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伯强

作品数:407 被引量:7,275H指数:5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9篇期刊文章
  • 55篇专利
  • 12篇会议论文
  • 10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3篇环境科学与工...
  • 89篇天文地球
  • 36篇生物学
  • 18篇水利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农业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历史地理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75篇太湖
  • 117篇湖泊
  • 63篇营养化
  • 63篇富营养化
  • 55篇水华
  • 52篇水体
  • 50篇蓝藻
  • 44篇浅水湖泊
  • 36篇沉积物
  • 34篇营养盐
  • 34篇太湖水
  • 33篇蓝藻水华
  • 31篇
  • 28篇微囊藻
  • 25篇植物
  • 25篇污染
  • 23篇藻类
  • 22篇水质
  • 22篇太湖水体
  • 22篇浮游植物

机构

  • 402篇中国科学院
  • 26篇江南大学
  • 26篇南京信息工程...
  • 2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3篇南京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河海大学
  • 10篇南京水利科学...
  • 7篇浙江大学
  • 5篇宁波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杭州市环境保...
  • 4篇江苏省水文水...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地理与湖...
  • 3篇中国科学院重...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作者

  • 406篇秦伯强
  • 132篇朱广伟
  • 122篇张运林
  • 78篇高光
  • 43篇许海
  • 30篇陈伟民
  • 30篇罗潋葱
  • 27篇邓建明
  • 26篇胡维平
  • 26篇吴挺峰
  • 26篇杨桂军
  • 23篇宋玉芝
  • 21篇董百丽
  • 19篇龚志军
  • 17篇朱梦圆
  • 17篇汤祥明
  • 16篇李未
  • 16篇范成新
  • 16篇张路
  • 15篇王小冬

