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双林

作品数:48 被引量:36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夏季
  • 13篇年代际
  • 10篇气候
  • 10篇降水
  • 8篇长江中下游
  • 7篇夏季降水
  • 6篇年代际变化
  • 6篇热带
  • 6篇环流
  • 6篇大气环流
  • 5篇气溶胶
  • 5篇季风
  • 5篇海冰
  • 4篇海温
  • 4篇长江中下游夏...
  • 3篇东亚季风
  • 3篇行星波
  • 3篇年代际转型
  • 3篇气候模式
  • 3篇气候学

机构

  • 4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成都信息工程...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南通大学
  • 2篇中国民用航空...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河北省气候中...

作者

  • 48篇李双林
  • 6篇纪立人
  • 6篇韩哲
  • 4篇付建建
  • 4篇李国平
  • 3篇王盘兴
  • 3篇吴伟
  • 3篇张道民
  • 3篇卞洁
  • 3篇刘娜
  • 3篇王彦明
  • 2篇何金海
  • 2篇王会军
  • 2篇王钦
  • 2篇郜永祺
  • 2篇姚锦烽
  • 2篇韩乐琼
  • 2篇罗菲菲
  • 2篇杨军
  • 2篇李琛

传媒

  • 7篇气候与环境研...
  • 6篇大气科学
  • 4篇科学通报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暴雨灾害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科学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极地研究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第29届中国...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大西洋淡水扰动试验中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响应及其机制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一个耦合气候模式执行的一组淡水试验,研究了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增高的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及其机制,并与其他耦合模式所做的淡水试验的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淡水注入量的增多,北大西洋经圈环流减弱,导致北大西洋海表变冷,从而使得北美区域海平面气压升高,与之对应的是赤道热带东太平洋海表增强的穿过赤道的东北风,进而使得该海域内冷水上翻增强,海表散热加大,导致海表温度降低,其结果是赤道以北热带东太平洋Hadley环流减弱,同时赤道以北热带Walker环流增强及上升支东移,东亚大陆沿岸出现气旋性风场异常,最终导致东亚夏季季风区降水减弱.另外通过与其他淡水试验的比较发现,北大西洋淡水试验中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受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大小的影响.
于雷郜永祺王会军郭栋李双林
冬季白令海海冰异常和春季长江中下游旱涝之间的联系及可能机制
海冰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一员,当其出现异常时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冬春中国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干旱事件,前人从海温等方面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解释.但是冬季海冰能否影响这种春季降水异常事件,能否作为一个前兆因子?
韩哲李双林
硫酸盐气溶胶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研究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对1970年代末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使用全球气候模式(GFDL-AM2),对硫酸盐直接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引起的降水年代际变化与观测到的降水转型有很好的时空一致性;观测中包括副热带高压西伸南移、中国东部近地面异常北风等夏季风年代际减弱信号以及对应的垂直温度、上升运动分布等均能很好地被模式再现。机制上,硫酸盐气溶胶通过引起负辐射强迫,造成中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地面到对流层中层降温,海陆热力对比减小,使东亚夏季风减弱,雨带容易在长江中下游停留,从而导致该区域降水增多。于是,硫酸盐气溶胶增多对长江中下游降水年代际转型有重要贡献。
吴伟李双林杨军姚锦烽
关键词:气候学硫酸盐气溶胶全球气候模式
近50年来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变化特征被引量:24
2012年
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汛期暴雨分布呈现南部多、向北递减的总格局。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江西北部,其形成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域暴雨量、暴雨强度存有准两年及6~8年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年代际尺度看,在时间域上,存在12~14年的周期变化。具体地,汛期区域平均暴雨量、频次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1990年代开始则进入一个高值期,21世纪以后又开始回落。相比较而言,暴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不显著。在空间域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雨带向淮河流域推进,暴雨量、频次、强度在苏北、皖北增强。从趋势分析看来,过去50年汛期暴雨量、频次呈现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暴雨强度也表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
卞洁何金海李双林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年际年代际
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的对称和非对称响应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线性因素的作用;夏季、秋季印度半岛降雨增多,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
王彦明李双林罗德海付建建
关键词:海温异常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
北半球夏季30~60天季节内振荡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影响
2023年
