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细珍
- 作品数:27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爱与美的乌托邦原罪:丁一与顾城的互文解读
- 2016年
- 《我的丁一之旅》中建构爱情与戏剧乌托邦的诗人丁一与现实中执迷于爱情与诗歌童话的诗人顾城存在互文性的精神关联。顾城之死喻示极致即绝境,这是所有乌托邦实有化的原罪,包括爱与美的乌托邦。史铁生则通过丁一失败的爱情实验与最后的死亡,表达对理想乌托邦化的警醒,并反思欲望、想象、自由的边界。顾城与丁一爱与美的乌托邦冲动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与创伤记忆有关,折射了诗人潜意识里借爱情与艺术疗救"文革"恐惧与伤痛的隐秘欲望。二者的悲剧在于将爱与美推向极致的同时,艺术与爱情乌托邦的"毒",就难免走向美与善的背离,这实则涉及理想与乌托邦的界线问题。
- 张细珍
- 关键词:爱与美互文
- 莫言笔下艺术家形象的互文性考察被引量:1
- 2016年
- 艺术家往往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敏锐的感觉触须,那么作家身为艺术家,又书写艺术家,是否别有一番意味?诚然,文学的书写对象很多,在不同的书写对象上,作家或隐或显都会投射自己的意愿或幻想。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论艺术家描写什么人,寻找和发现的只能是艺术家本人的灵魂。
- 张细珍
- 关键词:艺术家互文性托尔斯泰作家
-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艺术家形象研究(1978-2012)
- 本文研究对象,小说中的“艺术家形象”,是作为一类独特的文学形象提出来的,原因在于:一艺术家本身的独特性。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族群,艺术家具有人类精神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二作家与笔下艺术家形象间书写关系的独特性。作家身为艺...
- 张细珍
-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身份认同疗救
- 文献传递
- 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史铁生与梁晓声
- 2011年
- 理想主义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精神胎记、心理情结,是他们精神体验的源泉,艺术创作的原点。史铁生、梁晓声几乎同时走上文坛,他们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走过文革与新时期,又在90年代以来的时代转型中,坚守理想情怀,走向各自不同的精神家园———神性向度与平民立场。梁晓声、史铁生是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一个务实,从形而下层面批判社会的单向;一个务虚,从形而上层面祈盼神性的高标。
- 张细珍张志忠
- 关键词:理想主义神性平民
- 中图版高中地理“探索”专栏分析及其教学策略探讨
-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探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探...
- 张细珍
-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 文献传递
- 论史铁生小说的全息人物
- 2012年
-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 张细珍
- 关键词:符号化全息性
- 物欲时代小说中艺术家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
- 2016年
- 从饥饿/欲望体验角度考察市场转型以来艺术家形象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这是目前学界尚未深入涉及的话题。作为文学介入时代的符码,艺术家形象往往构筑自成一界的寓言时空体,其精神标本式的存在具有隐喻性与转义性,是物欲时代症候的表征,这可见于他们饥饿/欲望体验中精神语法的变迁及认同焦虑:从物欲初起时以"饥饿"为精神词根与立身修辞,遭遇"顽-废-痿"的精神抛物线,到新世纪转向"无用"之用式柔性反抗,继而试图"隐身"古典音乐以彰显商品隐性强权下精神的"灵晕"。当代作家对其症候的书写既释放自身的认同焦虑,也是俯身小说临水自照,借人物镜像进行精神内视,修正、建构自我,以实现替代式治疗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式介入。
- 张细珍
- 关键词:物欲艺术家症候
- “心魂”的文字般若——史铁生小说创作论
- 史铁生在新时期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就其思想的深邃性、精神探索的超拔性,还是艺术追求的纯粹性、形式实验的建构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本文认为,真正使其创作不断生长的精神原点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心魂写作者'——...
- 张细珍
- 关键词:伦理叙事史铁生小说
- 文献传递
- 众“声”平等:论莫言的乡土“三籁”
- 2023年
- “用耳朵阅读”的莫言,诸根互用、听声类形,聆察乡土地籁、人籁、天籁。其中,主调音“地籁”,编织大地的肉身,确定乡土世界野性、神性的基本调式,体现作者虚而待物、与物同体的齐物思维和以声见人的叙事民主。信号音“人籁”折射作者返归童年,通过言说进行自我救赎的初始情怀。标志音猫腔如“天籁”,是无声中国的渊默雷声,激活五四以来被启蒙话语遮蔽的乡野声音。莫言依凭农民的直觉推动与听觉想象,创造性转化庄子大音希声“听之以气”的传统文化基因,耳目内通,内听自在,外观世音,洞见众“声”平等,用声音恢复乡土中国的肉身,唤醒现代人聆听大地的能力,建构东方式的声响生态学。
- 张细珍
- 关键词:天籁
- 长篇小说《西征记》笔谈被引量:2
- 2011年
- 《西征记》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战争题材小说。它描写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聆听众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之后,在遭受了长期的日军轰炸,甚至在滇西战事吃紧、战争最需要的时候,走向战场,参加远征军作战,
- 张志忠李坤张细珍
- 关键词:长篇小说西征战争题材西南联大言传身教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