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查岩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6篇慢性
  • 6篇慢性乙型
  • 6篇慢性乙型肝炎
  • 6篇肝炎
  • 3篇细胞
  • 2篇亚群
  • 2篇治疗慢性乙型...
  • 2篇细胞亚群
  • 2篇细胞因子
  • 2篇T细胞
  • 2篇T细胞亚群
  • 1篇胆石
  • 1篇胆石症
  • 1篇血清
  • 1篇血清SIL-...
  • 1篇药物
  • 1篇医院感染
  • 1篇医院感染调查

机构

  • 8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8篇查岩
  • 3篇付春生
  • 2篇刘凤华
  • 1篇王伟红
  • 1篇袁建国
  • 1篇崔燕平
  • 1篇李庆方
  • 1篇管姗
  • 1篇宋吉奎
  • 1篇管珊
  • 1篇王凯
  • 1篇杨福兰
  • 1篇石庆凤
  • 1篇吕文增
  • 1篇王思奎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mIL-2R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5年
付春生查岩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SIL-2RMIL-2R血清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研究
2010年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也是预后较差的一种疾病。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DC表达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以及DC分泌的IFN-7、IL-12、IL-18等细胞因子,反映了DC的分化成熟程度。我们利用IL-10、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分别培养健康对照者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外周静脉血的贴壁单核细胞,
王思奎石庆凤王伟红袁建国宋吉奎管姗查岩王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呈递细胞
自拟黄芪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自拟黄芪汤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黄芪汤治疗,连用6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9%,高于对照组(53.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黄芪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庆方查岩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胆石症634例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西药、中药、体外排石治疗胆结石症7d为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结果:634例中治愈452例,显效134例,有效4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99.7%。结论: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胆石症疗效显著。
吕文增查岩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胆石症排石
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与抗菌药物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1年医院收治的180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30例和存活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0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42例,感染率为78.9%,其中死亡组112例感染率为86.2%,存活组30例感染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腹膜感染为主,占38.2%;其次为呼吸道和胃肠道,分别占19.3%和14.6%;共分离病原菌86株,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9.0%、16.3%;180例肝衰竭住院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单纯以治疗为目的占61.1%,以预防为目的占12.2%,治疗加预防为目的占26.7%;Ⅰ联用药占23.9%、Ⅱ联占73.9%、Ⅲ联占2.2%,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的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住院患者死亡组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以腹膜炎为主,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改进;临床上应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真菌和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刘凤华杨福兰查岩管珊
关键词:肝衰竭医院感染抗菌药物
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因子变化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对慢性乙肝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变化及相互关系分析,发现在慢性乙肝发病过程中,Th1细胞因子水平降低,Th2细胞因子水平升高,T细胞总数减少,CD+4细胞减少,CD+8细胞升高,CD4CD8比值降低,且与IL2、IL6、IL12等细胞因子的改变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不同细胞因子的变化可影响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使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
付春生查岩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使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给药48周,对照组单独采用拉米夫定给药48周,分别在12、24、36、48周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中ALT的变化、HBV DNA 血清变化、HBV DNA 与 HBeAg 转阴率、HBeAg/HBeAb 血清转换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ALT、HBV DNA定量逐渐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63、4.65,均P<0.05);治疗组24、36、48周ALT、HBV DN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T(89.9±16.7)U/L、(60.1±13.8)、U/L(44.6±8.9)U/L比(90.7±17.6)U/L、(72.0±14.1)U/L、(61.3±24.5)U/L;HBV DNA(4.92±1.44)U/L、(3.35±1.37)U/L、(2.53±1.31)U/L比(5.02±1.41)U/L、(3.69±1.40)U/L、(3.02±1.35)U/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2、4.56、4.76,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与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均有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36、4.21、4.27、4.35、4.23,均P<0.05);在治疗24周时,HBV 血清学标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周后血清学标志物治疗组(67.65%、32.35%、26.47%、85.29%、38.23%、35.29%)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73、4.23、4.32、4.34、4.46、4.76、4.34、4.22、4.29、4.34、4.45,均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刘凤华崔燕平查岩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CK变化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2005年
付春生查岩
关键词:乙型肝炎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