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淮民
- 作品数:89 被引量:250H指数:10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重组恶性疟原虫醛缩酶鉴定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鉴定重组表达的恶性疟原虫醛缩酶(ALD),制备针对此酶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PCR法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LD基因,经大肠埃希菌表达并纯化的ALD免疫BALB/c小鼠,腹腔注射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加强免疫后3d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同时用获得的免疫血清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tblotting)分析。结果ELISA检测表明,小鼠能产生较高的针对ALD免疫应答,3次免疫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达1∶105,IFAT显示免疫血清能特异性识别疟原虫体内的抗原;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免疫血清识别的疟原虫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41000;所制备的免疫血清与人红细胞内醛缩酶无交叉反应。经ELISA检测3次,筛选获得7株分泌针对ALD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3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识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抗体亚型鉴定结果显示均为IgG1型。结论本实验构建并表达了重组疟原虫糖酵解醛缩酶,并获得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 张瑞娟朱淮民郑徽宁北芳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醛缩酶基因表达单克隆抗体
- β-型地中海贫血合并附红细胞体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 2008年
-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国外文献早在1928年报道啮齿类动物感染案例,国内1972年首次报道猪附红体病。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侵染并寄生于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血浆及骨髓等部位,在动物中感染率很高,在接触人群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隐性感染率,感染细胞达到一定比例即可出现临床病症。虽然国内近年时有人附红体病的个案报道,也有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但临床对此病仍缺乏认识,而且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对症治疗常难以奏效,所以发病个体常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通过介绍1例合并附红体病的地中海贫血诊疗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诊断附红体病提供思路。
- 李津婴朱淮民周虹许燕群黄正霞龚胜蓝刘曼娇缪长青陆志成万树栋
-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病地中海贫血文献复习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人畜共患传染病隐性感染率
-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比较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 陈克强朱淮民宋关鸿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
-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醛缩酶编码区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HN)株糖酵解醛缩酶 (ALD)编码区基因。 方法 利用已知ALD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从基因组DNA中用PCR扩增ALD基因 ,将其克隆入pQE 3 0载体 ,阳性克隆经酶切鉴定后测序 ,在此基础上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M15进行表达。 结果 PCR扩增后获得特异性扩增片段 ,测序结果显示我国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恶性疟原虫 3D7株ALD基因序列完全相同。重组融合蛋白通过镍 次氮基三乙酸 (Ni NTA)亲和层析及阳离子交换层析进行纯化。 结论 我国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文献报道的恶性疟原虫 3D7株ALD编码区基因序列相同 。
- 张瑞娟朱淮民曹毅周爱国郑志强张青锋郑徽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FCCLHN醛缩酶PCR引物
- 抗环子孢子蛋白保守II^+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获得针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保守II+ 区 (RegionII+ )的单克隆抗体。 方法 采用恶性疟原虫保守II+ 区十二肽 (EWSPCSVTCGNG)免疫BALB/c小鼠 ,经融合 ,ELISA 3次筛选 ,获得 3株分泌针对保守II+ 区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单抗能与重组表达的恶性疟原虫CSP片段及天然CSP特异性反应。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显示 ,单抗不仅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子孢子 ,也能识别约氏疟原虫子孢子。 结论 成功地获得了针对恶性疟原虫CSP保守II+
- 张瑞娟朱淮民李翔宇
- 关键词:疟原虫属单克隆抗体环子孢子蛋白ELISA疟疾
- 下肢无力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 2015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45岁。因“双下肢无力伴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个月余”于2014年8月31日入院。患者2014年4月下旬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无力,伴全身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最大约1.5cm×1.5cm,质韧,局部无红肿疼痛,无皮肤破溃,自觉体温正常,无盗汗、纳差,无咳嗽、咯痰,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未予重视。其后双下肢无力、淋巴结肿大逐渐加重,伴低热、消瘦、困倦,体温最高达38℃,3个月内体重减轻10kg。
- 夏新新徐丽丽陈科婷孙懿周道银朱淮民闵碧荷王健民胡晓霞杨建民
- 关键词:浅表淋巴结肿大双下肢无力体温正常皮肤破溃无痛性
- 粪便采样及寄生虫浓集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粪便采样、过滤,及寄生虫浓集器,包括:存样容器;以及采样过滤装置,包含采样匙、桶状滤网以及安装柄,采样匙包含匙头和连接杆,匙头通过连接杆与滤网的一端连接,滤网的另一端与安装柄密封连接,安装柄和存样容器可拆...
- 朱淮民彭恒李翔宇
- 文献传递
- 疟原虫感染诱导的蚊虫免疫相关基因及其用于转基因蚊的研究
- 2009年
- 按蚊与疟原虫的相互作用是按蚊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分子基础,疟原虫的感染诱导了蚊体内大量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进而干扰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由于目前尚缺乏控制疟疾的有效方法,应用抗疟基因构建转基因蚊已经成为控制疟疾的候选技术之一,该文讨论了免疫相关分子及转基因蚊的研究进展。
- 李云华朱淮民
- 关键词:疟原虫免疫基因
- 一种用于检测蚊虫所携带的多种病原体基因芯片以及检测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同时检测我国流行的重要蚊媒病多种病原体的基因芯片及其检测方法,包括基片以及固定于基片上的黄病毒属探针、丝虫属探针以及疟原虫属探针,使得该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蚊虫携带的多种病原体,同时本发明中的检测方法操作...
- 朱淮民周正斌彭恒李翔宇
- 文献传递
- 广西1例人田鼠巴贝虫感染巢式PCR鉴定及其同事感染调查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确诊1例国内感染田鼠巴贝虫的病例,对患者周边同事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田鼠巴贝虫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 提取患者及相关人士血液DNA,共计121份,进行巢式PCR鉴定。以扩增患者18S 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与GenBank中各巴贝虫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最大似然率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 结果 患者感染田鼠巴贝虫病,患者周边同事共40人感染,阳性率为33.06%(40/121);田鼠巴贝虫的系统分类属于感染人的巴贝虫类,与感染牛、犬的巴贝虫亲缘关系较远。 结论 田鼠巴贝虫在患者周边同事中感染率较高,对接触人员具潜在的感染风险,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 乔岩彭恒朱淮民严继舟
- 关键词:巢式PCR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