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时丕龙

作品数:16 被引量:29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断裂带
  • 7篇裂带
  • 5篇地震
  • 5篇断层
  • 4篇地貌
  • 4篇第四纪
  • 4篇走滑
  • 3篇新生代
  • 3篇青藏高原
  • 3篇晚第四纪
  • 3篇晚新生代
  • 3篇构造地貌
  • 2篇地表变形
  • 2篇地段
  • 2篇东昆仑
  • 2篇东昆仑活动断...
  • 2篇断层泥
  • 2篇岩性
  • 2篇岩性识别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日本产业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5篇时丕龙
  • 12篇付碧宏
  • 4篇杨顺虎
  • 2篇孔屏
  • 2篇郑国东
  • 2篇周晓成
  • 2篇贾营营
  • 2篇刘锋
  • 2篇刘鸣
  • 2篇王萍
  • 1篇杜建国
  • 1篇刘雷
  • 1篇王岩
  • 1篇张之武
  • 1篇马向贤
  • 1篇董彦芳
  • 1篇陈志
  • 1篇薛国梁
  • 1篇崔月菊
  • 1篇谢超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质科学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构造意义被引量:46
2008年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动面出露地表,这些软弱地层为地震破裂带冲到地表提供了超低摩擦滑动带。我们发现在同震垂直和水平位错达6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地震的同震滑动发生在厚度约0.5~2cm的狭窄滑动带内,以发育新鲜的灰色断层泥为特征,这些断层泥是地震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付碧宏王萍孔屏郑国东王刚时丕龙
关键词:断层泥
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被引量:54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
付碧宏时丕龙王萍李琦孔屏郑国东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青藏高原大型走滑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生长及水系响应被引量:15
2009年
大型走滑断裂带对调节印度板块和业洲板块碰撞后产生的陆内构造变形和地貌生长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沿青藏高原北缘主要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康西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发育的错断地质体、大型错断水系或水系拐弯等新构造地貌特征,表明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左旋走滑运动:前新生代地质体错位距离为80~120 km,大型水系累积的位移量可达80~90 km。根据这些走滑断裂带的长期走滑速率为8~12 mm/a,估算上述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中新世晚期:东昆仑和康西瓦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10±2 Ma;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甘孜—玉树段的左旋走滑运动的开始时间约为11.5~8 Ma。同样,如果大型水系的沿断裂带出现的大型错位或拐弯能够代表断裂带累积错位的上限,表明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金沙江、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等一级水系上游大致开始形成于9~7 Ma±。西昆仑山前盆地中河流相沉积的最早响应时间为8~6 Ma,与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等西昆仑山地区一级水系的形成时间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大型水系初始形成时间与左旋走滑构造运动的开始时间准同时。这表明中新世中晚期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发生了重要转变。
付碧宏时丕龙贾营营
关键词:走滑断裂带晚中新世青藏高原
基于ASTER VNIR-SWIR多光谱遥感数据识别与提取干旱地区岩性信息——以西南天山柯坪隆起东部为例
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目前可以用于岩石矿物资源信息的识别和提取。本研究尝试利用ASTER可见光近红外(VNIR)和短波红外(SWIR)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提取干旱地区的岩石与矿物信息。基于新疆天山西南缘柯坪隆起东部不同地层...
时丕龙付碧宏二宫芳树
关键词:岩性识别
文献传递
滇西龙陵-瑞丽和大盈江断裂带的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
付碧宏杨顺虎贺根文刘鸣时丕龙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秀沟盆地段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生长研究
秀沟盆地是发育在东昆仑走滑断裂带上的一级拉分盆地,位于该断裂带西大滩-东大滩段与托索湖段的左阶连接部位.本研究通过解译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并结合野外高精度实时差分GPS(RTK-GPS)测量...
