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明志

作品数:21 被引量:110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重点攻关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内镜
  • 8篇神经内镜
  • 6篇血管
  • 5篇动脉瘤
  • 5篇微血管
  • 5篇减压术
  • 5篇复发
  • 5篇复发性
  • 4篇血管减压
  • 4篇血管减压术
  • 4篇微血管减压
  • 4篇微血管减压术
  • 4篇面肌
  • 4篇面肌痉挛
  • 4篇脑胶质瘤
  • 4篇内镜辅助
  • 4篇痉挛
  • 4篇肌痉挛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机构

  • 1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无锡市第二人...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1篇庞明志
  • 13篇鲁晓杰
  • 8篇王清
  • 7篇李江安
  • 7篇李兵
  • 4篇苗增利
  • 4篇耿晓增
  • 3篇蔺玉昌
  • 3篇徐嘉
  • 3篇缪以峰
  • 3篇徐幸
  • 3篇李兵
  • 2篇殷立维
  • 2篇吴曙军
  • 2篇汪璟
  • 2篇季卫阳
  • 2篇冷冰
  • 2篇徐嘉
  • 2篇殷力维
  • 2篇程刚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江苏省第十八...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2004 ̄2005年间使用颅内支架(Neuroform,Boston公司)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予全身肝素化。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次成功放入颅内支架,动脉瘤完全填塞10例,3例瘤颈残余,无死亡。结论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对常规手术困难的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蔺玉昌苗增利徐幸殷力惟缪以峰庞明志
关键词:颅内支架微弹簧圈宽颈动脉瘤
复发性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被引量:12
2006年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无论采用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仍有部分病人动脉瘤复发乃至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据统计,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为4%-7%,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所导致的非致密栓塞或(和)瘤颈残余,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难度及风险远高于首次治疗。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机制及治疗策略。
蔺玉昌冷冰苗增利徐幸殷力维缪以峰庞明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性血管内介入治疗再次破裂出血术后复发动脉瘤复发
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被引量:7
2004年
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局部控制率不高,很少有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本文结合了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发病特点及复发的主要因素,重点阐述了以手术治疗为主,有机地结合放疗、化疗以及基因和生物学治疗的综合治疗原则,并简要介绍了国际上对复发性脑胶质瘤研究的一些前沿技术和方法,对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庞明志耿晓增
关键词:复发性脑胶质瘤影像学诊断生物学治疗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神经内镜的应用
目的:总结前循环动脉瘤手术经验,探讨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神经内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神经内镜辅助下的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18例在夹闭根据动脉瘤的指向置入内镜,84例在夹闭后置入内镜.主要目的是多角度观察...
李兵鲁晓杰李江安王清季卫阳庞明志徐嘉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例资料,术中运用神经内镜观察术野中面神经走行并辨认其周围责任血管,对受压面神经进行减压。结果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44例,症状减轻6例。术后面瘫3例,听力下降1例。没有无效或复发病例。结论面肌痉挛MVD应用神经内镜能有效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陈开来庞明志李兵鲁晓杰苗增利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血管减压术
^(125)I球囊内照射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125I硅胶球囊内近距离照射对C6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探讨术后内置125I球囊内照射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5I-NaI溶液放入硅胶球囊内,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给予不同剂量的近距离照射,检测细胞死亡率、增殖抑制及细胞周期再分布情况。采用125I充填球囊内照射方法治疗脑胶质瘤患者6例。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为60 ̄80Gy,持续照射5 ̄8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受照射组细胞死亡率、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S期比例降低、G1期阻滞,细胞周期发生紊乱。应用于临床后随访一年1例死亡,生存5例,5例患者卡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随诊期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球囊内照射可以通过导致细胞死亡、细胞增殖抑制以及细胞周期改变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方法简便,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是治疗胶质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耿晓增庞明志段宝奇李海林程刚陈海峰傅震
关键词:C6胶质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总结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经验,探讨在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术中神经内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眉弓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术19例。分别在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中置入观察肿瘤和血管的关系,视神经管内和鞍内是否有残留,进一步在内镜下进行切除。结果切除程度:SimpsonI级5例,SimpsonII级14例,随访3个月~4年,术前发生视力和视野变化的13例中,好转10例,2例不变,1例轻度视力恶化。未见明显复发。无脑脊液漏,无内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在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过程中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的不足,有效地观察到向鞍内和视神经管生长的肿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李兵鲁晓杰李江安庞明志徐嘉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神经内镜眶上锁孔入路
便携式B超在急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准确而又及时的定位出血范围.减少手术功能区的损伤是成功挽救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生命的保证,对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科室自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在60例急性脑外伤患者手术术中采用美国GE公司LOGIA Book彩色笔记本式超声仪进行准确的定位,术后复查,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庞明志耿晓增吴曙军殷立维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
不同术式治疗Chiari Ⅰ型畸形的比较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 总结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表现和手术经验,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ChiariⅠ型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3年9月161例ChiariⅠ型畸形成人患者,合并脊髓空洞的97例.其中52例行单纯后颅窝减压,64例行硬膜成形术,45例行扁桃体探查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后颅窝减压组,硬膜成形术组,扁桃体探查处理组在头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1.3%,79.6%,80.0%(P >0.05);上肢感觉障碍的好转率分别为33.3%,65.4%,65.0%,硬脑膜成形术组和扁桃体探查处理组较单纯颅骨减压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及0.04,均<0.05),但是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空洞缩小率分别为40.0%,66.7%,66.7%.相对于单纯后颅窝减压组,硬膜成形术组能改善肢体感觉障碍(P=0.036)和脊髓空洞缩小(P =0.042);扁桃体探查处理组分别为(P=0.040,0.044).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没有小脑扁桃体下垂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三种术式均能缓解头痛.在改善肢体感觉障碍和脊髓空洞缩小方面,硬膜成形术组,扁桃体探查处理组疗效较好.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个体化的临床术式治疗Chiari Ⅰ畸形.
李兵鲁晓杰李江安庞明志徐嘉
关键词:CHIARI畸形脊髓空洞后颅窝减压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王清严正村孙俊汪璟庞明志李江安鲁晓杰
关键词:神经内镜经鼻入路颈内动脉鞍上区海绵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