本文利用1979~2020年基于中国台站观测的高分辨格点化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NCEPⅡ大气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洲季风区夏季30~60 d大气季节内振荡(BSISO1)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在1997~2008年(P1阶段),BSISO1年代际偏强,而在2009~2018年(P2阶段),BSISO1年代际偏弱。在P1阶段,BSISO1仅对江淮流域的降水和气温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对华南地区的影响较弱;而在P2阶段,BSISO1对江淮流域的降水和气温的调控作用减弱,但对华南地区的降水和温度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在P1阶段,BSISO1有关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可从赤道西太平洋北传至南海—西北太平洋,激发出一个连接南海和江淮流域的经向垂直次级环流圈,引起江淮流域强烈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和低层水汽辐合(辐散),造成局地降水的持续性偏多(偏少),气温的持续性偏低(偏高)。相比P1阶段,在P2阶段江淮流域的季节平均水汽显著减少,BSISO1有关的水汽垂直输送减弱,削弱了江淮流域季节内降水变化。但在P2阶段,BSISO1相关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可进一步北传到达相对偏北的华南地区,其伴随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造成局地降水减少(增加);同时绝热增温(冷却),使得局地出现持续性气温偏高(偏低)。因此,在P2阶段,更容易出现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和华南地区持续高温热浪同时发生的复合型极端事件。
王熙乔李健颖李双林
关键词:季节内振荡年代际变化
基于时间尺度分离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被引量:12
2015年
基于时间尺度分离,利用NCEP 第2代气候预测系统(CFSv2)每年4月起报的夏季月平均预测资料,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及华北地区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降尺度预测.将预测量和预测因子分为年际分量和年代际分量,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分别建立降尺度模型,两个预测分量之和为总预测量.对1982-2008年拟合时段的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回报结果表明降尺度预测结果相对于原始模式结果预测技巧显著提高.降尺度预测与实况降水在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的空间相关系数最大值超过0.8,多年平均值也分别提高到0.53和0.51;时间相关在每个站点也显著增强,相关系数为0.38~0.65.对2009-2013年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降尺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出该时段的降水异常空间型态.同时,该模型对2014 年夏季降水长江以南偏多、黄淮地区偏少的分布形势也有一定预测能力.
刘娜李双林
关键词:动力降尺度短期气候预测夏季降水
2016年南极海冰破纪录减少及其成因的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21年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不断减少,但南极海冰却在小幅增加。正当人们试图解释南极海冰这一"变暖悖论"时,2016年末南极海冰范围却突然跌破纪录,达到历史最低。其中,12月海冰减少范围最大,达到2.13×10^(6)km^(2),相对于1981–2010年的30年平均海冰范围减少了20.5%。这立即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人们从大气环流、物理海洋和冰间湖等诸多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些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在大气方面,主要的异常信号包括9–10月的纬向3波异常和11–12月的负位相南半球环状模以及气旋活动增加等,纬向3波大气环流受到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调制,而南半球环状模异常主要是平流层极涡减弱下传导致;海洋方面,南大洋海温较常年偏暖,威德尔海出现了自1976年以来最大的冰间湖,对海冰减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的研究难以说明这一极端事件是由全球变暖或其他外部强迫主导,还是由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产生,亦或者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未来南极海冰趋势的预估,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潜在的研究热点。
李双林李双林韩哲刘娜张超
关键词:物理成因
浅谈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学科交叉被引量:2
2022年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大气科学学科正步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学科交叉必然产生新的增长点.大气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测-理论-模型的三个阶段,很好地践行了“数据-模式驱使科学”的研究范式.然而,地质学具有更深远的时空复杂性,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质学正面临着研究范式由观测向理论和模型的转变.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将为这一转变提供经验和启示.同时,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需要研究气候系统上边界(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和下边界(固体地球形态)变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响应.研究这些问题,将成为发展同时统辖“分钟、小时”直至“地史”的时间尺度的大气科学理论的关键,也是未来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气科学专业,作为推动大气科学与地质学交叉的排头兵,任重而道远.
张仲石李双林李双林王会军
关键词:大气科学地质学
硫酸盐气溶胶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
为了研究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对1970 年代末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使用全球气候模式(GFDL-AM2),对硫酸盐直接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引起的降水年代际变化与观测到的降水转型有很...
吴伟李双林杨军姚锦烽
关键词:气候学硫酸盐气溶胶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