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琼 作品数:19 被引量:111 H指数:6 供职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建筑科学 更多>>
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估算 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陕西省种植业中基于投入的碳排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等4个投入方面对陕西省1990—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0—2011年,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成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6.267×106t增加到2011年的18.829×106t,增长2倍;碳排放强度呈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1.289 4t/hm2增加到2011年的4.516 4t/hm2,增加2.5倍;化肥和农膜的使用是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11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明显,渭南市碳排放总量最大(538 253.1t),杨凌示范区最小(9 633.4t);碳排放强度以杨凌示范区最大(1.318t/hm2),商洛市最小(0.258t/hm2)。 石玉琼 李团胜关键词:碳排放 种植业 低碳农业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方法的比较研究——以陕西省周至县为例 被引量:11 2009年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李团胜 张艳 石玉琼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 榆林景观生态完整性的地统计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景观生态完整性是一种区域化变量,具有异质性,其异质性随时间发生变化,且在不同年份受不同因素的驱动。利用地统计学方法,运用GS+9.0软件对榆林市景观生态完整性(LEI)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变异进行了研究。在各向同性条件下,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分别占总空间异质性的7.30%、45%、43.5%和30.7%,主要表现在10 km范围内。而在这4年中,由空间自相关因子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分别占92.7%、55%、56.5%和69.3%,主要表现在10 km和54.6 km、153.6 km、181.8 km以及119.4 km之间,榆林这几年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LEI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从0.073变化到0.45,反映了LEI具有中度到强度空间相关性。景观生态完整性的空间格局越简单,空间依赖性越强。各向异性条件下,2000年、 2005年、 2010年和2015年以空间结构性变异为主,分别占到总空间变异的71.84%、70.00%、71.85%和85.80%。景观生态完整性的空间格局是景观特征的综合反映,并受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地统计学可以很好地表达景观生态完整性的空间异质性。 石玉琼 石玉琼关键词:地统计学 半方差分析 基于土地评价与立地评估的泾阳县耕地定级 被引量:16 2010年 该文基于美国的土地评价与立地评估(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LESA)方法,对陕西省泾阳县耕地进行了定级研究。把整个定级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土地的自然质量特征评价;后一部分为土地的社会经济质量特征评价,在这两部分的评价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在这两部分评价的基础上,对这两部分评价指数加权求和,得到定级单元总指数,这两部分的权重确定采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相关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结果表明,泾阳县耕地质量较高,全县耕地分为5级,一级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43%,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分别占耕地面积的26.23%、26.07%、19.39%和13.88%。该文认为,LESA方法是土地定级的好方法之一。 李团胜 赵丹 石玉琼关键词: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陕西关中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对陕西关中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科学估算,为国家或区域合理制定粮食增产及粮食安全措施提供依据。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了陕西关中耕地生产潜力、耕地利用强度与耕地增产潜力,分析了其空间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关中耕地自然生产潜力为30.09t/hm2,利用生产潜力为18.74t/hm2,可实现生产潜力为9.57t/hm2,实际单产为7.34t/hm2,理论利用强度为0.623,可实现利用强度为0.511,实际利用强度为0.767。理论增产潜力为11.35t/hm2,可实现增产潜力为9.17t/hm2,实际增产潜力为2.23t/hm2。区域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渭河平原区的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可实现生产潜力以及实际单产都大于秦岭山区以及渭北旱塬区;理论利用强度总体相差不大,咸阳地区总体较高。可实现利用强度相差较大,铜川地区总体较高,西安地区总体较小。关中地区大部分县(区)实际利用强度较大,西安地区最大,渭滨、金台、武功、大荔等16个县(区)实际利用强度有待提高的空间比较大;理论增产潜力、可实现增产潜力以及实际增产潜力都以渭河平原各县(区)较大。未来关中地区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在渭河平原各县(区)。 石玉琼 李团胜关键词:土地利用 增产潜力 兰青高速公路庆阳段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0 2010年 为减小兰青高速公路建设庆阳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沿线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重点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尤其是对沿线植被、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土地利用、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影响进行预测评价,最后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表明:只要把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就能降低公路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有意借鉴。 李团胜 石玉琼关键词:生态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 高速公路 榆林地区2000—2014年NDVI时空变化 被引量:26 2018年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的实施效果以及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利用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基于GIS平台,研究榆林地区2000—2014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NDVI高于风沙滩地区,前者植被覆盖好于后者;15年来,榆林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得到改善,改善面积占90.7%,退化面积仅占1.0%,未变化面积占8.3%。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改善面积达94.2%,以中度改善为主;坡地植被改善面积达80%以上,7°~35°坡度上植被明显改善的面积达51%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石玉琼 郑亚云 李团胜关键词:MODIS NDVI 植被变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GIS 基于GIS适宜性评价的太原市森林康养基地选址研究 2024年 在总结相关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基于森林康养基地的主要功能,结合森林康养目标客群的现实需求,从森林康养基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属性两个方面选取了17个评价因子,构建了森林康养基地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赋值,基于GIS平台对太原市森林康养基地选址适宜性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最终的太原市森林康养基地选址划定结果。结果表明:太原市具备较大的森林康养产业开发潜力,其中适宜区比例21.10%,较适宜区比例26.66%,较不适宜区比例34.96%,不适宜区比例17.28%。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了59个森林康养基地选址区域,为未来太原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具体的、科学的参考。 孙萍 石玉琼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基于景观尺度的太原生态完整性时空动态与空间变异 被引量:1 2024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生态完整性评价是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利用ArcGIS软件和地统计分析软件GS+9.0对太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景观生态完整性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动态与空间变异,揭示景观生态完整性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空间演变规律,为太原的景观生态建设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太原景观生态完整性偏低,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2000~2019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2010年完整性逐渐增强,2010~2015年完整性减弱,2015~2019年完整性又增强;②2000~2019年,均以中等完整性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年东南部平原区及太原市区均属完整性较低区域;③从2005~2010年以及2015~2019年是两个主要变化阶段,均以低等完整性转化为中等完整性为主。太原景观生态完整性总的空间异质性较低,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 石玉琼 石玉琼关键词:地统计学 半方差分析 陕西省生态安全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方法,研究了陕西省1993-2007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生态安全程度及其空间差异,以揭示陕西省生态安全状态,为维护陕西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 石玉琼关键词: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