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琪

作品数:112 被引量:382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心脏
  • 26篇动脉
  • 24篇缺损
  • 23篇外科
  • 23篇间隔缺损
  • 22篇心动图
  • 22篇超声心动图
  • 21篇超声
  • 19篇室间隔
  • 19篇室间隔缺损
  • 16篇手术
  • 15篇先天
  • 15篇先天性
  • 14篇心脏病
  • 14篇外循环
  • 14篇先天性心脏
  • 14篇先天性心脏病
  • 13篇主动脉
  • 12篇外科治疗
  • 12篇封堵

机构

  • 105篇四川大学华西...
  • 11篇四川大学
  • 4篇泸州医学院附...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作者

  • 108篇安琪
  • 33篇赁可
  • 29篇石应康
  • 27篇唐红
  • 27篇张尔永
  • 15篇杨建
  • 12篇肖锡俊
  • 11篇冯沅
  • 11篇董力
  • 10篇宋海波
  • 9篇杜磊
  • 9篇白文娟
  • 8篇何东权
  • 8篇康彧
  • 6篇田子朴
  • 6篇孔令秋
  • 6篇干昌平
  • 6篇郭应强
  • 5篇乔莉娜
  • 5篇朱达

传媒

  • 26篇中国胸心血管...
  • 8篇中华超声影像...
  • 6篇中华胸心血管...
  • 6篇四川大学学报...
  • 5篇华西医学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临床超声医学...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国体外循环...
  • 2篇西部医学
  • 2篇中华医学超声...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20篇2008
  • 15篇2007
  • 8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部室间隔缺损漏诊2例被引量:1
2007年
白文娟唐红安琪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肌部超声心动图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传导阻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原因、类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检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治疗的 IE 病例,按改良的 Duke 标准纳入研究对象381 例。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
石应康何东权张尔永肖锡俊董力杨建安琪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传导阻滞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体肺动脉侧支循环的内外科联合治疗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内、外科联合治疗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体肺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内、外科联合治疗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体肺动脉侧支循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侧支血管栓堵方法、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24例存活,3例死亡,病死率11.1%(3/27),死因分别为心室颤动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呼吸衰竭1例。66支侧支血管为完全阻断,11支血管为部分阻断。栓堵相关并发症:2例缺氧发作;3支侧支血管渗漏,放置弹簧圈后侧支循环均达完全阻断。结论内、外科联合治疗伴有体肺动脉侧支循环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冯沅安琪赁可张立陈玉成饶莉曾智
关键词:发绀侧支循环
体外循环相关急性肾损伤与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心脏直视手术不可或缺的辅助及治疗手段。但同时,ECC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损伤也给临床提出了挑战。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ECC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不仅增加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还明显增加术后患者的病死率,极大地威胁着临床患者的预后。然而,目前国内外针对ECC相关AKI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主要集中于围手术期药物使用及肾替代治疗等对症支持治疗两个方面。尽管目前的治疗大多集中于AKI的损伤期,内源性细胞修复及以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最新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在ECC相关肾损伤的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对ECC相关AKI与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赵俊飞安琪
关键词:体外循环急性肾损伤干细胞
Primary sutureless技术在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中应用
2018年
目的: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术后肺静脉梗阻(PVO)是发生率高,明显影响TAPVC预后。Sutureless技术是将肺静脉共汇或部分肺静脉与后心包直接吻合的一种技术,在TAPVC术后PVO治疗中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Sutureless技术初次应用于TAPVC矫治(Primary sutureless)的效果目前尚有争议。
凌云飞安琪
关键词:全肺静脉异位引流PRIMARYSUTURELESS
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型和外科处理
200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型特点,分析影响手术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9例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前感染情况,分为感染活动型、感染静止型、和感染隐匿型,比较三组患者间围手术期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感染活动型患者具有基础心脏病史比例显著低于感染静止型和感染隐匿型患者,而其血白蛋白、血白细胞等血液指标异常率、急诊手术治疗的比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感染静止型和感染隐匿型患者。三组患者手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中NYHA心功能Ⅲ~Ⅳ级、血沉异常、急诊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比例显著增高。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以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均能获得较满意的手术疗效。
马建旸石应康张尔永肖锡俊董力杨建安琪程述森
关键词: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型外科治疗
幼儿右心房脂肪瘤1例
2008年
赵景宏唐红安琪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
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及其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鼠动-静脉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模型是否能模拟临床体外循环造成的特征性炎性反应和器官损伤。方法 SD大鼠麻醉,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插管建立循环通路后随机分为2组:ECC组大鼠采用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转流2h,观察2h;Sham组大鼠插管后仅进行血液稀释而不行旁路循环,观察4h。实验结束后取标本测定血常规、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和肺组织含水量;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另取肺组织做HE染色。结果 ECC后2h,ECC组大鼠仍能保持正常红细胞数量,而白细胞数量、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均高于Sham组(P<0.05)。肺损伤指标显示:ECC组动物肺氧合指数低于300 mmHg(1mmHg=0.1333kPa),并低于Sham组(P<0.05),达到临床急性肺损伤诊断标准;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TNF-α、肺水含量均高于Sham组(P<0.05),肺组织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膜明显增厚。结论经右颈总动脉、左股静脉插管能成功建立大鼠ECC模型,该模型影响因素单一,成功率高,仅转流2h即能诱导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炎性相关急性肺损伤,因此适于研究ECC炎性反应对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
谢小均陶开宇唐梦琳杜磊安琪赁可干昌平陈佑雯罗书画
关键词:体外循环动物模型炎性反应
充分游离吻合技术在矫治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初步探索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为一种常见复杂先心病,虽然在1951年即完成第一例TAPVC矫治术,但外科手术矫治TAPVC仍面临巨大挑战,术后肺静脉再狭窄(PVO)率仍高达30%左右,而术后PVO患者3年生存率仅60%左...
安琪
关键词:全肺静脉异位引流临床疗效
微创外科室间隔缺损封堵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微创外科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失败原因,以期提高术前超声心动图筛查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微创外科VSD封堵失败改行修补术病例,对比超声表现及手术所见,归纳总结产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残余分流与VSD假性膜部瘤右室面具有多个出口和低估VSD大小密切相关:VSD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是主动脉瓣反流的主要原因;封堵器移位与低估VSD大小且使用偏心封堵器有关;原有三尖瓣反流加重和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VSD均位于隔瓣下方;封堵失败组较封堵成功组缺损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VSD及其毗邻结构的细致评估,有助于严格适应证,提高手术成功率。
任奔康彧唐红宋海波安琪赁可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超声心动描记术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