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子芳

作品数:130 被引量:1,518H指数:2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6篇农业科学
  • 46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5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4篇土壤
  • 23篇紫色土
  • 18篇生物炭
  • 17篇有机碳
  • 13篇配施
  • 12篇养分
  • 11篇有机肥
  • 11篇团聚体
  • 10篇土地利用
  • 9篇土地利用方式
  • 8篇土壤有机
  • 8篇秸秆
  • 7篇有机肥配施
  • 7篇三峡库区
  • 7篇丘陵区
  • 7篇紫色丘陵
  • 7篇紫色丘陵区
  • 6篇氮肥
  • 6篇地表径流
  • 6篇土壤养分

机构

  • 110篇西南大学
  • 24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南农业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烟草总公...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重庆大学
  • 2篇重庆工学院
  • 2篇平顶山学院
  • 2篇国土资源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微生物...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安徽工程大学

作者

  • 130篇王子芳
  • 110篇高明
  • 20篇黄容
  • 18篇魏朝富
  • 11篇谢德体
  • 10篇慈恩
  • 9篇代文才
  • 8篇韩晓飞
  • 8篇秦建成
  • 8篇龙翼
  • 8篇余泺
  • 7篇倪九派
  • 7篇吕盛
  • 6篇谢军
  • 5篇郑杰炳
  • 5篇岑英华
  • 4篇王侃
  • 4篇黄利玲
  • 4篇严冬春
  • 4篇徐恒

