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允
-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久病入络为瘀的针灸治疗思路
- “久病入络为瘀”学说对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久病入络”的医学内涵和血瘀证的关系,提出“久病入络为瘀”从针灸角度的辨治思路,即是采用“阿是灸”结合刺络以通络化瘀,同时温灸以固本。
- 范志勇陈利国彭志允
- 关键词:久病入络血瘀刺络
- 文献传递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塞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脑梗塞中医各证型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并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为脑梗塞在临床上诊断及中医分型找到相关依据。方法:将8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清hs-CRP,同时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计算TC/HDL值及评价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分析其与中医各证型的关系。结果: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hs-CRP及神经系统缺损程度明显,与阴虚风动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3种证型TC、TG及TC/HDL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证型中hs-CRP与TG,TC、TC/HDL值呈正相关。hs-CRP水平与脑梗塞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程度相关(P<0.05)。结论:hs-CRP增高是脑梗死痰证、血瘀证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hs-CRP水平升高可能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 程少冰李玉权谢维宁彭志允林秀峰杨环文王达安
-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脑梗塞中医证型
- 丹参酮ⅡA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致伤ECV-304细胞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致伤ECV-304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按空白对照组、血瘀证组、TanⅡA40、20、10、5μg/mL组分组,MTT法检测ECV-304活性。结果:24h和48h血瘀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24h和48h TanⅡA 10μg/mL组与血瘀组比较,细胞活性显著增强(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可以损伤内皮细胞,丹参酮ⅡA对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胡小勤陈利国贾会欣彭志允张竞之
- 关键词:血瘀证ECV-304病证结合
- 丹参酮ⅡA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损伤后的内皮细胞的影响
-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损伤后的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影响,进一步探讨TanⅡA保护VEC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15%的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损伤正常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
- 彭志允
-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瘀证内皮细胞DNA损伤
- 文献传递
- 从“治未病”探讨血瘀证的防治思路被引量:7
- 2007年
-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痰可致瘀"理论、血瘀证的现代研究、中医体质学三个方面论述了血瘀证的防治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的疗效。
- 彭志允陈利国范志勇谢维宁
- 关键词:血瘀证治未病
- 沈英森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被引量:1
- 2007年
- 沈英森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医疗工作近40年。医德高尚、学验俱丰,尤其对温病、脾胃病、肺系疾病、肿瘤等的治疗造诣精深,多有发挥。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将其治疗脾胃病之临床经验心有所悟者,拾其麟爪,以飨同道。
- 谢维宁彭志允乔娜丽
- 关键词:脾胃病
- 病证结合思维对细胞推拿模型构建的启发被引量:2
- 2012年
- 从推拿学科在细胞水平研究的缺陷、目前细胞推拿模型构建的必要性及存在缺陷,研究可借鉴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损伤模型,认为细胞推拿模型的研究中应该体现“病”“证”结合的特点,这一模型是当前中医手法科研所惠需的,有助为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及推拿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 范志勇陈利国查和萍彭志允黄振
- 关键词:病证结合
- 浅议中西医结合初级阶段被引量:1
- 2008年
- 彭志允陈利国范志勇许林利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 从肝脾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被引量:20
- 2007年
- 本文指出了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与一般功能性便秘的不同,并且从便秘型IBS与肝脾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从肝脾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 彭志允陈利国
- 关键词:肝脾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
- 从“治未病”探讨血瘀证的防治思路
-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痰可致瘀”理论、血瘀证的现代研究、中医体质学三个方面论述了血瘀证的防治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的疗效。从“治未病”探讨血瘀证的防治思路
- 彭志允陈利国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