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涛

作品数:26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篇葡萄球菌
  • 11篇球菌
  • 8篇表皮葡萄球菌
  • 6篇生物膜
  • 4篇临床分离株
  • 4篇基因
  • 4篇分离株
  • 3篇生物膜形成
  • 3篇同源
  • 3篇同源重组
  • 3篇寄生虫学
  • 3篇教学
  • 2篇纸制
  • 2篇纸制品
  • 2篇质粒介导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功能
  • 2篇饲料
  • 2篇螨类
  • 2篇细胞

机构

  • 14篇皖南医学院
  • 9篇复旦大学上海...
  • 4篇复旦大学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丽水市中心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图宾根大学
  • 1篇瑞士日内瓦大...
  • 1篇皖南医学院第...

作者

  • 25篇朱涛
  • 11篇瞿涤
  • 5篇唐小牛
  • 5篇李朝品
  • 4篇余方友
  • 4篇娄强
  • 4篇张雪青
  • 3篇吴旸
  • 3篇刘婷
  • 3篇王家学
  • 3篇湛孝东
  • 3篇陈坚
  • 3篇谷生丽
  • 3篇陈增强
  • 3篇赵金红
  • 2篇王薇薇
  • 2篇刘辉
  • 2篇王良兴
  • 2篇杜卫良
  • 2篇黄金伟

