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晓莹

作品数:68 被引量:420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小麦
  • 28篇水分
  • 26篇水分利用
  • 20篇水肥
  • 16篇玉米
  • 16篇土壤
  • 13篇灌溉
  • 11篇利用效率
  • 10篇施肥
  • 10篇水肥一体化
  • 9篇水分利用效率
  • 8篇滴灌
  • 8篇冬小麦
  • 7篇氮肥
  • 7篇养分
  • 7篇耕作
  • 6篇小麦产量
  • 6篇灌溉方式
  • 5篇施肥模式
  • 5篇土壤结构

机构

  • 66篇河南省农业科...
  • 5篇郑州师范学院
  • 3篇河南大学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邦友科技...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河南财经政法...
  • 1篇河北广播电视...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市农产品...

作者

  • 68篇潘晓莹
  • 63篇武继承
  • 60篇杨永辉
  • 43篇何方
  • 33篇高翠民
  • 24篇王越
  • 21篇张洁梅
  • 10篇韩伟锋
  • 8篇郑惠玲
  • 7篇张运红
  • 4篇张丽霞
  • 3篇尹钧
  • 2篇和爱玲
  • 2篇张玉亭
  • 2篇邬佳宾
  • 2篇骆晓声
  • 2篇丁晋利
  • 2篇杨占平
  • 2篇赵世伟
  • 2篇张丽霞

