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鸿雁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语言
  • 2篇歧路
  • 2篇歧路灯
  • 2篇历史演变
  • 2篇句法
  • 2篇句法功能
  • 2篇交际
  • 2篇《歧路灯》
  • 1篇代词
  • 1篇对外汉语
  • 1篇对外汉语教学
  • 1篇新语
  • 1篇选择疑问句
  • 1篇言语交际
  • 1篇疑问代词
  • 1篇疑问句
  • 1篇用法
  • 1篇语法格式
  • 1篇语助词
  • 1篇世说新语

机构

  • 8篇深圳大学

作者

  • 8篇王鸿雁

传媒

  • 2篇现代语文(下...
  • 1篇语文知识
  • 1篇广西民族学院...
  • 1篇文艺评论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今古文创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世说新语》中的有标志被动句研究
2014年
《世说新语》一书口语性较强,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面貌,因此被称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时间上,《世说新语》上承上古汉语,下接近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被动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对于《世说新语》中所有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进行了统计调查,研究《世说新语》中被动句的语法特点,并从历时的角度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中古汉语初期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脉络。
王鸿雁
关键词:《世说新语》
跨文化交际中词义的文化性、民族性解读
2009年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它们是递进的量变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更好地理解,顺畅地沟通,必须熟悉和了解第二语言的文化,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王鸿雁
关键词:语言文化词汇词义文化意义
《歧路灯》的选择疑问句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对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书中的选择疑问句的句式做一些描写和分析,以期对近代汉语选择疑问句在当时河南方言中的面貌及其前后的发展有所了解。
王鸿雁
关键词:歧路灯选择疑问句句式
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被引量:3
2013年
对于询问事理,特别是用于意在否定的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作为定论的意见。在对于反诘问"那"形成的关键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语料以及疑问代词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句法位置、功能扩展、词语兴替等角度考察反诘疑问代词"那"形成、演变的历史轨迹,近代汉语中反诘疑问代词"那"既不是由"奈何"合音而来也不是由"奈何"省缩音变而来的,而是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演变、词语的更替融合中,承接了"安"’、"恶"、"焉"的句法功能而形成的,是语言发展中的新质新词。
王鸿雁
关键词:句法功能历史演变
浅谈言语交际中的委婉表达法被引量:1
2011年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直说或者不好直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而同时又能够以得体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恰当地运用各种委婉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了几种在交际中常用的委婉表达法,借助这些表达法的巧妙运用,可以圆满地完成交际。
王鸿雁
关键词:语言交际委婉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汉语教学的反思与探讨
2020年
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高年级留学生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学专业的必修课,这门面向留学生的古代汉语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完全不同于面向中国学生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本文就现阶段这门课程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王鸿雁
关键词: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
《歧路灯》中引导状态补语的“得(的)”被引量:1
2012年
《歧路灯》①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在《歧路灯》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得(的)"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得"作为结构补语的两种用法也初见端倪。因此本文尝试对于《歧路灯》中几种用法的"得(的)"加以分析,对它们出现的语法格式加以讨论,并尝试同现代汉语助词“得(的)”的用法和出现的语法格式加以比较。
王鸿雁
关键词:《歧路灯》状态补语语法格式乾隆年间用法语助词
处所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被引量:1
2014年
对于处所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作为定论的意见。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反诘问"那"形成的关键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语料以及疑问代词进行系统分析,从句法位置、功能扩展、词语兴替等角度考察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演变的历史轨迹。近代汉语中处所疑问代词是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演变、词语更替中融合,并在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并成为那一时期最主要的疑问代词以后,承接了"安"’、"恶"、"焉"的句法功能而形成的。
王鸿雁
关键词:句法功能历史演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