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智亮

作品数:56 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30篇动脉
  • 18篇介入
  • 18篇冠状
  • 18篇冠状动脉
  • 13篇介入治疗
  • 11篇心肌
  • 9篇冠状动脉介入
  • 8篇心病
  • 8篇梗死
  • 7篇动脉介入治疗
  • 7篇动脉内
  • 7篇冠状动脉介入...
  • 6篇动脉粥样硬化
  • 6篇心肌梗死
  • 6篇血管
  • 5篇蛋白
  • 5篇心脏
  • 5篇血流
  • 4篇心脏病
  • 4篇综合征

机构

  • 56篇南昌大学第一...
  • 8篇南昌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作者

  • 56篇张智亮
  • 41篇王梦洪
  • 34篇彭景添
  • 31篇郑泽琪
  • 27篇吴友平
  • 20篇黄俊
  • 20篇路军
  • 18篇彭小平
  • 11篇李宾公
  • 7篇魏云峰
  • 6篇刘莹
  • 5篇章德发
  • 4篇郑振中
  • 4篇吴印生
  • 4篇殷艳飞
  • 3篇王亮
  • 3篇章扬龙
  • 3篇肖静
  • 3篇王云开
  • 3篇何丽娜

传媒

  • 9篇临床心血管病...
  • 6篇THE 22...
  • 5篇江西医药
  • 5篇江西医学院学...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实用临床医学...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应用数学和力...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江西省第四次...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血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CTA)显示并评价心肌桥的物理特性,探讨其在心肌桥血管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3年6月间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502例患者的资料,评价心肌桥的部位、长度、厚度,MCA舒张期及收缩期管径大小、伴发的粥样斑块情况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解剖特点与粥样斑块的关系。结果502例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CTA发现心肌桥存在147例,检出率29.3%,CAG发现13例,检出率2.6%,两者间有差异。心肌桥的平均长度(32.10±9.25)mm,平均厚度(1.32±0.50)mm,心肌桥近段狭窄发生率高于壁段及远段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可作为显示并评价心肌桥血管的首选方法,其安全、准确、无创性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敏王博黄继兰张智亮夏国金戴西件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与心血管疾病如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肺水肿、反复心衰、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密切相关,介入治疗能解除动脉狭窄,但临床效果却受到质疑,本实验通过严格把握介入治疗指征,分析ARAS 患者单纯药物优...
汤曾耀郑泽琪黄鑫张智亮彭小平李宾公王梦洪彭景添魏云峰
关键词:ATHEROSCLEROSISRENALARTERYSTENOSISHEART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支架介入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诊断ST段抬高AM I患者28例,急诊行PC 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原则上均行药物支架植入。同时观察住院期间心脏重要事件发生情况。结果IRA为前降支15例,左回旋支3例,右冠状动脉10例。行PC I 25例,手术成功率96.2%,共植入药物支架32枚,IRA即刻的前向血流为TIM I 3级23例,占92%。PC I术后1月内无心脏重要事件生存患者20例,4例PC I术后出现左侧心力衰竭,此4例患者左冠状动脉均存在病变;1例患者术后因非IRA出现急性闭塞而死亡。结论急诊PC I能及时开通IRA,挽救AM I患者濒死的心肌,且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患者恢复快。PC I及药物支架的运用是AM I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智亮王梦洪彭景添吴友平章扬龙郑泽琪黄俊路军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药物支架
特殊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策略
2007年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治疗方案。方法: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经射频消融治疗的AVNRT患者326例,回顾性分析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策略。结果:326例中323例消融成功,有9例复发,其中7例复发者均为保留慢径前传以不再诱发AVNRT为消融终点;3例失败者,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快-慢型AVNRT。结论:AVNRT的消融终点以阻断慢径传导为最佳,特殊病例需特殊处理。
吴友平王梦洪彭景添章扬龙张智亮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病例报告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非PCI治疗重症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彭小平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吴友平黄俊张智亮李宾公
兔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兔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中血管活性物质、肺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取新西兰大耳兔18只,随机分为二组:(1)缺血再灌注(IR)手术组(n=10),运用Berman球囊堵塞左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动物模型。栓塞2 h后由左侧股静脉输液泵于1 h内泵入生理盐水50 mL,随即球囊放气造成再灌注;(2)对照组(n=8),同法置入Berman球囊漂浮导管后旷置而不注入气体充盈球囊,相同时间内等量生理盐水泵入。于栓塞前、栓塞2 h、再灌注即刻3、0 min、1 h2、h4、h分别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和ET、硝酸还原酶显色法测定NO。兔子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后取肺组织标本固定,进行病理组织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IR手术组TNF-α、NO、ET升高及NO/ET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TNF-α、NO、ET峰值均出现在再灌注30 min;(2)IR手术组栓塞期肺组织变化明显,再灌注30 min时肺组织病理改变最明显。结论兔肺栓塞缺血灌注损伤与血液中TNF-α、NO、ET改变有关;组织缺血再灌注后释放的活性物质能进一步造成肺组织局部病理损伤。