传媒

  • 32篇环境科学
  • 12篇水土保持学报
  • 8篇西南大学学报...
  • 6篇土壤学报
  • 5篇土壤通报
  • 5篇微生物学通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土壤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土壤学会...
  • 1篇生物技术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9篇2023
  • 8篇2022
  • 8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分状况对紫色母岩发育的水稻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在紫色丘陵区采集了因水分状况影响而形成的4种类型紫色水稻土土样,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分析了其有机碳和不同土壤发生层中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结果表明,A层土壤中〉2mm的团聚体以潜育型水稻土和渗育型水稻土最高,分别占76.65%和75.92%,其次是潴育型水稻土占43.86%,淹育型水稻土只有13.10%;不同土壤发生层间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潴育型水稻土的P层外,其余各层土壤的有机碳53.7%-96.2%均分布在〉0.25mm团聚体中;潜育型水稻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在4种水稻土中最高,分别为282.5mg·kg^-1和6.59g·kg^-1,水溶性有机碳则以渗育型水稻土最高;有机碳含量与〉2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5mm微团聚体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高明张薇王子芳魏朝富郑杰炳
关键词:水分状况紫色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油菜/玉米轮作系统碳平衡和生态效益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在油菜/玉米轮作下,研究不同秸秆与生物炭还田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和收益的影响,阐明秸秆和生物炭还田的固碳作用.在重庆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通过油菜和玉米两季作物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CS)、生物炭还田(BC)、秸秆+速腐剂还田(CSD)、秸秆+生物炭1∶1还田(CSBC)5个处理,测定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下土壤碳累积排放量,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土壤呼吸碳排放、土壤碳库及作物碳库角度兼顾考虑农业成本投入,分析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下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固定、碳汇效应和经济环境效益.结果表明:(1)两季作物的土壤碳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对照(CK),其中秸秆直接还田(CS)处理和秸秆+速腐剂还田(CSD)处理显著(P<0.05);(2)与CK对比,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均能提高两季作物产量与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增产1.49%~3.92%,NPP提高了4.44%~17.90%,且秸秆+速腐剂处理(CSD)的两季作物产量与NPP均为最大;(3)各处理(除CK外)均为系统净固碳量正值,表现为"碳汇";在油菜季和玉米季两季中,系统净固碳量最高的分别为秸秆+速腐剂还田(CSD,9.05 t·hm^(-2))和生物炭还田(BC,10.75 t·hm-2)处理,而碳排放量最低的均是生物炭(BC)处理,比CK减少62.69%~81.86%.(4)油菜季的秸秆直接还田(CS)处理的两季作物产投比最高,而两季作物的BC处理均会降低产投比,但其碳排放交易量最高(466.95~561.22元·hm-2).(5)两季作物的BC处理均会提高碳生产力(CP),而BC处理的经济效益(CJ)与生态效益(CE)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秸秆直接还田增加了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生物炭还田降低了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李娇田冬黄容徐国鑫黎嘉成高明王子芳
关键词:秸秆生物炭紫色土碳平衡
缙云山5种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21年
为揭示重庆市缙云山不同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分配特征,以该地区5种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OC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明显影响。SOC的平均含量在0~100 cm土层表现为竹林(16.74 g/kg)>阔叶林(12.62 g/kg)>草地(11.14 g/kg)>混交林(8.16 g/kg)>针叶林(5.98 g/kg),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竹林和阔叶林的土壤MBC和ROC含量均明显高于混交林和针叶林,且在各植被剖面上均表现出垂直递减的规律,表聚效应明显。除草地外,4种植被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均表现为表层(0~20 cm)最高。不同植被类型间,竹林的DOC分配比例在各土壤层次均最小,整个土壤剖面均值仅为0.1%。由相关性分析可知,MBC、ROC、SOC含量和土壤SOC储量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MBC和ROC可以作为衡量缙云山森林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朱浩宇王子芳陆畅陈仕奇王富华吕盛高明
关键词:植被类型活性有机碳土壤碳库
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7
2021年
明确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未利用的新垦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为三峡库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析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优化施肥(GNPK)、化肥减量配施秸秆(RSD)和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BC)处理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尤以RSD和BC处理最为显著;各处理以<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优势粒级,施肥能显著增加5~0.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R_(0.25)(>0.25 mm团聚体含量)值,降低分形维数(D)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PAD_(0.25))值(P<0.05);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BC(6.73 g·kg^(-1))和RSD(5.45 g·kg^(-1))效果显著优于NPK(5.05 g·kg^(-1))和GNPK(3.63 g·kg^(-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34.92%~59.49%),>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低(1.55%~6.01%),BC处理显著提高了5~2 mm和2~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P<0.05),而NPK、RSD和GNPK在0.5~0.25 mm贡献率提升最为显著(P<0.05);各施肥处理均能提高油菜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差异较大,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作物产量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生物炭和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中,大、中团聚体形成,有效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作物增产,是改良紫色土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邓华高明龙翼赖佳鑫王蓥燕王子芳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生物炭秸秆紫色土旱坡地
紫色土旱坡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对施肥管理的响应被引量:7
2021年
紫色土旱坡地作为三峡地区的主要耕地类型,其土壤肥力直接决定着作物产量.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色土旱坡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三峡库区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T_(1))、优化施肥(T_(2))、85%优化施肥配施生物炭(T_(3))和85%优化施肥配施秸秆(T_(4)),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施肥均能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以T_(3)和T_(4)处理尤为显著.②CK、T_(1)和T_(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而T_(3)和T_(4)处理土壤有机碳均是在中坡位含量最大.③随着坡位的降低,CK、T_(1)、T_(2)和T_(3)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CK、T_(1)、T_(2)和T_(4)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呈增加趋势,而T_(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在坡面上的分布为中坡位最高,下坡位其次.总体上,生物炭和秸秆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碳含量,且能延缓土壤碳素在坡面迁移,对改善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质量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具有指导意义.
徐曼余泺王富华王丹王蓥燕杨文娜高明王子芳
关键词:生物炭有机碳坡位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功能微生物和柠檬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为明确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处理非根际/根际土壤功能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和溶磷微生物)对柠檬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柠檬果实和非根际/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果实品质测定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处理非根际/根际土壤功能微生物与柠檬产量和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70%化肥+30%腐熟猪粪处理显著增加硝化强度和磷酸酶活性,但有效控制反硝化酶活性.(2)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降低硝化微生物和nirS和nirK基因反硝化微生物的丰度.同时,增加nosZ基因反硝化微生物和phoD基因溶磷微生物的丰度.但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律性.(3)相较于化肥和有机肥,70%化肥+30%腐熟猪粪处理柠檬产量最高,果实品质最佳.(4)氮素及其转化的相关微生物通过柠檬内在和外观品质显著影响柠檬产量;而磷素及其转化微生物主要通过柠檬内在品质影响柠檬产量.此外,非根际土和根际土对柠檬内在品质的影响因子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由上可知,70%化肥+30%腐熟猪粪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氮、磷功能微生物进而提升柠檬产量和品质.
王蓥燕熊子怡罗东海王子芳高明
关键词:化肥减量根际土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被引量:66
2009年
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素含量状况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紫色丘陵区3km2典型样区内,按5个hm-2取样,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水田、撂荒地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紫色土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C/N值在四种利用方式下最低,分别为4.49±0.38gkg-1和5.58±0.31gkg-1,林地土壤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最低,分别为0.74±0.07gkg-1和13.77±1.37gkg-1,撂荒地土壤全氮含量最低,为0.79±0.07gkg-1,而水田的各项指标则处于中上水平;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与全国平均含量水平相比较高;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李东王子芳郑杰炳高明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紫色丘陵区
重金属Cu、Zn、Pb复合污染对紫色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土壤酶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一个敏感生物指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环境的优劣状况。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铜、锌、铅复合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锌对3种酶都有抑制作用,其中锌对3种酶有显著抑制效果,而铅在一定浓度下对3种酶有激发作用。铜、锌、铅复合污染对脲酶的影响表现出协同抑制负效应的特征;对转化酶却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尤其铅浓度较高时,拮抗作用较明显;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主要随铜、锌浓度增加而降低,锌的抑制作用显著。从土壤酶角度看,铅对轻度锌和铜污染有改良作用,而对铜污染修复效果不显著。
季轶群王子芳高明魏朝富罗友进
关键词:土壤酶酶活性重金属复合污染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不同坡度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观测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旱坡地不同坡度下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和侵蚀泥沙量都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径流量和泥沙量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中磷素的流失量均呈17°>9°>4°的趋势。地表径流中,颗粒态总磷流失量是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1.50~1.51倍。全磷主要吸附在泥沙中流失,磷素随泥沙的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85.0%~94.1%。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旱坡地磷素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黄利玲王子芳高明季轶群
关键词:地表径流侵蚀泥沙坡度
第二种固氮酶系统的确证与研究进展被引量:1
1988年
生物固氮是由固氮微生物中的固氮酶系统催化的。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是一种自生固氮菌。许多研究表明:它含有人们所熟知的固氮酶系统。此系统由固氮酶(一种含Fe和Mo的蛋白)和固氮酶还原酶(一种含Fe蛋白)组成。固氮酶是一种分子量约245000的四亚基蛋白。它含有分子量约61000的α、β两种不同的亚基各两个,并含有4个4Fe-4S原子簇和2分子FeMo辅因子。
毛先枝王子芳
关键词:固氮酶固氮微生物固氮菌还原酶固氮细菌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