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卫华

作品数:32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14篇哲学宗教
  • 6篇政治法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基督
  • 11篇民国
  • 11篇基督教
  • 11篇基督徒
  • 10篇教士
  • 10篇传教
  • 10篇传教士
  • 7篇政治
  • 5篇主义
  • 5篇话语
  • 5篇RECORD...
  • 4篇民初
  • 3篇政治转型
  • 3篇中国基督徒
  • 3篇苏俄
  • 3篇清末
  • 3篇清末民初
  • 3篇教会
  • 3篇国民政府
  • 3篇CHINES...

机构

  • 31篇上海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立信会计...

作者

  • 31篇杨卫华
  • 3篇陶飞亚
  • 1篇许俊琳

传媒

  • 3篇史林
  • 2篇安徽史学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宗教学研究
  • 2篇近代史学刊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民国档案
  • 1篇中国农史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当代世界社会...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四川档案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近代中国
  • 1篇医疗社会史研...
  • 1篇宗教与历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战时期中国对德意传教士的控制政策与地方实践被引量:4
2020年
抗战爆发,中国与德意关系恶化,如何管控在华七八百名德意传教士成为问题。中国朝野特别是地方军政当局,担心其充当日本间谍,导致通敌嫌疑案频发,德意抗议不断。为军事考量,地方军政当局多倾向强硬。但宣战前国民政府为避免外交纠纷,把德意推向日本,对其秘密监视,未采取强硬措施。这为宣战后控制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铺垫,国民政府为顾及国际惯例和中梵(蒂冈)关系,除出台不同于普通敌侨的差别化政策,还一步步使原本宽大中相对强硬的政策渐趋温和。而在政策走向实践后,各省执行宽严不一,教会中外神职又以中梵建交等为由频繁插手地方事务,同时也受各地战争态势、地方教会生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多元博弈的格局导致中央政策在地方实践中走样变形,呈现较大的省级差异,彰显出地方实践的复杂性。
杨卫华
关键词:传教士间谍国民政府天主教会
港台中国基督教史研究60年
2014年
港台中国基督教历史研究经过60年的发展,数代耕耘,成就了一批优秀学者,涌现了大量研究论著,逐渐使中国基督教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群体学术背景多元,其中史学、宗教学、神学印记浓厚,注重宗派视角。香港形成了较成熟的人物个案研究传统,台湾则渐趋向台湾区域的基督教研究,与大陆的研究风格颇异,渐成与海外、大陆三足鼎立的学术重镇。
杨卫华
民初基督教教育与中国基督徒知识女性的身份建构(1912~1922)——以《女铎》为中心的考察
2019年
民初基督教知识女性是在基督教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多重影响下走出传统的,但并非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或断裂,而是在超越中试图重塑自我。这一新兴身份认同是女性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的复合体。在对传统妇女的有限反动、对流行妇女运动的质疑、西方先进妇女的比较及与男性的对比中,建构其自认为合理的女性认同。通过对传统妇女信仰世界的否定,为基督教信仰认同的确立提供铺垫,并以政治性的爱国主义和文化上的"民族守护"想象国家,将妇女纳入国家认同的范畴。
杨卫华
关键词:身份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大陆中国基督教历史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局面,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史开始突破观念及条件的限制,逐渐成长为一个开放性的甚具活力的学术研究领域,国际学术会议频频召开,经常性地与港台及国外学者进行对话与交流。...
陶飞亚杨卫华
文献传递
传教士话语中的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以The Chinese Recorder为中心
<正>一、引言"发生认识论之父"皮亚杰(J.Piaget)认为,"认识是一种不断连续的建构",它既不是主体预先的天成,也不是客体的简单复写,而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建构。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化(accom...
杨卫华
文献传递
革命与改良的相遇:传教士话语中的共产主义及其中国实践(1927-1936)——以The Chinese Recorder为中心
本文主要是以中国大陆过往研究中利用较少的the Chinese Recorder (教务杂志)为基本的资料依据,考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是怎么看待共产主义及其中国实践的?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停留在甚为模糊的认识上。 ...
杨卫华
关键词:传教士基督教
文献传递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2018年
为应对对外交涉和化解民教冲突,清政府开启了基督宗教调查,特别是1891年开始的全国性普查持续多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主要由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和外务部主导,带有强烈的外交化印记。进入民国后,为了消解外交化的弊端,同时将基督教纳入内政治理的范畴,基督宗教调查作为整体宗教调查的一部分,转由北京政府内务部和国民政府内政部主导,体现出内政化的新趋势。但到1943年,为应对不平等条约废除后的新局面,国民政府掀起了针对基督宗教的专项调查,以为施政和立法提供依据。不同时期的调查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历届政府明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存在真相奠定了基础。但受中央权威、调查的实际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参差不齐,呈现较大的省际差异,中央政策在地方实践中有它的力度和限度。
杨卫华
关键词:基督宗教
20世纪上半期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在华传播及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基督教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西方,约于20世纪初东来中国,但直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取某种话语权,基督教社会主义才引起基督教知识分子的广泛注意,借之作为化解基督教和社会主义的冲突,应对共产主义挑战的理论资源。张仕章等人试图将其中国化,为基督教救国提供一种可能路径。基督教社会主义在基督教内部赢得了部分在华传教士和中国信徒较为广泛的认同,并切实影响了部分信徒的思想取向,但其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未进入实践,故其现实效应并不显著。
杨卫华
关键词:基督教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督教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被引量:3
2013年
十月革命的爆发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苏俄成为在华中外基督徒关注的焦点。在20世纪20年代,少数基督徒已认可苏俄革命的积极意义,但真正给基督徒的苏俄观带来巨大转折的是30年代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促使基督徒对苏联的赞美达到一个高潮,并积极呼吁中国向苏联学习,借以改造基督教,将苏联视为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及基督教身份重构的参照,以至最终影响到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迎拒。
杨卫华
关键词:民国苏俄基督徒社会主义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2021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实践与政策化努力,但因受到条约的掣肘,其立法与实践有其限度;而对立案,基督教团体也反应不一,以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为代表的本国基督教团体,积极响应,顺利完成了立案,但大多数团体担心政府借立案干预、丧失独立性,而未能走向立案。此外即使对立案的教会团体来讲,其目的也并不完全一致,除通过立案获取政治合法性外,或借此融入更大的国家建设事业,或借以摆脱洋教色彩和民族主义原罪,或借立案作为内部派系斗争的工具,导致国民政府的立案政策在地方实践中更趋复杂化,并未完成预期的国家治理目标。
杨卫华
关键词:国民政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