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护理
  • 2篇心理
  • 2篇人文关怀
  • 2篇满意度
  • 2篇PICC
  • 2篇PICC穿刺
  • 2篇穿刺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堵塞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护理
  • 1篇心理特点
  • 1篇心理压力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前状态
  • 1篇血栓形成
  • 1篇预警
  • 1篇整体护理
  • 1篇制度化
  • 1篇人文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秀丽
  • 6篇杨相梅
  • 3篇潘龙芳
  • 1篇郑建平
  • 1篇罗艳
  • 1篇张洪英

传媒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PICC穿刺预防长春瑞宾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置管至中心静脉的导管 (PICC)穿刺预防长春瑞宾注射后的静脉反应。方法 :笔者在护士辅助的配合下 ,对35例肺癌病人开展经皮肘前深静脉置管术。结果 :应用PICC穿刺对长春瑞宾治疗的肺癌病人 ,仅2例发生静脉炎。结论
杨相梅张洪英张秀丽
关键词:静脉穿刺长春瑞宾静脉注射静脉炎
护理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表现出了诸多弊端,受到了挑战。医疗卫生单位推动护理改革的进行是提高护理质量,增进医疗单位和患者关系,提高医疗工作绩效有效的方式。我院自2006年开始在内科呼吸专科开展了以...
杨相梅潘龙芳张秀丽
文献传递
CLC2000TM预防PICC导管堵塞的发生被引量:15
2004年
杨相梅张秀丽郑建平
关键词:PICC穿刺导管堵塞护理技术
护理改革效果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护理改革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呼吸内科住院的1 0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和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护理人员医疗过程表现情况的评价、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评价、病房安全情况评价以及整体住院满意度的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差别;对护士医疗过程的评价中仅"护士走到你病床时的话题"这项没有差异,其他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的评价、对病房安全情况和对整体住院满意度的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内科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改革措施取得良好的成效,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和住院满意度明显提高。
杨相梅潘龙芳张秀丽
关键词:护理改革人文关怀护理住院满意度
心理干预在肺结核化疗中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一般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在肺结核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5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研究组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或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肺结核化疗患者的身心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使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张秀丽
关键词:心理干预肺结核
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化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护理人文关怀对整体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整理护理,实验组实施整理护理的同时进行人文关怀护理,通过问卷调查,以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人文关怀组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制度化对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杨相梅潘龙芳张秀丽
关键词: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满意度
肺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
2010年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介入治疗在肺癌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介入治疗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多种原因可致患者产生较强的生理、心理压力。我院2008-2009年对50例住院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张秀丽
关键词: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心理护理介入放射学心理压力心理特点
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我科30例PICC置管患者,以2009年6月19日~2010年2月22日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PICC置管前0~1 d(T0)、置管后2~3 d(T1)、置管后4~11 d(T2)与血栓形成相关量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sa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量(Fibrinogen,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比T0与T1、T0与T2、T1与T2,观察各时间段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T0与T1比较,2组PLT值有显著差异(P〈0.05),而PT、APTT、TT、Fbg、FDP及D-二聚体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T0与T2比较,PT、APTT、TT、PLT、Fbg、FDP及D-二聚体统计学差异亦不明显;T1与T2比较,PT、APTT、TT、PLT、Fbg、FDP及D-二聚体统计学差异同样不明显。结论:只有PLT在T0与T1时间段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置管后2~3 d检测外周血血小板(Plateled,PLT)在PICC血栓形成前具有预警意义。
张秀丽罗艳杨相梅
关键词:血栓前状态PICC预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