张智亮王梦洪吴友平彭景添郑泽琪吴印生
关键词: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3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并分析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2335例患者的住院随访资料。结果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18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2017例,成功率分别为99.4%、98.5%。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27例,成功率99.6%,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33例,成功率98.4%。围术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60例(6.8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黄俊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吴友平张智亮路军彭小平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T型分叉管内牛顿与非牛顿血流特性对比分析
2015年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结合临床心血管相关病例,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析了入口血流速度和血液粘度对T型分叉管内血流分布的影响,以探索T型分叉管内血流分布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根据血液流动的粘性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运用Auto CAD建立了T型分叉血管的几何模型,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分叉管内血液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初始条件下分叉管内血流分布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与牛顿血液粘度模型相比,非牛顿血液粘度模型下血流分布较合理;分叉管的壁面切应力明显大于主血管,而分叉管的壁面压力却小于主血管,表明分叉处管壁受到高切应力与低壁面压力的共同作用,血管内壁易疲劳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这与分叉处附近A与B处存在较大面积的低速涡流区相符合,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结论:通过对T型分叉管血液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表明入口血流速度和血液粘度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数值模拟结果与临床检测结果一致,为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机理提供一种有效、可靠的研究方法。
章德发刘莹史皓良张智亮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计算流体力学
冠心病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12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63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35例(SAP组)。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NF-κB、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A-IgG(Hp-CagA-IgG)。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组、UA组、SAP组血清NF-κB水平分别为(38.22±14.15)、(29.32±11.26)、(19.12±10.52)ng/mL,血清Hp-CagA-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5.5%、41.7%、25.0%,各组两两比较P均<0.05;Hp-CagAIgG阳性患者血清NF-κB水平为(29.32±10.54)ng/mL,阴性患者为(13.37±5.63)n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D患者血清NF-κB水平与Hp-CagA-IgG呈正相关(r=0.771,P<0.05)。结论Hp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病可能有关,且NF-κB与Hp感染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存在联系。
张智亮唐艳王梦洪郑耀富高智明
关键词:冠心病幽门螺杆菌核转录因子ΚB
颈动脉双向流固耦合模型非稳态血流数值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动脉内一个心动周期典型时刻血流动力学分布,探索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机制。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一个心动周期颈动脉内血流特性进行数值分析,根据血流动力学特征参数分析心动收缩期和心动舒张期对血流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典型时刻颈动脉内血流特性分布情况。与心动舒张期相比,心动收缩期颈外动脉入口处分布较大面积血流停滞区,该区域内血流速度低,壁面压力低,壁面切应力低,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等效应力较大。结论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动脉血流速度低引起血液回流,脂质、纤维等大分子易沉积;壁面压力低形成"负压"效应,正常血流发生改变,流动速度变慢,脑部供血不足;壁面切应力低使近壁面血流流态被破坏,血小板活性增强,内膜过度增生;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等效应力较大易引起应力集中,增大血管破裂风险。
刘莹章德发殷艳飞张智亮
关键词:流固耦合颈动脉粥样斑块心动周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