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抑制
  • 1篇增生
  • 1篇摘除
  • 1篇摘除术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 1篇上皮细胞增生
  • 1篇水肿
  • 1篇内障
  • 1篇内障摘除术
  • 1篇人工晶状体
  • 1篇人工晶状体植...
  • 1篇人工晶状体植...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增生
  • 1篇小切口非超声...
  • 1篇小切口非超声...

机构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2篇王剑峰
  • 1篇杨洪霞
  • 1篇李韵倩
  • 1篇李涤臣
  • 1篇陈大本
  • 1篇王爱莲
  • 1篇马进

传媒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199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药物抑制兔眼晶体囊膜上皮细胞增生效果评价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索细胞生长抑制药物预防后囊混浊(PCO)的可能性。方法:(1)晶体后囊膜上皮细胞(RLEC)体外培养,传代在24孔板内用不同浓度的氟脲嘧啶(5Fu)、阿霉素(ADM)培养24h、72h做活细胞计数,求出半效抑制量(ID50);(2)兔眼晶体囊外摘除(ECCE)加人工晶体(IOL)植入术后,连续应用5Fu(5mg/d)、ADM(0.05mg/d)5次,于30d、75d分别取出残存囊膜和其余眼球组织,作HE染色、溶菌酶和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AT)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5Fu、ADM用于传代培养RLEC24hID50分别为0.62μg/ml、4.89ng/ml;72h0.38μg/ml、4.05ng/ml。(2)两实验组30d囊膜上皮均有小灶性增生;75d有小灶性增生或增生不明显。对照组囊膜上皮细胞30d、75d均有向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移行。结论:5Fu、ADM实验室生长抑制试验与兔眼结膜下注射。
陈大本李涤臣马进王剑峰
关键词:后发性后囊混浊晶体上皮细胞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49只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0.5者30只眼(62.12%)眼,≥0.8者10只眼(20.4%),术后1周视力≥0.5者35只眼(71.42%),≥1.0者13只眼(26.5%)。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者8只眼(16.32%)。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王剑峰王爱莲杨洪霞李韵倩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疗效观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患者角膜水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