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德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胃肠
  • 4篇胃肠道
  • 4篇间质
  • 4篇间质瘤
  • 4篇肠道
  • 3篇手术
  • 3篇腔镜手术
  • 3篇胃肠道间质瘤
  • 3篇腹股沟
  • 3篇腹股沟疝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3篇肠道间质瘤
  • 2篇凋亡
  • 2篇修补术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凋亡
  • 2篇临床病理
  • 2篇腹腔镜手术

机构

  • 9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9篇李林德
  • 8篇何纯刚
  • 6篇邓洪强
  • 5篇冯泽荣
  • 5篇吴东波
  • 5篇吴鸿根
  • 4篇潘云
  • 4篇刘超
  • 4篇农淑珍
  • 4篇黄沁园
  • 2篇刘杨桦
  • 1篇马隆佰
  • 1篇董陈诚
  • 1篇张学军
  • 1篇徐巍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新医...
  • 2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腹腔血管和胰腺三维图像在胃癌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索基于CT数据的腹腔血管和胰腺三维图像在胃癌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03~2016-11该院的4例胃癌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采集CT数据,应用自行研发的liver CAD软件,对腹腔干及其分支进行自动抽出和三维重建,对胰腺的CT数据、门静脉及其分支的CT数据进行手工分割和三维重建,形成以胰腺为中心的腹腔干及其分支、门静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图像。以获得的三维图像为基础,对胃癌手术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结果 4例患者均完成以胰腺为中心的腹腔干及其分支、门静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图像。4例患者的三维图像中,发生血管解剖变异1例,即胃左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以获得的三维图像为基础,4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了胃癌根治术的术前规划和术中指导。4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60~33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2 d,无术中大出血、血管误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以胰腺为中心,胰腺、腹腔干及其分支、门静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图像,可以帮助外科医师术前了解腹腔干及其分支、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解剖情况,并指导术中胃癌淋巴结的清扫。
吴东波张学军马隆佰冯泽荣何纯刚董陈诚刘超李林德秦希成段永凤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CT三维图像
胃肠道间质瘤中的Survivin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p53表达、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因素、p53蛋白表达、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GISTs患者7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Survivin蛋白、p53蛋白的表达;用TUNEL方法检测GISTs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GISTs中Survivin蛋白、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63.4%,细胞凋亡指数中位数为5.03。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分级、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局部浸润转移无关(P>0.05)。Survivin蛋白表达与p53呈正相关关系(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Survivin蛋白与p53共同参与了GISTs的发生发展,Survivin蛋白表达与GISTs预后有关。Survivin蛋白在GISTs中的高表达提示有望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何纯刚黄沁园吴鸿根邓洪强潘云农淑珍李林德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P53蛋白细胞凋亡
国产超能剪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国产超能剪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7~2014-07该中心分别采用国产超能剪、进口超声刀以及电钩电剪电钳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71例的应用资料,分为三组,其中超能剪组92例,超声刀组90例,电钩电剪电钳组(简称电钳组)89例。手术方式包括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腹腔内网片置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观察记录三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超能剪组手术时间少于超声刀组、电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超能剪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能缩短手术时间,部分功能优于进口超声刀、电钩、电剪及电钳。
李林德冯泽荣吴鸿根邓洪强吴东波刘杨桦何纯刚刘超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小肠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收集2004~2010年诊治的资料齐全的小肠间质瘤2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腹部胀痛、解黑便。肿瘤源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8例,回肠5例,浸润邻近器官2例,伴远处转移4例。免疫组化:CD117、CD34、Desmin、Actin、S-100、NSE阳性率分别为96.2%、76.9%、3.8%、23.1%、0.0%、26.9%。22例行根治术,均获得随访,10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50个月。小肠间质瘤26例与同期诊治的胃间质瘤46例各免疫组化指标、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间质瘤与胃间质瘤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术前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很重要,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应长期随访。
何纯刚黄沁园吴鸿根邓洪强潘云农淑珍李林德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
腹腔镜无张力修补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疝20例报道
2016年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方法以降低成人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血清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15-06~2015-11收治的20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无张力修补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血清肿发生。随访1~4个月,无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发生。结论腹腔镜无张力修补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疝可能会解决术后血清肿并发症问题,尚需要大样本、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论证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徐巍冯泽荣秦希成吴东波邓洪强刘杨桦何纯刚刘超李林德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疝囊高位结扎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在结直肠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也称为快通道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的围手术期多模式优化的措施,以减少患者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ERA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该文就近年来ERAS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应激反应、免疫、胰岛素抵抗等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林德吴东波冯泽荣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结直肠癌
Survivin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与p53,细胞凋亡的关系及意义
吴鸿根邓洪强何纯刚黄沁园潘云农淑珍李林德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为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医疗卫生科研项目(合同号:桂卫Z2011475)。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在胃肠道、网膜以及肠系膜上的大多数过度表达CD117和CD34的间叶原性肿瘤,其发病机...
关键词: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凋亡肿瘤治疗
腔镜下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置引流管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索腔镜下老年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血清肿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降低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疝与腹壁外科腔镜治疗中心同一手术组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65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分为放置引流管组(31例)和未放置引流管组(34例)两组。对比腔镜下无张力修补病例中置引流管者与未置引流管者的液体引流量、术后体温变化、术后疼痛感、血清肿发生数量等情况。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92.4±22.5)min。术后随访1~12个月后统计治疗组未有血清肿发生,对照组发生血清肿5例。引流管内引流量≤20 ml或不超过72 h拔除引流管。放置引流管组第1个24 h引流量较多,其中1例高达248 ml,累计总量平均在186 ml。术后住院时间2~7 d。放置引流管组患者术后并未增加局部疼痛指数、发热等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下老年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置引流管能预防术后腹股沟疝区血清肿发生,该方法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秦希成冯泽荣吴东波何纯刚刘超李林德
关键词:腹股沟疝腔镜手术
胃肠道间质瘤106例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10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指标。结果 106例GIST中,中位年龄51岁,男女之比为2.42∶1;发生在胃及小肠72例(67.92%);良性12例,潜在恶性33例,恶性61例。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及黑变、血便。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瘤直径分别为(2.63±0.93)cm、(6.31±2.23)cm、(15.05±3.82)cm,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ST多为单发,可向腔内、肌壁间、浆膜外生长,部分有包膜或假包膜,肉眼观为鱼肉状,灰黄或灰白色,恶性者常伴出血坏死。形态上主要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其次为上皮样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GIST中,核分裂象分别为(0.90±0.23)/50 HPF、(9.12±2.82)/50 HPF、(14.00±3.68)/50 HPF,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CD34、结蛋白、Actin、S-100,神经无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分别为92.5%、85.8%、5.7%、20.8%、4.7%、16.0%。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胃、小肠多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据其病理形态结合多项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确诊。
邓洪强何纯刚吴鸿根黄沁园潘云农淑珍李林德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