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彦珊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淀粉样
  • 4篇病理
  • 3篇蛋白
  • 3篇淀粉样变
  • 3篇淀粉样变性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病
  • 3篇默氏病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病
  • 3篇阿尔茨海默氏...
  • 3篇病理学
  • 2篇淀粉样蛋白
  • 2篇Β-淀粉样蛋...
  • 2篇病理学研究
  • 1篇淀粉样前体蛋...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机构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梁彦珊
  • 4篇吕田明
  • 3篇黄小玉
  • 2篇凌容
  • 2篇潘志勇
  • 1篇尹恝
  • 1篇刘晓加
  • 1篇方敏
  • 1篇张文玲
  • 1篇曾宇
  • 1篇王圆圆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实验性阿尔茨海默氏病大鼠淀粉样变性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学研究
梁彦珊
文献传递
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轴索损害的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尤其针对轴索损害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对EAE大鼠的脑和脊髓进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染色,分别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双染标记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SMI-3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BP,以及轴索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MBP。结果脑和脊髓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袖套改变,伴有大片状脱髓鞘,轴索结构排列紊乱,呈空泡样缺失。SMI-32染色证明发病14 d脊髓白质内出现大量非磷酸化的神经丝蛋白,可见APP堆积形成轴突卵形体。表明发病早期即出现了明显的轴索损害,且髓鞘脱失和轴索损害的发生不同步。结论 EAE大鼠不同发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病高峰期的炎症浸润最明显。EAE的轴索损害开始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并不断进展。
王圆圆吕田明刘晓加方敏梁彦珊
关键词:实验性脑脊髓炎轴索损害淀粉样前体蛋白髓鞘脱失
星形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被引量:3
2014年
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目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和记忆力下降,其发生、发展与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AD病理过程,如增加Aβ的产生及沉积、加速异常Tau蛋白的缠结、通过炎症因子加剧Aβ的神经毒性、能量供应不足及神经递质释放障碍损害神经功能正常活动等。各个因素在AD不同阶段反复作用,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淀粉样斑块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突触减少及神经元丢失。保护星形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可能成为AD治疗的新靶点。
吕田明史翠丽梁彦珊黄小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星形细胞病理机制
阿尔茨海默氏病大鼠淀粉样变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学变化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在建立实验性大鼠阿尔茨海默氏病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淀粉样变性脑血管病变的脑组织病理变化特点。方法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向大鼠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纤维,建立阿尔茨海默氏病动物模型,应用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高级认知功能情况,应用HE染色、刚果红染色以及α-actin、Aβ双重标记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淀粉样蛋白在大鼠脑内沉积与淀粉样变性脑血管病变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时间和平台探索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HE染色可见模型组大鼠海马区颗粒细胞减少,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内小血管壁变性。刚果红染色可见Aβ纤维逐渐沉积在小血管壁,管壁增厚,小血管狭窄或闭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模型组脑组织内Aβ纤维逐渐向小动脉迁移。结论淀粉样变性脑血管病变是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吕田明梁彦珊史翠丽黄小玉潘志勇凌容张文玲郝梦淅郭秋瑶曾宇尹恝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氏病Β-淀粉样蛋白
实验性阿尔茨海默氏病大鼠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病理学研究
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以上。临床上...
梁彦珊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氏病Β-淀粉样蛋白
文献传递
改良的经兔脊柱旁入路腹腔注射方法
2014年
目的探讨简单、方便、可靠、安全的兔经脊柱旁人路腹腔注射方法。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入路和改良的经脊柱旁入路进行腹腔注射。常规组注射部位为腹中线两侧平脐旁开3~4cm;改良组的注射部位为背部第5~6腰椎平面右侧中线旁开3~4处。常规组与改良组穿刺后注射前进行腹部CT扫描。所有兔腹腔注射24h后处死进行腹腔局部解剖。结果采用常规入路进行腹腔注射的20只新西兰兔有13只一次性成功穿刺,有7只需穿刺2次以上,平均秩和为23.50;采用改良方法进行腹腔注射的40只新西兰兔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平均秩和为34.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的一次注射成功率亦有显著差异性(P〈0.01)。CT扫描和腹腔局部解剖均显示改良组穿刺点距离肝脏、肾脏、膀胱和大血管等重要器官均较远。腹腔局部解剖显示改良组腹腔内充血和渗出等炎症反应较常规组少。结论改良的经脊柱旁人路腹腔穿刺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靠、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腹腔注射方法。
吕田明凌容潘志勇梁彦珊史翠丽黄小玉
关键词:腹腔注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