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田田

作品数:6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多样性
  • 3篇群落
  • 2篇营养级
  • 2篇优势种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群落相似性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层渔业
  • 1篇底栖动物
  • 1篇优势度
  • 1篇鱼类
  • 1篇鱼类群落
  • 1篇渔业
  • 1篇增殖放流
  • 1篇三疣梭子蟹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容量
  • 1篇生态优势度
  • 1篇梭子蟹
  • 1篇夏季

机构

  • 6篇山东省海洋水...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辽宁省城市污...

作者

  • 6篇李凡
  • 6篇王田田
  • 5篇吕振波
  • 3篇徐炳庆
  • 3篇张爱波
  • 1篇徐宗法
  • 1篇李少文
  • 1篇张明亮
  • 1篇张焕君
  • 1篇刘元进
  • 1篇魏振华
  • 1篇曲业兵
  • 1篇郑亮
  • 1篇王忠全
  • 1篇张莹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2012年中...

年份

  • 5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现状被引量:21
2013年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运用功能群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2011年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各功能群所含种类占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为C>D>Pl>O>Ph,栖息密度百分比依次是Pl>D>C>O>Ph,生物量百分比依次是Pl>C>D>O>Ph;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个站位分为3组;各功能群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各功能群的丰富度指数(d)依次是C>D>Pl>O(Ph功能群除外),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J')依次是C>D>O>Pl,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C>D>Pl>O,季节间差异不显著;种类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ABC曲线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食物来源共有4个营养级,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占第Ⅱ、Ⅲ、Ⅳ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李少文刘元进李凡张莹徐宗法吕振波王田田张爱波
关键词:功能群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
套子湾及其邻近海域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
根据2009年5月和2011年5月在套子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67种,隶属于15目41科61属.两年间游泳动物平均相对资源量分...
王田田李凡吕振波徐炳庆郑亮张爱波
关键词:生态优势度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相似性
2010年莱州湾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被引量:24
2013年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进行的19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对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弓子网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78种,春季种类最少,而其他季节种类数接近。弓子网渔获物质量组成由高到低依次为甲壳类、鱼类、头足类、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生物量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由少数优势种类的季节分布差异引起。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全年优势种为玉蟹科、寄居蟹、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为最高,而其他3个季节则较为接近。分析表明,冬季与其他季节的Jaccard种类相似性较低;春季群落的生物量和丰度组成与其他季节的Bray-Curtis相似性均较低。各季节的迁移指数均大于100,群落稳定性较差。莱州湾底层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低质种类构成,个体平均质量较小,群落优势种类季节更替明显。为保护莱州湾渔业资源,应严格控制弓子网作业渔船数量。
李凡吕振波魏振华王田田徐炳庆王忠全
关键词:底层渔业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态容量估算被引量:20
2013年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以下简称梭子蟹)是莱州湾内重要渔业资源,为恢复其资源量,湾内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增殖放流管理工作,亟需对梭子蟹生态容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ECOPATH模型分析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并估算了梭子蟹在湾内的生态容量。在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维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梭子蟹的生态容量可达1.107 t.km-2,生物量可达7 412 t,而梭子蟹在湾内的总资源量为3 759 t,说明梭子蟹仍有很大的放流空间。
张明亮冷悦山吕振波李凡王田田张爱波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生态容量ECOPATH模型
2010年夏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被引量:34
2013年
为了解夏季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根据2010年6月、7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种,全部为硬骨鱼类,隶属于7目、21科、32属。6月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7月为矛尾虾虎鱼、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短吻红舌鳎和斑尾刺虾虎鱼。7月调查鱼类生物量和丰度均较6月大幅增加,分别由3.6kg/h和459ind./h增加到44.1kg/h和6107ind./h,生物量在每个站位均有所增加,且在整个调查海域分布较为均匀。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丰度优势度曲线均接近。7月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较6月有所下降。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结果表明,6月调查站位和7月调查站位各自聚为一组。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相似性较高,Jaccard种类相似性系数为56.3%,根据生物量计算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为43.1%。与历史数据相比,黄河口鱼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优势种类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生物量在各月间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本次调查7月黄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6月,而20世纪80年代调查数据则恰相反,6月鱼类资源密度高于7月。
吕振波李凡曲业兵张焕君徐炳庆王田田
关键词:优势种群落结构
基于稳定碳氮同位素的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为研究莱州湾4种鳀鲱科鱼类营养级, 根据2011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莱州湾底拖网调查取得的样品, 测定了130 尾样品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21.97‰-11.67‰, δ15N值范围为8.54‰-15.9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各种类间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的δ15N值随叉长变化而有显著变化(P〈0.05), 但黄鲫(Setipinna taty)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的δ15N值随叉长的变化不明显(P〉0.05)。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范围为2.80-4.88, 平均营养级为3.52±0.46; 斑鰶营养级范围为2.71-4.29, 平均营养级为3.34±0.33; 赤鼻棱鳀的营养级范围为3.38-4.42, 平均营养级为3.97±0.28; 黄鲫的营养级范围为3.28-4.13, 平均营养级为3.76±0.23。根据稳定碳氮同位素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斑鰶的稳定碳同位素值范围较宽(-20.92--11.67), 几乎涵盖了其余3种鱼类的稳定碳同位素范围(-21.97--16.68), 表明斑鰶栖息水层分布较广, 和传统的中上层鱼类有明显差异; (2)斑鰶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降低, 青鳞小沙丁鱼营养级随叉长增加而增加, 黄鲫和赤鼻棱鳀营养级随叉长变化不明显; (3)与胃含物分析方法相比, 赤鼻棱鳀营养级偏高0.7左右, 可能与赤鼻棱鳀摄食较多底层虾类有关, 其他3种鱼类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略高, 但基本相当。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以及构建食物网提供依据。
王田田吕振波李凡徐炳庆张爱波郑亮
关键词:黄鲫营养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