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玉松

作品数:23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地震
  • 5篇反演
  • 3篇地震波
  • 3篇震波
  • 3篇台网
  • 3篇面波
  • 3篇接收函数
  • 2篇地表
  • 2篇地壳
  • 2篇地震波场
  • 2篇地震目录
  • 2篇地震台
  • 2篇地震台网
  • 2篇噪声
  • 2篇震源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速报
  • 2篇谱元法
  • 2篇联合反演
  • 2篇快速反演

机构

  • 16篇广东省地震局
  • 10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深圳防灾减灾...

作者

  • 23篇沈玉松
  • 11篇康英
  • 8篇徐果明
  • 7篇苏柱金
  • 6篇刘军
  • 5篇黄文辉
  • 5篇朱良保
  • 4篇吕作勇
  • 4篇杨选
  • 2篇倪四道
  • 2篇任枭
  • 2篇黄元敏
  • 2篇吴永权
  • 2篇吴叔坤
  • 1篇林伟
  • 1篇谢剑波
  • 1篇吕金水
  • 1篇姚华建
  • 1篇安艳茹
  • 1篇杨马陵

传媒

  • 7篇中国地震
  • 2篇华南地震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4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谱元法计算地震波场
本文设计了二维空间中的谱元法的弹性波传播的计算程序.包括存在内界面和衰减的和速度随深度连续变化的介质中激发的地震波,得到了地震波场波场和地震剖面图,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直达波、反射波和转换波等。
徐果明沈玉松朱良保翟永波
关键词:地震波场谱元法弹性波传播
文献传递
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系统被引量:2
2022年
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是实现我国地震观测系统数据汇集处理工程化、运维管理智能化以及地震监测服务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新升级研发的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系统实现了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波形数据流服务,其具有丰富的适配器用于汇集地震监测台站或数据中心的实时地震波形或触发信息数据流。新系统支持快流/慢流混合传输和预警数据低延时传输,支持实时数据流智能监控和冗余热备。新系统流服务客户端为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波形数据归档等服务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流服务。新系统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大规模、多层级、不同类型地震监测台站和数据中心的实时数据流传输汇集共享问题,是我国地震监测事业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关键。
欧阳龙斌黄文辉康英吕作勇吕作勇苏柱金刘军
关键词:适配器
广东及其邻域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广东及其邻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台湾共8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的远震资料,计算获得了所有台站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并通过接收函数H-κ搜索叠加方法反演了这些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厚度为26.8~33.6km,平均为29.5km。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变薄,表现出大陆地壳向大洋地壳的缓慢过渡过程。珠江三角洲、粤西、粤桂琼交界、广西南宁、广东南澳等地区地壳厚度较薄,为25.0~28.0km;海南的翁田、广东的湛江、上川岛等地壳厚度最薄,在26km左右;福建明溪、湖南永州周边地区地壳厚度较厚,为31.0~34.0km。研究区域内地壳泊松比为0.20~0.29,海南岛的东南部、粤东和闽西的沿海地区以及江西南部具有明显的高泊松比,这可能与这些地区具有广泛的温泉分布和高热流值的特性有关。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的分块特征明显,并与断层和历史地震的分布有关。
沈玉松康英徐果明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
2012年广东东源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被引量:1
2012年
在我国,较大地震的震源波裂过程往往是震后几小时由研究机构发布。经过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从地震应急及地震预警的角度,需要从地震台网快速产出地震的矩张量解,得到地震的破裂面及破裂过程,以对地震造成的破坏及震情判断提供依据。早期的地震矩张量解大都是由P波初动符号确定的,由于受台站的分布和初动清晰度所限,只有部分地震的断层面解才能得以确定,且断层面的不确定度较大。
康英沈玉松杨选郑斯华
关键词:震源机制矩张量解断层面解地震预警
地表初动数据快速反演浅层结构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浅层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分布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数据.特别是在做静矫正时要用到它.当前利用地震剖面观测资料的初动数据来得到地层的地震波速度是一个业界的手段,目前使用计算正演走时追踪再反演速度分布,计算中要进行...
徐果明沈玉松何琳
关键词: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反演分析
用谱元法计算地震波场
<正> 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各种问题,可通过不同途径归结为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在涉及地震波的正演计算领域,则往往归结为波动方程的求解。对于简单的介质模型和地震源有解析解,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要靠数值解法。问题的求解或是表现...
徐果明沈玉松朱良保翟永波
文献传递
传统地震目录中增加矩震级及震源机制解的必要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梳理了我国地震目录的产出现状,对于我国近几年应急机构和区域台网产出的震源机制解、矩震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对于国内陆地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的产出率为100%,5级以上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产出率为81%。这两个研究所给出的3种矩张量结果和GCMT给出的矩张量结果较为一致,类型统计一致率分别达到71%、86%和66%,其中P、T轴空间夹角优势分布在15°左右。产出的矩震级和GCMT解得到的矩震级相差不大,偏差在0.1以内的比率分别为46%、86%和71%,偏差在0.3以内的比率分别为85%、100%和97%。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内陆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这两个研究所产出率较高、结果较为一致。而由各台网据震源参数得出的5级左右地震的矩震级和GCMT求解的矩震级比较起来明显偏小。由此探讨了在传统地震目录中增加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的必要性。
康英杨选沈玉松
关键词:矩震级震源机制解地震目录
国家预警工程综合地震波形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2024年
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的建设,中国测震站网的监测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对于地震编目业务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传统的编目产品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业务需求,用于支撑全国地震编目业务的系统亟需升级换代。本文介绍了国家预警工程软件系统之一的综合地震波形分析系统,通过对系统概况、功能实现、关键技术和业务应用等详细介绍,阐述该系统如何用于支撑国家预警工程建成后的全国新编目业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为该系统及其产出的编目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张莹莹苗春兰陈经纶任克新刘艳琼苏柱金沈玉松欧阳龙斌刘军张立文王兴梅任枭代光辉安艳茹
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技术系统介绍
2024年
灾备中心作为我国地震速报业务功能备份中心,主要承担我国地震速报业务的功能备份和全国测震数据实时转发服务。本文介绍了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平台的技术构成、业务数据库系统、承载业务功能及流程等情况,对平台的技术特点和功能特性进行总结,通过对平台应用成效的初步统计分析,提出了平台的下一步完善计划。
洪玉清梁明欧阳龙斌苏柱金沈玉松田平钱银苹田平朱腾
关键词:灾备中心
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强震动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4年
为满足国家测震台网海量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处理时效性、格式标准化、产品丰富度等需求,开发了兼容多类强震动观测站点且具备数据快速汇集、处理及归档等功能的强震动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提供地震波形人机交互数据预处理界面,对加速度记录进行预处理,进一步分析预处理后的加速度事件波形数据,计算得到地震动各项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峰值位移(PGD)、仪器烈度、持时、傅氏谱、反应谱和三联谱等,可以导出地震元数据、地震记录波形,对各类数据进行归档存储。该系统具有平台统一性、功能集成性、数据完备性等特点,有效提升了日常数据处理和管理能力,能在地震应急、震害评估和科学研究中发挥实效。
刘艳琼邹立晔房立华梁姗姗任枭张琪李旭茂沈玉松苏柱金
关键词:地震动参数数据归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