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建鹰

作品数:16 被引量:85H指数:7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内镜
  • 6篇胶囊内镜
  • 5篇小肠
  • 4篇消化道
  • 4篇小肠疾病
  • 4篇化道
  • 4篇疾病
  • 4篇国产OMOM...
  • 4篇OMOM胶囊...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消化道出血
  • 3篇螺杆菌
  • 3篇慢性
  • 3篇出血
  • 2篇上消化道
  • 2篇属支
  • 2篇双气囊
  • 2篇双气囊小肠镜
  • 2篇小肠出血

机构

  • 1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6篇柏建鹰
  • 15篇王雷
  • 14篇赵晓晏
  • 8篇张朋彬
  • 8篇郭红
  • 7篇樊超强
  • 6篇凌贤龙
  • 5篇张霞
  • 4篇达四平
  • 4篇于劲
  • 3篇田小溪
  • 1篇杨永涛
  • 1篇杨天德
  • 1篇刘立
  • 1篇张鹏彬
  • 1篇朱蓉
  • 1篇陈文生
  • 1篇何勇虹
  • 1篇李高芬
  • 1篇赵国策

传媒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消化内镜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对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 ,FD)症状的作用。方法 Hp阳性的FD12 0例随机分为 2个治疗组 :根除治疗组给予奥美拉唑 2 0mg、胶体次枸橼酸铋 2 40mg、克拉霉素 2 5 0mg和替硝唑 40 0mg四联治疗 ,均 2次 /d ;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 15 0mg 2次 /d和西沙必利 10mg 3次 /d ,疗程均为1周。治疗后随访 2年 ,在治疗后 1个月及随访 2年后行 1 3C 尿素呼气试验 ,并对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为 91.7%。其中 ,Hp根除组 1个月末和 2年后的症状积分分别为 ( 1 4± 0 7) ,( 2 1± 0 9) ,显著低于对照组 ( 2 6± 0 9) ,( 3 8± 1 2 ) (P <0 0 1) ;Hp未根除组 1个月末症状积分为 ( 2 8± 1 1)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李宜辉张朋彬郭红王雷柏建鹰达四平赵晓晏
关键词:根除幽门螺杆菌功能性消化不良随访研究
OMOM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术中小肠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 OMOM 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术中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 OMOM 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及术中小肠镜对临床小肠出血患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气囊小肠镜与术中小肠镜比较...
王雷田小溪柏建鹰樊超强赵晓晏
文献传递
内镜超声与仿真CT检查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和仿真CT检查对胃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4例胃癌患者,术前行内镜超声及仿真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对照,以评价内镜超声与仿真CT检查在胃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内镜超声对胃癌T、N、M分期的敏感性是:87.5%(21/24);79.2%(19/24);57.1%(4/7)。仿真CT对T、N、M分期的敏感性是:79.2%(19/24);70.8%(17/24);100.0%(7/7)。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对胃癌侵犯的深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更为显著的诊断价值,仿真CT对于远处转移的判断是有利的补充手段。
田小溪赵晓晏王雷柏建鹰凌贤龙
关键词:内窥镜超声检查胃肿瘤肿瘤分期
气管食管并行支架治疗高位巨大癌性食管-气管瘘一例被引量:3
2006年
王雷赵晓晏李宜辉达四平张鹏彬柏建鹰
关键词:进行性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流质食物咽部疼痛手术治疗
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良性残胃空肠吻合口重度狭窄被引量:1
2004年
赵晓晏李宜辉张朋彬杨天德邹利光王雷柏建鹰
关键词:自膨式金属支架
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53例慢性腹泻的诊断价值
2013年
目的了解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慢性腹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2011年9月,应用OMOM胶囊内镜对53例慢性腹泻患者进行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腹泻患者小肠黏膜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47.17%(25/53),25例小肠黏膜病变中以小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为最多,占12例(22.64%);其次为小肠溃疡5例(9.43%);小肠肿瘤2例(3.77%);小肠息肉2例(3.77%);小肠蛔虫2例(3.77%);小肠血管畸形1例(1.89%);小肠淋巴组织增生1例(1.89%);小肠未发现任何异常28例(52.83%)。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慢性腹泻的病因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李宜辉张朋彬王雷樊超强于劲张霞柏建鹰郭红凌贤龙赵晓晏
