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有兵

作品数:10 被引量:163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秸秆
  • 8篇还田
  • 7篇土壤
  • 7篇秸秆还田
  • 4篇小麦
  • 3篇土壤质量
  • 3篇土壤质量评价
  • 2篇氮素
  • 2篇冬小麦
  • 2篇有机碳
  • 2篇玉米
  • 2篇碳库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作物
  • 2篇作物产量
  • 2篇轮作
  • 2篇还田模式

机构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汉中市农业科...

作者

  • 10篇李有兵
  • 8篇田霄鸿
  • 6篇李硕
  • 4篇王淑娟
  • 3篇师江澜
  • 2篇李锦
  • 2篇郑险峰
  • 2篇王少霞
  • 2篇把余玲
  • 2篇姜振辉
  • 2篇李秀双
  • 1篇万丹
  • 1篇吴玉红
  • 1篇刘淼
  • 1篇闫小丽
  • 1篇顾炽明
  • 1篇张向茹
  • 1篇祝飞华
  • 1篇沈海军
  • 1篇朱瑞祥

传媒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支撑根系伸展固持,是作物养分和水分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施用量的锐减,土壤退化及农田生产力水平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因此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
李有兵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质量评价主成分分析
文献传递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运用多元方差分析及因子分析法比较评价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4种耕作措施(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及2种秸秆管理措施(玉米秸秆还田、不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收获后0~20 cm土壤容重免耕处理最大,旋耕、翻耕处理次之,深松处理最小;秸秆还田0~10 cm土壤容重较不还田处理降低2.33%,达显著水平。小麦、玉米收获后0~20 cm土壤养分组、有机质环境组及酶活性组指标变量受不同耕作措施的影响均大于受秸秆管理措施的影响。传统耕作两季土壤质量均最差。深松、旋耕有一定后效,且有机质养分因子得分较高,免耕则相反。综合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玉米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小麦-小麦秸秆高留茬/免耕/播种玉米模式适宜在该区推广。
王淑娟李有兵吴玉红田霄鸿王少霞闫小丽朱瑞祥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土壤质量评价
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N对作物产量、土壤碳库及NO-3-N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合理氮肥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06-2012-06在陕西关中平原进行了4年田间定位试验,在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了常规施N(玉米和小麦季施N量分别为188,150kg/hm2)、15%减量施N(玉米和小麦季施N量分别为160,128kg/hm2)、30%减量施N(玉米和小麦季施N量分别为130,105kg/hm2)3个处理,对3个处理的玉米和小麦秸秆、籽粒产量以及植物全氮、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施N处理相比,15%减量施N有一定增产效果,作物周年籽粒产量可提高7.2%;且30%减量施N处理并未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以及小麦秸秆产量。减量施N处理明显降低了土壤NO-3-N累积量,且根据表观氮平衡结果,N肥施用量仍可减少。减量施N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每季作物秸秆还田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逐年增加,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减N,不仅能保证作物不减产,而且还可逐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NO-3-N累积量,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李锦田霄鸿王少霞把余玲李有兵郑险峰
关键词:秸秆还田作物产量土壤碳库氮素残留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关中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体系下大规模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耕作制度下,小麦秸秆设高留茬还田(WH)、粉碎还田(WC)和不还田(WN)3种还田方式,玉米秸秆设深松还田(MM)、旋耕还田(MC)和不还田(MN)3种还田方式,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得到9种秸秆还田模式,分别为WH-MM、WH-MC、WH-MN、WC-MM、WC-MC、WC-MN、WN-MM、WN-MC、WN-MN,测定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速效氮,其变异系数最高,达32.38%,是反映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的指标。秸秆还田后其自身所含有机碳矿化以CO_2形式释放于大气,进入土壤较少,因此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为5.3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经计算可知,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旋耕还田(WH-MC)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达0.751 0,其小麦籽粒和秸秆产量较高,土壤质量相对较优。【结论】综合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WH-MC是关中地区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
李有兵李硕李秀双姜振辉师江澜田霄鸿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质量评价主成分分析小麦-玉米轮作
关中灌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以西农979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不同的冬小麦施氮水平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收获后土壤硝态氮以及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增后降趋势,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公顷穗数在N262.5达到最大,千粒质量在N175达到最大。氮素回收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在N175时达到最大值。N262.5、N350处理比N0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耕层硝态氮累积量。施氮量为0~262.5kg/hm2,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综合考虑目前技术水平和当地气候条件,关中灌区冬小麦施氮量应控制在175~262.5kg/hm2。
沈海军祝飞华顾炽明郑险峰张向茹李有兵刘淼
关键词:秸秆还田施氮量氮素利用
