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斌

作品数:46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化科学
  • 13篇哲学宗教
  • 8篇政治法律
  • 6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文化
  • 11篇主义
  • 7篇社会主义
  • 6篇教育
  • 5篇社会
  • 5篇文化模式
  • 4篇中西文化
  • 4篇文化创新
  • 3篇社会和谐
  • 3篇文化精神
  • 2篇大众
  • 2篇大众文化
  • 2篇道德
  • 2篇道德困境
  • 2篇新论
  • 2篇延安时期
  • 2篇真知
  • 2篇政治
  • 2篇政治教育
  • 2篇致良知

机构

  • 44篇延安大学
  • 1篇甘肃联合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延长油矿管理...
  • 1篇延安革命纪念...

作者

  • 44篇李宏斌
  • 5篇张文生
  • 4篇康文梅
  • 2篇高延春
  • 1篇惠晓峰
  • 1篇田伏虎
  • 1篇姜家兴
  • 1篇严凌
  • 1篇江林
  • 1篇卢芳
  • 1篇张宪
  • 1篇张娜
  • 1篇郭丽芳

传媒

  • 16篇延安大学学报...
  • 4篇延安职业技术...
  • 3篇探索
  • 2篇教育探索
  • 2篇延安教育学院...
  • 2篇学术论坛
  • 2篇榆林高等专科...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山西省委...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马克思主义理...
  • 1篇榆林学院学报
  • 1篇传承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诉求被引量:2
2008年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优秀成果、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积极成果基础上综合创新而形成的现代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关系,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价值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创造文化环境。
张文生李宏斌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风险社会视域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被引量:1
2008年
风险社会的来临意味着不确定性的极度增长,它的显著特征是即时性、整体性和非线性,其根源在于现代社会关系的偶连性、经验知识的流变性和行为选择的盲目性。在我国,现代性所引发的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两股力量相互交织、彼此扭合,推助了一系列风险性症候。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各阶层、各组织的法律、伦理、政治和资源控制,特别是通过调整发展和分配理念,作出社会治理中政策模式的正确选择以及适应风险性社会现实的需要,在改善劳资关系、缓解贫富分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转移和扩大就业等社会政策方面寻求难点突破,是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李宏斌
关键词:风险社会不确定性和谐社会社会政策
实践范式与中西文化深层比较
2004年
"实践范式"是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模式,主要包括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不同于实践形式或形态,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所谓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不是二者在实践范式上的差异,而只是双方在"轴心期"及前轴心期具体的文化样式和实践形式(形态)选择与侧重上的差异:西方侧重生产实践,面向自然探索其奥妙及对人的有用性,强调外在超越;中国侧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家庭伦理和社会交往的关系,主张内在超越。前种文化发展出了民主、科学、法治和理性等优秀成果,但也出现了工具理性和"科技异化";后种文化成长出了和谐、友善、勤劳和进取等优秀成果,但也分娩出了非理性主义和"权力异化"。二者都属"人类文化",都是中西方社会中的人们在相同实践范式基础上的不同侧重和选择的结果。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作一种彻底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才能真正弄清中西文化差异的实质。
李宏斌严凌
关键词:文化选择轴心期中西文化
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走向成熟的“两个辩证统一”被引量:3
2007年
李宏斌康文梅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
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
2010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也是大众化的进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界定模糊;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不到位;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严重脱离新时期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等问题。故此,应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界定;采取通俗形式、循序渐进;关注民生,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面有所作为,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张宪李宏斌姜家兴郭丽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生
和谐与竞争:中西文化精神新论被引量:2
2005年
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历经传承积累而凝聚出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过程中,中华民族侧重矛盾的同一性,化生了悠久灿烂的和谐文化精神;西方民族偏向于矛盾的斗争性,演绎成为颇具个性的竞争文化精神。前者追求“天人合一”,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协和万邦”;后者主张认识改造自然,强调个性和个人的权益神圣不可侵犯,并力图征服世界。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差异是追求“仁义”境界与实现“功利”目标的差异。当代社会,应把两种文化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中讲究竞争,在竞争中追求和谐。这也许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机制。
李宏斌
关键词:中西文化精神
先秦儒墨荣辱观的流变及其现代启示
2006年
先秦儒墨俩家的荣辱观分别以“仁义”和“功利”为中心,但二者又有相通之处,本质上都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到荀子时,既强调荣辱观中道义的标准与内涵,也吸取墨家荣辱观的功利思想,并对“荣”与“辱”做了社会学意义的划分,儒墨荣辱观有了合流趋势。先秦荣辱观的演变对目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有三方面启示:义利关系的澄清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前提;社会公正的形成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保证;社会和谐的促进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目标。
李宏斌石治华
关键词:义利关系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失地农民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及其对策的思考被引量:4
2008年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由征地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利益分配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建立留地安置和土地入股等制度,就地消化失地农民,使他们"离土不离乡";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失地不失业"。
李宏斌惠晓峰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矛盾政府就业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7年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引起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确定实践是二者联系的现实基础,进而正确认识实践关系,最后合理调控实践活动。
高延春李宏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西文化中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之我见被引量:1
2011年
中西文化精神形成过程中,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取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族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宗法血缘思维方式,它根源于中国传统社会封闭、稳定的农耕文化形式,和社会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造成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西方的个人主义根源于其独特地理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海商贸易的生活方式,它与法律的诉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的主要是权利的平等,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重新反思中西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显得尤为必要。
李宏斌
关键词:中西文化家族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