关键词:OMOM胶囊内镜慢性腹泻小肠疾病
国产OMOM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腹痛15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腹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1年9月,应用OMOM胶囊内镜对159例慢性腹痛患者(腹痛组)和268例无任何症状的查体者(查体组)进行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腹痛组患者小肠黏膜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63.1%(99/157),明显高于健康查体人群的18.7%(50/26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组99例小肠黏膜病变中以小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为最多,占39例(24.8%);其次为小肠血管畸形9例(5.7%);小肠肿瘤9例(5.7%);小肠淋巴组织增生8例(5.1%);小肠息肉6例(3.8%);小肠钩虫病6例(3.8%);小肠溃疡5例(3.2%);克罗恩病5例(3.2%);肠结核4例(2.5%);小肠蛔虫病3例(1.9%);小肠黄色瘤3例(1.9%);小肠脂肪瘤2例(1.3%);小肠未发现任何异常58例(36.9%)。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腹痛的病因诊断中有良好的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李宜辉王雷樊超强于劲张霞张朋彬柏建鹰郭红凌贤龙赵晓晏
关键词:OMOM胶囊内镜慢性腹痛小肠疾病
国产OMOM胶囊内镜540例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院消化内科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540例患者(包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328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159例、慢性腹泻患者53例),对诊断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533例患者检查成功,检查成功率98.70%(533/540);370例患者检出小肠病变,病变检出率69.42%(370/533),其中,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炎症90例(24.32%),占位性病变62例(16.76%),血管性病变55例(14.86%),溃疡性病变44例(11.89%);其次为息肉27例(7.30%),钩虫病25例(6.76%)等。共有13例发生胶囊滞留,发生率为2.43%(13/535)。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李宜辉王雷樊超强于劲张霞张朋彬柏建鹰郭红凌贤龙赵晓晏
关键词:国产OMOM胶囊内镜小肠疾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慢性腹泻
OMOM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术中小肠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自从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问世以来使得临床医生对小肠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尤其对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提高到了50%左右。已经有较多对比研究分析了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各自的优缺点。但是二者对小肠病变的检出率仍然难以完全达到临床要求,同时对于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与术中小肠镜缺少对比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三者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王雷田小溪樊超强柏建鹰李宜辉赵晓晏
关键词:双气囊小肠镜小肠出血性疾病胶囊内镜查对小肠疾病
rTFF3、rIgGFcBp和rMuc2在大鼠肠道黏液层中的分布
2010年
目的探索3种杯状细胞来源分子rTFF3、rMuc2和rIgGFcBp在结肠黏液层中的分布特点。方法雄性SD大鼠5只,采用Carnoy固定液固定结肠黏膜,AB-PAS染色验证不同黏液层的组织结构。通过轻吸、轻刮分别收集疏松层、致密层黏液和底层黏膜标本,加入不含DTT的2×SDS-PAGE上样缓冲液沸水浴提取全部蛋白。冷却至室温后,统一可溶性蛋白提取液体积,将不同黏液层等份样品进行还原或非还原SDS-PAGE,并对rTFF3、rMuc2和rIgGFcBp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两层肠道黏液均含rTFF3的250kD复合物和6kD单体,以疏松层明显;在疏松层和致密层黏液中未检测到55kD复合物。rIgGFcBp连续分布于黏液层,在非还原情况下,其分子量为214kD以上;在还原情况下,其分子量分别为258kD、214kD和140kD。rMuc2的分布模式与rIgGFcBp相似,以214kD以上的多聚体分布于黏液层,还原后转变为278kD和164kD的亚单位。结论rTFF3以单体和复合物的形式分布于疏松层和致密层黏液,其复合物可能与黏液的结构和功能相关;rIgGFcBp、rMuc2均以复合物形式分布于黏膜全层,推测两者均为黏液的结构性成分。
余灏张新彭志红何勇虹朱蓉杨永涛柏建鹰陈文生汪荣泉
关键词:黏蛋白类黏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