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
-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临沂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_8CD^+_(28)T细胞、血清IFN-γ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细胞、血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变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45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HBeAg,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T细胞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水平。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外周血CD+8CD+28T细胞比例分别为12.86%±2.57%、10.74%±3.59%,两组比较P<0.05;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5.79±1.28)、(311.00±80.40)pg/mL,两组比较P均<0.01。观察组Child-Pugh A、B、C级外周血CD+8CD+28T细胞比例分别为7.98%±2.62%、12.37%±1.73%、13.05%±3.38%,各级间比较P均<0.01;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320.10±86.55)、(299.95±60.84)、(307.57±88.43)pg/mL,各级间比较P均>0.05。CD+8CD+28T细胞与HBeAg、HBV-DNA相关系数分别为-0.33、-0.44,P均<0.05;IFN-γ与CD+8T细胞相关系数为-0.33,P<0.05;CD+28T细胞与IFN-γ相关系数为0.34,P<0.05。结论 IFN-γ水平可反映HBV慢性感染者的免疫状态,CD+8CD+28T细胞有助于病毒的清除。
- 张东辉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Γ干扰素
- 反义核酸技术与抗HBV基因治疗
- 1999年
- 张东辉高峰马建民
- 关键词:反义核酸乙型肝炎基因治疗
- 干扰素的副作用
- 1997年
- 魏永利张东辉张万学
- 关键词:干扰素药物副作用
- 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与IL-10、IL-12、IL-18变化的研究
- 王经伟张东辉魏永利郑士芹张志宏张自才刘锦堂
- 该项研究的原始材料来源于我院感染科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收治住院的88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该课题应用新型精密仪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型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用ELISA法检测血清I1-10、I1-12、I1-...
- 关键词:
- 关键词: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IL-10IL-12IL-18
- HBV-DNA在各型乙肝中的分布规律探讨
- 1998年
-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乙肝患者的血清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HBV各抗原抗体指标。结果显示,904例乙肝患者的HBeAg阳性率为37.9%,而HBV┐DNA阳性率达68.8%,血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P<0.05)。在HBeAg阴性病例中,HBV┐DNA阳性率达54.4%,其中有活动性肝病者阳性率为72.3%,肝病静止期仅19.9%,差异极显著(P<0.01)。提示PCR技术是了解乙肝病毒(HBV)复制情况的敏感方法。
- 刘锦堂安柏玲张东辉
- 关键词:HBV-DNA乙型肝炎聚合酶链反应
- 氧自由基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中的作用
- 2003年
- 张东辉刘红王培珍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发病HFRS
-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观察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苦参素 (天晴复欣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3例 ,与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1例比较。结果 :苦参素组CD4+ 、CD4+ /CD8+ 治疗后明显提高 ,CD8+ 降低 (P<0 01) ,优于凯西莱组(P<0 01) ;苦参素组HBeAg、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1 0 %、45 8 % ,凯西莱组为7 3 %、12 2 % (P<0 01)。结论 :苦参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 张东辉刘红
- 关键词:苦参素慢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和IL-10的变化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浆IL-6、IL-10水平的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以探讨其在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1例HFRS患者外周血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CD3及亚群CD4、CD8细胞的数量及CD4/CD8比值;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结果HFRS患者病程中存在CD3、CD4、CD8细胞数量的不同程度升高,CD3、CD8细胞于发热期明显升高(P<0.05或P<0.01),均于低血压期达峰值(P<0.01);CD4细胞升高幅度较小,于少尿期达峰值(P<0.01);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于低血压期比值降至最低(P<0.01);血清IL-6、IL-10水平在病程中均明显升高(P<0.01),于少尿期达峰值。在HFRS不同病型中,随临床病型的加重,CD3、CD8细胞明显升高,在危重型升高达峰值(P<0.01),而CD4细胞升高幅度相对较小,在重型升高达峰值(P<0.01);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血清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CD4/CD8比值的下降与血清IL-6、IL-10水平的升高相一致,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78和r=-0.8787。结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细胞因子分泌失常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在HFR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王经伟张东辉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IL-10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王经伟赵勇华李树臣张东辉刘应麟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IL-10IL-6T淋巴细胞亚群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汉坦病毒感染
- 抗Siglec-9抗体Fab段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在小鼠巨噬细胞上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Ab组、Ab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NF-α、IFN-β、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影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的作用机制。结果与LPS组相比,抗Siglec-9抗体Fab段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TLR4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结论抗Siglec-9抗体Fab段通过阻断TLR4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褚萨萨高峰张东辉付美丽刘兴徐成张乃春汪茂荣
- 关键词: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