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奇明

作品数:22 被引量:310H指数:9
供职机构:浙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理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教育
  • 4篇教育机会
  • 4篇村级发展互助...
  • 3篇收入分配
  • 3篇金融
  • 3篇金融组织
  • 2篇信贷
  • 2篇政府
  • 2篇农村
  • 2篇趋同
  • 2篇众数
  • 2篇专业合作社
  • 2篇密度估计
  • 2篇教育改革
  • 2篇教育扩张
  • 2篇公平
  • 2篇核密度估计
  • 2篇合作社
  • 1篇代际收入流动
  • 1篇调查数据

机构

  • 16篇浙江大学
  • 13篇浙江理工大学
  • 12篇北京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浙江省发展规...

作者

  • 21篇杨奇明
  • 10篇陈立辉
  • 10篇刘西川
  • 5篇林坚
  • 1篇李俊浩
  • 1篇李德洗
  • 1篇张晓波

传媒

  • 3篇管理世界
  • 2篇农业经济问题
  • 2篇农业部管理干...
  • 1篇调研世界
  • 1篇经济研究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金融理论与实...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中国工商管理...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金融评论
  • 1篇江南(诗)
  • 1篇农业大数据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治理:问题类型、制度特点及其有效性——基于5省160个样本村调查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基于5省160个样本村调查数据,本文概括中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并在揭示该组织治理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评价其治理制度的有效性。调查分析表明:(1)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理事会既是日常管理机构,又是最高权力机构,其成员由乡村精英构成;资金来源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分配上注重积累并淡化盈余分配。(2)激励机制仅强调对管理者与借款者的激励,而对净储蓄者激励不足;监事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外部监督亟须加强和完善。(3)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呈净借款者主导倾向,且成员与管理者之间关系仍未得以彻底理顺。本文认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治理的关键点在于平衡净储蓄者—净借款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仅依靠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相互制衡的治理制度安排是无法妥善解决这一冲突的。为此,本文建议以净储蓄者为焦点来完善产权激励与政府支持方式。
陈立辉杨奇明刘西川李俊浩
关键词: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的趋同及其演化
2010年
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的静态趋同和动态演化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及Silverman多众数检验法,考察1989—2007年地区收入分布的集聚状况,未发现统计上显著的"双峰"趋同,但分布的集聚状况存在明显的演化趋势。因素分析表明:(1)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促使在1993—1998年出现了"单峰"趋向"双峰"再回"单峰"的演化历程,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在前一阶段推动"双峰化",后又促使分布回到"单峰",而工资性收入变动始终阻碍收入分布趋向"双峰";(2)工资性收入变动是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近十年来未趋向"两俱乐部"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将其影响分解为分配效应和增长效应后发现,各地平均工资的增长是始终维持"单一俱乐部"的关键。
林坚杨奇明
关键词:核密度估计
中国农村教育机会不均等演进及其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
中央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末推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使得这段时期的中国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非义务教育机会总量大幅增加,这是通过短期内大规模高校扩招和大幅提高初中毕业升学率来实现的,最明显的是大学入学率由1998年...
杨奇明
关键词:农村教育收入分配教育改革教育机会
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的趋同及其演化被引量:4
2010年
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的静态趋同和动态演化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及Silverman多众数检验法,考察1989—2007年地区收入分布的集聚状况,未发现统计上显著的"双峰"趋同,但分布的集聚状况存在明显的演化趋势。因素分析表明:(1)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促使在1993—1998年出现了"单峰"趋向"双峰"再回"单峰"的演化历程,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在前一阶段推动"双峰化",后又促使分布回到"单峰",而工资性收入变动始终阻碍收入分布趋向"双峰";(2)工资性收入变动是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近十年来未趋向"两俱乐部"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将其影响分解为分配效应和增长效应后发现,各地平均工资的增长是始终维持"单一俱乐部"的关键。
林坚杨奇明
关键词:核密度估计
组内相关系数:定义辨析、估计方法与实际应用被引量:14
2013年
