区均为13.1%。急性和慢性DILI预后好,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1.3%及88.8%,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较差,治愈好转率为56.1%,病死率为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ILI患者占总的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不断上升,10年间上升2.3倍。临床DILI患者中急性DILI占多数,要重视DILI的早期诊断。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差,需重视DILI的规范治疗。
滕光菊李保森赵军张伟常彬霞孙颖黄昂邹正升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衰竭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更进一步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 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 x~2检验,对...
李保森邹正升孙颖陈菊梅辛绍杰
关键词:重型肝炎肝性脑病腹水凝血功能
文献传递
肝衰竭的预后模型或标准被引量:3
2008年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疾病凶险,病情发展迅猛,准确判断肝衰竭的预后对指导治疗及判断肝移植适当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病情及时采取肝移植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本文将介绍King’sCollege Hospital标准(KCH标准)、Clichy标准、MELD评分、SOFA评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并对它们在判断肝衰竭预后的意义方面进行评价。
邹正升孙颖陈菊梅
关键词:肝衰竭预后
硬脂酸与戊胺的微波反应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对硬脂酸和戊胺的微波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与戊胺等摩尔充分混合后,生成硬脂酸戊铵盐,体系中残存的少量硬脂酸与其戊铵盐形成酸盐结构.在微波辐射下,硬脂酸戊铵盐有明显的分解反应,并可进一步脱水生成酰...
孙颖杨展澜翁诗甫吴瑾光
关键词:硬脂酸化学反应
文献传递
186例药物性肝损伤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滕光菊常彬霞邹正升孙颖张伟赵军尚丽丹李保森周光德赵景民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组织病理学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