传媒

  • 18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节水灌溉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 1篇种业导刊
  • 1篇土壤科学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6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9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增产效应被引量:10
2015年
为探明小麦-玉米周年水肥利用效应,在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实验站进行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研究。试验肥料设置底施、1次追施和2次追施,水分设置1水、2水和3水,每次灌水450 m3/hm2。结果表明:补充灌溉与追肥相结合对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效果,其中小麦穗长增加0.2~0.8 cm,穗粒数增加2~10粒,千粒质量增加2~9 g,成穗数增加9万~57万穗/hm2;玉米穗长增加0.48~1.82 cm,行粒数增加2.0~8.4粒,5穗穗粒质量增加15~374 g,百粒质量增加2.0~13.0 g。同时,补充灌溉和追肥处理较对照小麦增产9.85%~37.93%,与一次性底施肥处理相比,相应补充灌溉+追肥处理增产9.92%~25.66%,以3水2肥效果最好;与1次追肥处理相比,相应2次追肥增产3.95%~6.11%,以2水2肥效果最好。与对照、相应1次性底施肥和1次追肥处理相比,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1.05%~46.62%、18.71%~32.03%和2.8%~5.42%;小麦玉米综合产量分别增加10.46%~42.36%、14.37%~28.87%和3.34%~5.75%,与小麦增产趋势一致。小麦玉米综合灌水利用效率较对照增加0.95~5.41 kg/m3,较一次性底施肥0.56~3.81 kg/m3,较1次追肥提高0.35~0.67 kg/m3,均以1水2肥处理最好。因此,节水增产的最佳配置为2水2肥和1水2肥。
武继承杨永辉潘晓莹
关键词: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水肥一体化
不同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耗水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为探明土壤结构改良与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作用机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保水剂、有机肥、免耕、深松、深松+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耗水特征、光合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覆盖在小麦生育期内储水量较高。从小麦播种-返青期,深松+秸秆覆盖处理的耗水量最低。而在返青-拔节期,该处理最大,而其在孕穗-抽穗期的耗水量却最低。在拔节-孕穗期,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在抽穗-灌浆期,其耗水量最小。在灌浆-收获期,秸秆还田和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水剂和免耕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和玉米的光合生理特征,促进了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各处理中,以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布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8.3%和20.0%。以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了21.6%和23.8%。而深松处理的小麦-玉米复合产量最高,其次为免耕处理,其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增产14.9%和14.3%。而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的总水分生产效率较其他处理高,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提高了18.5%和18.1%。说明深松和免耕处理更利于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产。
杨永辉武继承张洁梅潘晓莹王越何方韩伟锋
关键词:小麦玉米耗水特征
一种菜心施肥方法
本发明属于蔬菜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菜心施肥方法,包括基肥通过深耕或者耙地的方式与土壤混合均匀,当菜心第1片真叶展开后施用沼液肥或者高氮速效肥,当菜心第3片真叶展开后施用沼液肥或者高氮速效肥或者复合水溶肥,菜心现蕾后...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高翠民潘晓莹张洁梅
文献传递
不同灌溉方式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被引量:4
2023年
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人工控水条件下小白龙常规灌溉(X)与滴灌(D)不同灌水量(X1、D1:15 mm;X2、D2:30 mm;X3、D3:45 mm)夏玉米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以及土壤耗水量、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根系吸水逐渐加深。在拔节期,均以0~20 cm土层的水分贡献率最大,达60%以上。在D1和D2条件下,60~80 cm和20~40 cm土层的贡献率分别占21.4%和23.8%。到灌浆期,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条件下更利于促进根系对40 cm以下土层水分的利用,从而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随生育期的推进与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日耗水量明显增加,滴灌低于传统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D2处理更利于提高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此外,滴灌处理明显提高了收获期玉米的生物量。最终,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降低了玉米总的耗水量,产量提高了5.3%~21.7%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9.2%~26.8%,均以D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拔节期20~40 cm和灌浆期60~80 cm土层水分更利于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拔节期60~80 cm和80~100 cm土层的水分更利于促进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杨永辉邬佳宾邬佳宾武继承高翠民潘晓莹高翠民
关键词:灌溉方式水分运移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水肥精确监控方法及其系统
本公开涉及一种水肥精确监控方法及其系统,涉及植物营养与环境技术领域。其中,所述的水肥精确监控方法,包括:确定待监控作物在某一时刻的生长阶段,并获取所述生长阶段对应预设水肥指标;基于所述待监控作物在某一时刻的生长阶段及其对...
杨永辉高翠民武继承潘晓莹何方张歆玥
一种土壤调理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调理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聚丙烯酰胺20‑25%、有机质15‑35%、腐植酸10‑25%、氨基酸12‑23%、氮磷钾18‑35%。本发明提供的土壤调理剂,具有增加土壤活性物质、改良土...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潘晓莹高翠民苏光辉何方
文献传递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 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
杨永辉武继承武继承潘晓莹徐为霞潘晓莹何方张洁梅
关键词:小麦玉米水氮运筹
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与补灌结合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以矮抗58和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与补灌结合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氮肥追施设置不追肥、1次追肥(返青—拔节、扬花—灌浆)和2次追肥(返青+灌浆、拔节+灌浆、返青—拔节+扬花)6种方式,水分设置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50%~55%)、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65%~75%)和充分灌溉(田间持水量的75%~85%)。结果表明,氮肥追施和补灌对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有显著的正效应,轻度胁迫和充分灌溉(矮抗58)、重度胁迫(周麦18)使不孕穗数明显减少,千粒质量明显增加。周麦18和矮抗58产量均表现为轻度胁迫〉充分灌溉〉重度胁迫。其中重度胁迫时,与不追肥相比,周麦18增产0.78%~9.39%,矮抗58增产7.06%~11.15%;充分灌水时,周麦18较不追肥增产1.76%~6.25%,矮抗58增产1.01%~13.44%;轻度胁迫时,周麦18较不追肥增产0.53%~4.14%,矮抗58增产6.01%~12.94%。周麦18充分灌溉和轻度胁迫较重度胁迫分别增产6.83%~13.33%、12.24%~19.74%,轻度胁迫较充分灌溉增产4.13%~9.41%。矮抗58充分灌溉和轻度胁迫较重度胁迫分别增产5.54%~14.18%和11.29%~15.56%,轻度胁迫较充分灌溉增产-0.75%~6.70%。周麦18以返青—拔节+扬花2次追肥和返青—拔节1次追肥增产效果较好;矮抗58则以扬花—灌浆1次追肥和拔节+灌浆2次追肥增产效果较好。说明不同小麦品种间控水时间和施肥时间有一定的差异。
郑惠玲武继承潘晓莹李学军韩伟锋
关键词:小麦氮肥运筹生长发育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4
2017年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结构、水分入渗过程等的作用机理,采集田间长期定位耕作措施(常规耕作、免耕、深松)试验中的原状土柱(0~100 cm)及0~10 cm、10~20 cm、…、90~100 cm环刀样、原状土及混合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0~100 cm土层土壤入渗过程和饱和导水率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土柱顶部开始供水(恒定水头)到水分全部入渗到土柱底部的时间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柱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为:深松>免耕>常规耕作;土柱累积蒸发量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表现为:0~10 cm和50~60 cm土层,免耕>深松>常规耕作;20~50 cm和60~100 cm土层,深松>免耕>常规耕作。随土层的加深,>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10~20 cm)再降低的趋势。在0~40 cm土层和80~100 cm土层,均以深松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60 cm以上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免耕>深松>常规耕作,而60 cm土层以下土壤有机碳显著降低,均低于4 g·kg?1,且在70 cm以下土层,常规耕作>免耕>深松。综上,耕作措施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蓄水保墒;深松更利于水分就地入渗,而免耕则更利于有机碳的提升和水分的储存,其作用深度在0~60 cm土层。
杨永辉武继承张洁梅潘晓莹王越何方
关键词:常规耕作水分入渗土壤结构
不同灌溉方式下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小麦水分利用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水分利用的贡献率及小麦根系吸水规律,可为合理应用灌溉用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防雨棚条件下常规灌溉(X)与滴灌(D)不同灌水量条件下(X_(1),D_(1)∶15 mm;X_(2),D_(2)∶30 mm;X_(3),D_(3)∶45 mm)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及土壤耗水强度、光合生理特征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根系吸水逐渐加深。在拔节期小麦主要利用0-20 cm深度的土壤水;在抽穗期X_(2),D_(1)和D_(2)处理主要利用了0-20 cm土层的水分,但X_(1)处理主要利用了60-80 cm土层的水分,占53.9%,X_(3)处理主要利用了40-60 cm土层的水分,占77.0%。而D_(3)处理主要利用了0-60 cm土层的水分,占80.0%;到灌浆期,X_(1)和X_(2)处理主要利用了0-60 cm土层的水分,分别占86.2%和90.6%,而X_(3)处理主要利用了40-60 cm土层的水分,占73.9%。而D_(1)和D_(2)处理不同土层的水分利用比例较均匀,分别介于7.1%~27.8%和13.0%~38.2%之间。D_(3)处理主要利用了20-40 cm土层的水分,占51.0%。除抽穗-灌浆期中水处理(D_(2))及灌浆-收获期高水处理(D_(3))外,滴灌均有效降低了小麦的日耗水量。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D_(2)和D_(3)处理更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此外,滴灌处理在小麦抽穗期和收获期均有效提高了小麦的生物量。最终,滴灌较常规耕作小麦产量提高了21.6%~28.0%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4%~36.7%,均以D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抽穗期0-2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和灌浆期80-100 cm土层的水分贡献率的提高对于其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更为有利。[结论]滴灌更利于提供均匀的水分供给作物,同时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杨永辉邬佳宾邬佳宾武继承高翠民潘晓莹高翠民
关键词:滴灌水分运移冬小麦水分利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