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方

作品数:6 被引量:9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遗址
  • 2篇烷烃
  • 2篇考古
  • 1篇大汶口文化
  • 1篇稻作
  • 1篇稻作农业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粒
  • 1篇新砦期
  • 1篇遗存
  • 1篇正构烷烃
  • 1篇脂类
  • 1篇脂类物质
  • 1篇植被
  • 1篇植硅体
  • 1篇植物性食物
  • 1篇植物遗存
  • 1篇石磨盘
  • 1篇食物
  • 1篇农业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6篇方方
  • 6篇张居中
  • 3篇杨玉璋
  • 3篇翁屹
  • 2篇崔品
  • 1篇姚凌
  • 1篇张东
  • 1篇梁中合
  • 1篇陈昌富
  • 1篇尹浩
  • 1篇陈冰白
  • 1篇周昱君
  • 1篇崔炜
  • 1篇余杰
  • 1篇张永辉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南方文物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考古样品烷烃分析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以浙江小黄山和安徽禹会遗址的剖面各地层土壤为材料,对有机地球化学中常用的两种洗脱用的层析柱在烷烃分析中的效率进行了比较,GC-MS的检测结果显示碱式滴定管的效率更高。并对实验结果所揭示的古植被意义做了解读,同时探讨了烷烃分析技术用于环境考古研究时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崔品翁屹方方张居中
关键词:环境考古正构烷烃古植被
烷烃的检测与分析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Geochem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degradation processes of lipid materials like alkanes are distinctive between different biological species.Thus,such processes can be used as molecular markers for identification of paleo-environment and,as a result,raises archaeological concerns.This paper describes some technolog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etecting normal alkanes,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of its application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aeology.
翁屹崔品方方张居中尹浩
关键词:烷烃脂类物质降解考古学古环境
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一处紧邻淮河的垌堆状遗址,其文化性质属于双墩文化,炭化植物种子AMS14C测年数据显示,遗址年代约为7200—6800cal.aB.P.。本文通过对该遗址2012年9月至12月试掘时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发现了丰富的双墩文化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菱属残块,葡萄属、柿属种子,栎属、枣属、桃属、梅等核壳,炭化稻米以及一些杂草种子。炭化稻米的发现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属于水稻栽培区,而大量野生植物资源的存在以及各类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采集是小孙岗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综合同时期已发掘遗址的动、植物考古资料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采集、渔猎是双墩文化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的主要生业形式,稻作农业在当时仍只是一种辅助性的生业活动。
程至杰杨玉璋张居中方方余杰陈冰白陈昌富张辉宫希成
裴李岗遗址出土石磨盘表面淀粉粒的鉴定与分析被引量:49
2011年
文章论述了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8500~7000aB.P.)出土的8件石磨盘表而提取的1000多颗淀粉粒的研究情况,根据其形态特征分析,其来源至少可分为栎属(Quercus spp.)果实(橡子)、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粟(Setaria italica)或黍(Panicum miliaceum)或薏苡属(Coix spp.)、根茎类四大类;此外,还有一部分淀粉粒无法鉴定。研究表明:裴李岗遗址石磨盘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橡子可能是当时先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其次是小麦族、粟或黍或薏苡属。本实验结果可为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线索。同时,丰的植物种类及组合也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相吻合,从另一个角度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张永辉翁屹姚凌张居中周昱君方方崔炜
关键词:植物性食物石磨盘
郑州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记录的夏商时期农业特征及其发展过程被引量:30
2017年
本文通过对郑州东赵遗址2013~2014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新砦、二里头、二里岗三个不同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狗尾草属、稗属和马唐属等不同种属的杂草种子等。对遗址不同阶段炭化农作物及典型田间杂草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东赵遗址自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的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着以种植粟、黍为主的特点,大豆是该遗址先民稳定的食物来源之一,而水稻在整个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很低。值得注意的是,从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粟、黍两种旱地作物在东赵遗址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先民的旱地田间管理技术也随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小麦的种植始于遗址二里头文化期,至二里岗期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先民重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夏代早期至商代前期中原核心区域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国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杨玉璋袁增箭张家强程至杰禤华丽方方张居中顾万发
关键词:农业结构
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被引量:7
2018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7.0-5.0 kaBP)是淮河中游地区单一稻作农业向稻旱兼作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转变过程以及该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农作物的驯化水平等问题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相对应年代分析结果,对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的农业发展与植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多数土样中都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且水稻植硅体的百分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未发现粟、黍等其它农作物遗存的证据。这一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该遗址先民从事的是单一稻作农业,基本沿袭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稻作农业传统。对水稻扇型植硅体边缘鱼鳞状纹饰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水稻的驯化水平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此外,本研究还在该遗址所有样品中发现有较丰富的竹亚科植物特征型植硅体,推测宫庄遗址先民可能较普遍的利用竹亚科植物作为工具、建筑、食物等的原材料。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农作物结构演替,水稻的驯化历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罗武宏顾纯光杨玉璋张东梁中合方方黄程青张居中
关键词:植硅体稻作农业竹亚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