"组内相关系数"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领域,但国内外应用者对其定义与估计方法的理解尚有不足.其名称源于将"皮尔逊积矩相关"与对称表结合构成配对估计量的经典定义.而费希尔基于组间方差比重的新定义得益于哈里斯对配对估计量的简化.新定义在平衡数据下可由ANOVA法估计且与配对估计量渐近相等,故两种定义被统称为组内相关系数.在非平衡数据下有9个估计量可供选择,包括6个加权配对和3个方差成分类估计量.应用中需按观察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假设等原则加以选择.本研究例解了方差成分类估计量的Stata命令.
杨奇明林坚
关键词:组内相关系数非平衡数据STATA
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与利率:基于Tobit Ⅲ模型的经验考察被引量:82
2014年
在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本文采用2013年浙江省实地调研数据实证考察发达地区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其对利率的弹性。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运用意愿调查和TobitⅢ模型等方法更全面地处理了此类研究固有的数据截尾、样本选择偏差和利率内生性三类计量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多笔贷款与利率弹性异质性问题的新思路。研究发现:(1)利率显著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低收入群体信贷需求对利率也是敏感的;(2)正规金融机构并未对不同特征农户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3)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农户正规信贷需求较高,而富裕农户获得正规贷款的机会更多;(4)农户正规信贷需求非农化与大额化倾向明显。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本文所揭示的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与金融机构定价的一些新特征将为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及调整、完善农村信贷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刘西川陈立辉杨奇明
关键词:利率
基于机会均等思想的收入分配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4年
当代分配正义理论中的机会均等思想被引入收入分配研究。经济学家将机会均等思想公式化,并从如下三个方面扩展收入分配研究:(1)经验测度现实社会收入分配机会不均等状况;(2)设计与评价收入分配机会均等化政策;(3)将分配不公定义为机会不均等,并考察其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对上述研究进展的评述,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1)当前各国收入差距中相当比例源于机会不均,在中国最重要的机会不均因素是社会关系,这为通过机会均等化缓解收入差距提供了经验依据;(2)机会均等思想可操作,罗默的EOp分析框架能帮助我们基于经验数据事先设计与事后评价机会均等化政策;(3)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机会不均对经济绩效具有负向效应,公平与效率并不冲突。
林坚杨奇明
关键词:收入分配公平
中国贫困村互助资金研究述评被引量:5
2013年
在剖析中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关于互助资金的研究,包括互助资金产生的动因、兴起的理据、运行模式、扶贫效果、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有关互助资金理论基础的讨论仍不够深入,对互助资金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实证考察还有待提高。今后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引入现代分析工具,如委托代理理论等,而经验研究则需要细致收集数据,运用严谨的计量分析模型对理论假说与命题进行检验。
刘西川陈立辉杨奇明
关键词:贫困村反贫困
成员主导型金融组织治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以治理特殊性为切入点,从组织目标、治理问题、治理结构与机制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对成员主导型金融组织治理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重点是总结理论与实证研究处理此类组织治理特殊性的经验与主要结论,并揭示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思路。研究者已取得如下三点共识:(1)治理特殊性是从理论上讨论成员主导型金融组织治理问题的起点。(2)委托代理理论成为分析此类组织治理问题的主要工具。(3)概括、讨论治理结构与机制的特点、分类和有效性,以及检验其对绩效的影响是实证考察的重点。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加强对此类组织多任务、多机制的理论分析,以及在实证研究中重视自发性治理机制的作用等。
刘西川陈立辉杨奇明
教育扩张是否足以实现教育公平?——兼论20世纪末高等教育改革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被引量:46
2014年
中国政府在20世纪末快速推动了各层次教育扩张,但教育扩张是否足以带来教育公平?本文提出基于同胞相关系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分解框架,结合CHNS逾20年跟踪调查数据,考察了教育扩张前后中国县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演变模式。研究发现,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有所缓解,但这主要源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中等及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仍持续甚至大幅上升。也就是说,教育扩张带来的入学门槛降低未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全面均等化,本文对此的解释是,在同一时期,高等教育收费与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抬高了高等教育成本且降低了预期收益,同时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使得社会经济背景较差以及农村家庭的孩子在较早阶段主动放弃更多教育机会,因此,教育扩张带来的较高层次新增教育机会未能在不同背景孩子之间实现均等分配。
杨奇明林坚
关键词:教育扩张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机会不均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