杨顺虎付碧宏时丕龙
玉树Ms7.1级地震甘达村段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汞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246 Bq/m3和4.2 ng/m3。破裂带中Rn浓度变化幅度大,而Hg的浓度变化较小。断层主滑面附近Rn浓度相对降低,为地表破裂后断层气逃逸所致。泉水气氡观测发现,震前氡浓度增高,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性增强。因此巴颜喀拉地块向东不均匀挤压,使深部气体沿地震断裂逃逸至地表,这也是造成断层带气氡、汞浓度的增高的原因。
刘雷杜建国付碧宏谢超达杰智美周晓成陈志时丕龙崔月菊李静
关键词:断层气地震地表破裂玉树MS7.1级地震
玉树MS7.1地震断层甘达村段的动力学特征与地震断层气测量
野外构造地质测量表明,Ms7.1玉树造成清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3100-3200,总长约57km。破裂带由一系列雁列式破裂组成,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或雁列式裂缝。表明玉树地震使甘孜-玉树断裂再...
刘雷崔月菊李静杜建国付碧宏谢超达杰智美周晓成陈志时丕龙
关键词:地震断层动力学特征土壤气氡浓度汞浓度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生长及水系响应被引量:47
2010年
河流地貌对新构造活动具有非常敏感的响应,水系形态能够较好地记录构造活动方式,水系形态分析可以为研究新构造的演化过程提供有力的证据。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与四川盆地是青藏高原周边最陡的地形梯度带,沿高原东缘发育青衣江、岷江、涪江和嘉陵江等一系列斜交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水系。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构造地貌和水系特征,对龙门山构造带水系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龙门山南西段冲断带褶皱具有横向生长的演化特征,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影响青衣江和岷江水系的演化和重组,同时也控制着研究区晚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受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的影响,龙门山北东段水系表现出系统右旋错位特征,在北川县擂鼓镇至曲山镇一带涪江水系上游的重要支流—湔江出现3.8km的右旋错位,并导致湔江北川段出现河流袭夺和水系重组现象。根据涪江上游发生的5km和4km最大右旋错位及其涪江流域形成的最早沉积记录的年代大约为3Ma,估算映秀-北川断裂带和灌县-安县断裂带北东段上新世-第四纪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分别为1.67mm/a和1.33mm/a,而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长期走滑速率至少为3.0mm/a。本研究表明可以将水系形态作为研究区域构造变形的重要地貌标志,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世界上其他构造活动变形地区。
贾营营付碧宏王岩时丕龙刘锋
关键词:水系演化断层相关褶皱走滑速率晚新生代龙门山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秀沟盆地段晚第四纪构造变形与地貌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秀沟盆地是发育在东昆仑走滑断裂带上的一级拉分盆地,位于该断裂带西大滩-东大滩段与托索湖段的左阶连接部位。本研究通过解译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并结合野外高精度实时差分GPS(RTK-GPS)测量数据,对秀沟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地貌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秀沟盆地段发育了晚第四纪地表地震破裂带、次级走滑拉分盆地、错断阶地陡坎、错断冲积扇等典型走滑构造地貌特征。其中秀沟盆地东北部发现约50km长,而且保存完好的地表地震破裂带,很可能是1902年秀沟盆地东北部M7.0级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破裂带的长度上,它与1963年发生在其东部阿拉克湖段的M7.0所产生的40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相近。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表明,冲积扇上发育的河流T3阶地与T4阶地之间发生了90m左右的水平断错累积位移,根据同一海拔高度沉积物的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测定资料得出的T3和T4阶地的形成年龄分别是6276±262a和8126±346a,估算出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秀沟盆地段全新世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为12.9±2.9mm/a。此外,遥感影像解析和野外测量指示晚第四纪冲积扇发生的累积错断距离为2970±30m,根据这些推测冲积扇形成年代约为297±19kaB.P.,由此估算出秀沟盆地段晚更新世以来的长期平均走滑速率为10.1±0.8mm/a。两者结果接近,表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秀沟盆地段晚第四纪以来有比较一致的走滑速率。
杨顺虎付碧宏时丕龙
关键词:晚第四纪走滑速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