传媒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声学技术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医学会2...
  • 1篇2011 I...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SrrAB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作用
<正>目的表皮葡萄球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其致病性与在医疗植入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密切相关。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SrrAB调控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有氧及厌氧条件下的生长代谢与毒力,然而在表皮葡萄球菌生长以及生物膜的形成中发挥...
吴旸武有聪朱涛韩海燕刘华勇许涛Patrice FrancoisAdrien FischerFriedrich Gotz白丽瞿涤
文献传递
表皮葡萄球菌mscL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表皮葡萄球菌mscL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构建含有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c)的同源重组质粒pMAD-ΔmscL,电转入表皮葡萄球菌1457,在42℃条件下振荡培养,利用蓝白斑和抗生素抗性筛选表皮葡萄球菌mscL基因敲除突变株(SE1457-ΔmscL)。通过检测低渗胁迫前后突变株和野生株D600值及CFU的变化观察mscL基因对渗透压的调节作用。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方法检测不同条件下mscL敲除突变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MAD-ΔmscL,经PCR扩增和测序验证获得了表皮葡萄球菌mscL基因敲除突变株,并通过RT-PCR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进一步验证。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scL突变株在低渗胁迫下的生存能力显著降低,但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野生株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表皮葡萄球菌mscL基因可在对数生长期参与渗透压的调节,但对生物膜的形成无影响。
朱涛赵艳丰李朝品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同源重组生物膜
表皮葡萄球菌基因删除突变株构建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 探讨高效的表皮葡萄球菌基因删除突变株构建方法。方法 分别应用2种不同的穿梭质粒pMAD和pBT2,连接目的基因表皮葡萄球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arlS、saeRS和lytS的上下游片段,构建重组质粒,电转入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后转入表皮葡萄球菌1457,利用抗性和生物标志筛选出针对特定目的基因的突变株SE1457-ΔarlS、SE1457-ΔsaeRS和SE1457-ΔlytS,比较2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利用pMAD和pBT2分别构建基因删除同源重组质粒pMAD-ΔsaeRS、pBT2-ΔarlS和pBT2-ΔlytS,并均获得相应的表皮葡萄球菌基因删除突变株。在筛选过程中,以pMAD为载体构建基因删除突变株,仅需1轮抗性/蓝白斑筛选过程即获突变株;而以pBT2为载体构建基因删除突变株筛选方法,需经过5~10轮的筛选才可获得突变株。基因删除突变株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等鉴定确认。与野生株相比,SE1457-ΔarlS突变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90.96%,而SE1457-ΔsaeRS和SE1457-ΔlytS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略有增加。结论 以pMAD载体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突变株比较快速和简便。
娄强朱涛王家学吴旸朱于莉瞿涤
关键词:基因删除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长变化
2014年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敲除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c)的同源重组质粒pMAD-serp2169,电转入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在42℃条件下振摇培养,利用蓝白斑和抗生素抗性筛选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敲除突变株(SE1457-Δserp2169),通过检测OD600值观察其生长曲线的变化,同时检测其培养液的pH值,微量板半定量方法检测serp2169敲除突变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MADserp2169。经PCR扩增和测序验证获得了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敲除突变株。serp2169突变株与野生株的生长曲线在平台期出现了差异,野生株有一个二次生长的过程,而突变株则没有。两株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可调控平台期细菌的生长,但对生物膜的形成无影响。
朱涛赵艳丰唐小牛谷生丽王少圣李朝品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同源重组
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医学本科生生物安全教育初探被引量:2
2018年
生物安全事故近年来频发,但生物安全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系统全面的生物安全教育还在探索之中,可供借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有限。借助省级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势,将生物安全教育融入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课,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培养医学本科生生物安全意识,为一般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提供参考。
朱涛唐小牛
关键词: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生物安全
影响表皮葡萄球菌icaA+/BF-临床株生物膜形成因素的研究
刘敬然江娟胡健朱涛娄强吴吻瞿涤
一种高效分离收集粉螨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分离收集粉螨的方法,通过分样筛筛除部分饲料进行粗提,提高单位面积的粉螨密度,之后通过浸有少量饲料水溶液的梭形纸制品或布制品诱集螨体,最后离心分离收集粉螨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省时、高效,并且对螨...
刘婷薛保红唐小牛朱涛湛孝东赵金红
文献传递
以整合课程建设促病原生物学学科发展被引量:9
2014年
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建立病原生物学学科是追求先进医学教育理念,顺应医学教学改革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病原生物学学科的建立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病原学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人体寄生虫学的发展在现今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忽视,纳入病原生物学学科体系之后势必改善其不断萎缩之势。整合课程建设为加快病原生物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针对病原生物学整合课程建设,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建立PBL或CBL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支能上整合课程的教师队伍。
朱涛
关键词:医学教育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整合课程
纳米银及纳米银无纺布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表征被引量:10
2010年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10nm左右的纳米银溶液,并得到很高的反应产率。制备的纳米银溶液具备很好的抑菌性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ppm和1.6ppm。无纺布经过500ppm纳米银溶液后,浸渍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约具有很好的抑菌性能。
唐晓峰杨振国孙治平朱涛瞿涤
关键词:纳米银无纺布
广谱抗生素对CT26荷瘤小鼠氟尿嘧啶化疗疗效的影响
2021年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荷瘤小鼠中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其诱导的抗生素耐药菌对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疗效的影响及其中的抗肿瘤免疫相关机制。方法结直肠癌细胞CT26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荷瘤对照组,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多黏菌素处理的抗生素组,5-FU化疗组和抗生素^(+)5-FU组。监测记录小鼠肿瘤体积、体重。末次化疗后第7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和与CT26共培养后增殖的CD8^(+)T细胞比例;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并分离培养各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细菌。用分离的细菌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定量PCR法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与细菌处理的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的CD8^(+)T细胞的增殖。将分离自抗生素^(+)5-FU组的细菌和等体积PBS分别灌胃至进行5-FU化疗的CT26荷瘤小鼠,检测小鼠肿瘤大小、肠道菌群组成和与CT26共培养后增殖的CD8^(+)T细胞比例。结果抗生素^(+)5-FU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大于5-FU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5-FU组。抗生素的使用对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影响不显著,但促进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抗生素^(+)5-FU组体外增殖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下降,低于5-FU组。与对照组和5-FU组比较,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从抗生素组、5-FU组和抗生素^(+)5-FU组小鼠的淋巴结中分别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处理的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显著表达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精氨酸酶,且与该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增殖的CD8^(+)T细胞比例下降。奇异变形杆菌灌胃后小鼠肠道菌群中有变形杆菌属细菌富集,对肿瘤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体外增殖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下降。结论广谱抗生素抑制化疗疗效
吴艳红张治港徐爱萍朱涛刘辉左小炫唐晓磊
关键词:肿瘤化疗抗生素CD8+T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