长期浅耕与秸秆还田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钾素含量及层化比率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采用土壤分层采样和钾素化学形态分组方法,探讨连续13年秸秆全量还田与浅耕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及层化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样区土壤速效钾和非交换性钾均有显著的表聚现象和层化效应,速效钾及其组分表现尤为突出,且15-30 cm土层亏缺严重,已低于缺钾临界值;速效钾及其组分的土壤表层(0-5 cm)与5-15 cm和15-30 cm耕层土壤的比值(SR1与SR2)之间呈显著性差异,非交换性钾与矿物钾的比值则差异不显著.连续秸秆全量还田对维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钾库平衡有积极贡献,但应高度关注有效钾素表聚和层化对土壤钾肥力的负面效应.
师江澜李秀双王淑娟李硕李有兵田霄鸿
关键词:浅耕秸秆还田土壤钾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5
2015年
以关中平原持续4年的小麦、玉米(麦玉)秸秆还田中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麦玉秸秆9种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LOC/TOC)、总有机碳储量(SCS)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0~30 cm)TOC、LOC含量和SCS,且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于耕层(0~20 cm);麦玉秸秆双季还田的TOC、LOC含量和SCS显著高于单季还田和双季均不还田,其中,与双季均不还田相比,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的TOC、LOC含量和SCS提高幅度最显著.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的CPM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较其不还田可使CPMI提高19.1%和67.9%,玉米秸秆深松还田较其不还田可提高22.6%和32.4%.相关性分析显示,CPMI较LOC/TOC更能有效表征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转化关系.从提高本地区土壤有机碳固持量角度来看,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为最佳还田方式.
李硕李有兵王淑娟师江澜田霄鸿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碳储量
秸秆还田下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2
2015年
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N肥减量施用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表观N平衡的影响,旨在为关中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区合理施用N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施N处理(玉米季施氮187.5 kg·hm-2,小麦季施氮150 kg·hm-2)相比,2008—2011年三年中,15%减N、30%减N两个处理均未显著降低作物籽粒与秸秆产量;2010—2011年生长季中,15%减N处理降低了作物秸秆N、P、K周年总吸收量,增加了籽粒N、P、K周年总吸收量,其中籽粒P周年总吸收量增加达显著性水平;30%减N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N和秸秆N、K周年总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2.9%、41.9%、18.5%,在小麦收获后,30%减N处理的N素盈余量只有11.3 kg·hm-2,有潜在缺N危险。综合考虑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表观N平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15%减N处理的施N量(即玉米季施氮159 kg·hm-2,小麦季施氮127.5 kg·hm-2)为本地区最佳N肥用量。
李有兵李锦李硕田霄鸿
关键词:秸秆还田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
一种秸秆高效腐解剂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高效腐解剂及其使用方法,将麸皮、硫酸亚铁、氯化钾和硫酸镁、碘化钾、硼酸钠、氯化锰、硫酸锌、硫酸铜、钼酸铵、土壤、尿素、普钙溶于水中,水量按秸秆∶水为1∶1.5的重量比添加,溶液均匀撒施于小麦秸秆中,进...
田霄鸿曹亚飞李王军李硕万丹李有兵姜振辉王淑娟
文献传递
作物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自身矿化率的提升被引量:36
2015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小麦和玉米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及其自身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其在土壤固碳和培肥方面的效应,为农田有机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共设置小麦或玉米残体(根茬、秸秆)和秸秆制成的生物炭单施(WS、WR、WB、MS、MR、MB),配施(WS+WB、WR+WB、MS+MB、MR+MB)以及对照(CK)构成的11个处理,培养期间测定土壤CO2释放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以及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CPOC、FPOC)。【结果】添加玉米有机物料对土壤TOC、MBC、POC、CPOC和FPOC含量的增加作用普遍高于添加小麦有机物料。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对土壤TOC、POC、CPOC、FPOC含量的增加作用均高于添加根茬。单独添加生物炭,作物残体与生物炭配施和单独添加作物残体处理分别在培养的第4、8、21 d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为有机碳矿化快速期,之后矿化速率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单独添加作物残体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最大,达到30%-46%;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物料的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TOC含量,其中添加生物炭处理土壤TOC含量增幅最大;单独添加小麦和玉米生物炭处理,土壤T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4%和36.5%,但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仅为3%左右,土壤FPOC含量及敏感性指数在单独添加生物炭处理最高;小麦和玉米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处理,土壤MBC和CP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0.2%-199.2%,且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为12%-19%,介于生物炭和残体单施之间,土壤CPOC含量及敏感性指数均表现为配施处理最高。【结论】单独添加作物残体能够较好地补充土壤养分,但CO2释放量显著高于单施生物炭及配施处理;单独添加生物炭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较低,短期内对土壤养分的
李有兵把余玲李硕田霄鸿
关键词:生物炭有机碳矿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