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跃层
  • 2篇温跃层
  • 2篇内潮
  • 1篇地貌
  • 1篇地形起伏
  • 1篇盐跃层
  • 1篇数学模型
  • 1篇热平衡
  • 1篇温度
  • 1篇相对海平面
  • 1篇斜压
  • 1篇密度跃层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东北部
  • 1篇南沙群岛
  • 1篇华南海岸
  • 1篇观测点
  • 1篇海岸
  • 1篇海岸地貌
  • 1篇海岸环境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徐锡祯
  • 5篇邱章
  • 3篇龙小敏
  • 1篇邓九仔
  • 1篇袁叔尧
  • 1篇陈特固
  • 1篇张乔民
  • 1篇宋朝景
  • 1篇林锡贵
  • 1篇杨清书
  • 1篇郭忠信
  • 1篇李少英
  • 1篇刘嘉玲
  • 1篇温孝胜
  • 1篇余克服
  • 1篇赵焕庭
  • 1篇宋运法
  • 1篇黄志兴

传媒

  • 4篇热带海洋
  • 1篇海洋与湖沼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1994年9月南沙群岛调查海区的跃层特征被引量:18
1996年
对1994年9月南沙群岛海区综合考察的标准层资料,运用垂向梯度法,计算了调查海区温、盐及密度3种跃居所处的深度及各自的厚度和强度,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文章还讨论了调查海区温、盐和密度的垂向最大梯度的分布。分析表明,调查海区同时存在着3种跃层现象,多跃层现象较普遍,温、盐和密度的垂向最大梯度所在深度较小。
邱章徐锡祯龙小敏
关键词:温跃层盐跃层密度跃层南沙群岛
南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及一维预报模式被引量:21
1993年
根据现有1907—1990年南海大面调查资料,按1°×1°网格进行逐月的标准水层的温度统计。在此基础上采用3次样条函数的插值方法计算出整个南海温跃层的深度、厚度和强度并予以相应分析。分析表明,南海温跃层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为辐射型,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的陆架区内,季节变化显著;第二类为不同水体叠置型,主要分布在广大深水区,它长年存在,季节变化较小。一种温跃层的一维积分预报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忽略热平流作用和水平热扩散的前提下,从局部热平衡方程出发,建立了受海面热收支及风混合作用下求解温度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时空变化。在南海北部水深约300m处进行了单站温跃层后报,结果表明,温跃层的深度、厚度和强度的相对误差均在30%以下。
徐锡祯邱章龙小敏
关键词:温跃层热平衡辐射通量温度
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被引量:10
1997年
根据广东省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口门区17个验潮站资料,分析近40a(1955—1994年)平均相对海平面(RSL)变化特点,表明RSL存在振幅20—40cm的准同步变化和1.5—2.0mm·a-1上升率。广东沿海的RSL长期变化存在30—40a、振幅2—3cm的气候周期。珠江三角洲口门区的RSL变化深受珠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径流量变化1000亿m3,各分流口门的年平均水位相应变化4—6cm。
陈特固杨清书徐锡祯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
南海斜压海流数据预报模式
郭忠信宋运法徐锡祯黄志兴印章刘嘉玲龙小敏等
一、成果内容简介、关键技术、技术经济指标:采用海洋动力学中常用的3个主要近似:①Boussinesq近似;②静压力近似;③基于湍粘性假设的小尺度运动封闭近似,以及基于海洋厚度相对于地球半径很小这一直观事实而设定的薄壳近似...
关键词:
关键词:海洋动力学
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地貌与环境
赵焕庭张乔民宋朝景袁家义邱章林锡贵温孝胜李少英余克服徐锡祯
该项目把华南海岸、河口和南海诸岛珊瑚礁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成果展示了中国低纬地跨20个纬度热带海岸和海岛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积累40年丰富的实际资料,集中反映了其地貌形成演化与环境变迁问题。该成果包括《华南海...
关键词:
关键词:海岸地貌海岸环境华南海岸
南海东北部内潮数值研究被引量:16
1995年
导出二维三层(准三维)潮流与起伏地形相互作用而产生内潮波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分别以M2分潮、K1分潮为策动期波,数值求解南海东北部大陆斜坡对策动潮波的响应。结果表明:台湾浅滩南面斜坡对M2分潮响应最为强烈,东沙群岛东面斜坡次之,其余海域无显著响应;对K1分潮的响应则以一统暗沙东南面斜坡最甚,其次为东沙群岛东南的斜坡,其余海域响应微弱。
袁叔尧徐锡祯邓九仔邱章
关键词:内潮数学模型地形起伏
南海北部—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5
1996年
采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北部-观测点连续9d(1988年5月8—16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及跨越该期间较长的(1988年4月24日-7月22日)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点存在着一种内潮现象,其波动的周期在24h左右,它传播的方向大体是偏北。
邱章徐锡祯龙小敏
关键词:观测点波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