传媒

  • 99篇湖泊科学
  • 2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5篇环境科学
  • 13篇水科学进展
  • 11篇科学通报
  • 10篇环境科学学报
  • 9篇生态学报
  • 9篇中国科学:地...
  • 7篇海洋与湖沼
  • 7篇长江流域资源...
  • 7篇环境科学研究
  • 7篇农业环境科学...
  • 5篇地理科学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河海大学学报...
  • 4篇环境科学与技...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水利学报
  • 3篇上海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7篇2022
  • 8篇2021
  • 14篇2020
  • 20篇2019
  • 14篇2018
  • 10篇2017
  • 13篇2016
  • 18篇2015
  • 20篇2014
  • 17篇2013
  • 8篇2012
  • 13篇2011
  • 9篇2010
  • 17篇2009
  • 17篇2008
  • 32篇2007
  • 21篇2006
  • 31篇2005
4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浪作用下太湖悬浮态颗粒物中磷的动态释放估算被引量:176
2003年
用振荡试验方法模拟了不同风速对太湖沉积物扰动产生的悬浮颗粒物(SPM)量,研究了SPM中磷的物化形态转化和生物矿化衰减过程,定量估算了动力扰动作用下,SPM中磷转化对太湖磷负荷贡献,结果表明:SPM中以物化形态转化为可溶性活性磷(SRP)为主的释磷作用对太湖水体磷负荷的贡献为0.44t/a,因生物矿化作用为主的磷衰减对水体磷负荷的贡献量约425.8t/a,占太湖外源入湖总量的15.0%,约为河道SRP入湖量的4.7~7.5倍,因此是太湖内源动态释放量的最主要来源,在风浪影响相同情况下,易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磷含量及其生物可转化性是决定湖体内源动态负荷量的主要因素。
范成新张路秦伯强王苏民胡维平张琛
关键词:太湖磷释放风速富营养化
氮磷的不同供应比例和频度对藻类水华形成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为了探讨氮磷的不同供应比例和频度对藻类水华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7种氮磷添加比例(质量比):只添加氮(以+N表示)、50:1、20:1、7:1,1:1、1:7和只添加磷(以+P表示);2种添加频度:频度较大的L系列(实验前期每日均进行添加),频度较小的S系列(只在实验过程中添加1次)。两种添加频度下,相同添加比例的处理的营养盐添加量相近。在处理+N、50:1、20:1、7:1和1:1中以N浓度为基准进行相应比例的P添加,在处理1:1、1:7和+P中以P浓度为基准进行相应比例的N添加。在1:1处理缸中N、P净增加均约为2.4mg·L-1。实验水体来自一个浮游植物丰富但没有微囊藻水华的天然富营养池塘。实验于2007年8月1日—8月13日在室外采用玻璃缸进行。结果表明,两种添加频度以及不同氮磷添加比例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水华种类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 sspp.)水华,没有固氮藻类水华出现。在两种不同添加频度下,微囊藻水华在处理+N、50:1、20:1、7:1和1:1中明显形成,而处理+P和1:7中,微囊藻水华的出现会晚几天或者水华现象不明显,这表明本实验中单独添加氮比单独添加磷对微囊藻水华形成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些。水体中微囊藻水华的出现与适宜的氮磷比例添加有关,氮磷添加比例适宜时,两种不同的添加频度下均可出现微囊藻水华,但氮磷营养盐的不同添加比例和频度均没有导致固氮藻类水华的出现。
王小冬秦伯强高光
关键词:营养盐藻类水华
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被引量:201
2007年
2007年5月份发生在无锡太湖蓝藻水华引起的自来水危机事件进一步凸现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严峻局面和蓝藻水华频发的现状。从分析太湖富营养化发生、发展,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和机制入手,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蓝藻水华控制的途径和措施。研究表明,太湖富营养化之所以如此严重而且治理起来异常艰难,主要是由于太湖发育于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营养本底高;由于水浅和沉水植被的退化使得频繁的风浪扰动造成内源营养盐负荷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流域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太湖富营养化进程。蓝藻水华爆发一方面与蓝藻本身的生理特征有关,如固碳、伪空泡、光吸收及营养盐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与系统内物理、化学、生物环境有关,如独特的浅水湖泊水下光场结构和低的捕食压力。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需遵循控源截污、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前置库和人工湿地的面源污染物控制技术;物理机械和生物去除内源营养盐削减技术;沉水植被恢复的湖泊生态修复技术。而蓝藻水华的控制技术则包括围隔拦截和导流的物理工程方法、絮凝沉降和抑藻物添加的化学工程方法以及生态浮床和生物操纵的生态工程方法。具体使用时,需要先诊断、后治理。
秦伯强王小冬汤祥明冯胜张运林
关键词:太湖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湖泊治理生态恢复
太湖蓝藻死亡腐烂产物对狐尾藻和水质的影响被引量:20
2012年
为揭示富营养化造成淡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消亡的机制,就太湖蓝藻大规模死亡腐烂后的产物对水体水质以及沉水植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水质参数(pH值,浊度(NTU),温度,溶解氧(DO),电导率(Ec),盐度,磷酸根(PO34-))以及狐尾藻Fv/Fm指标。将采自太湖梅梁湾的蓝藻水华,降解一个星期左右。随后在处理组中加入该蓝藻降解物,对照组中不加入。结果表明,加入蓝藻死亡腐解液后,水体的溶解氧、pH值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浊度则显著升高。对照组中穗花狐尾藻生长良好,其Fv/Fm约为0.8,而经蓝藻腐烂液处理的实验组,穗花狐尾藻在2d之内便接近死亡状态,其Fv/Fm值降至0.3左右。以上结果表明蓝藻死亡腐烂后形成的腐解液确实能在很短时间内给沉水植被带来灭顶之灾。而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形成大量附着生物,故本实验可排除其对水生植物的影响。证实了蓝藻死亡腐烂后的降解液极有可能是导致沉水植物消亡的主要原因。
刘丽贞秦伯强朱广伟宋玉芝王小冬丁艳青
关键词:穗花狐尾藻水质
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被引量:92
2014年
氮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要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氮缺乏时,湖泊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生物固氮作用从大气中获取氮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认为淡水湖泊水体的生产力主要受磷限制.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氮限制与氮和磷共同限制更为普遍,且氮的限制常常伴随着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了解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氮素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太湖水体氮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从外源、内源两大方面介绍了太湖水体中氮素的来源,着重分析和比较了河道输入、大气输入以及沉积物释放不同污染源的输入比例.太湖水体氮素污染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其中西部和北部污染较重而东南部相对较轻,入湖河道输入的外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水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染在太湖外源污染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湖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释放也是氮素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目前对释放量的估算主要是基于底泥悬浮引起的总量估算,关于这些释放量能有多少比例可以被浮游植物利用还不清楚,尤其是有机颗粒物在水体中停留期间的矿化再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氮素的生物转化过程中,生物固氮目前对太湖氮素输入的贡献很小,反硝化作用是太湖水体氮素自净的主要途径.
吴雅丽许海杨桂军朱广伟秦伯强
关键词:太湖氮素污染来源氮素平衡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蓝细菌中^(32)P释放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 ,分析游离附生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对富集3 2 P的铜绿微囊蓝细菌 (Microcystisaeruginosa)中磷释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延迟期和对数期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的加入抑制了微囊蓝细菌中3 2 P的释放 ,而对蓝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和衰减期 ,假单胞菌促进其蓝细菌细胞内3 2 P的释放 ,同时也加速微囊蓝细菌的衰亡 .假单胞菌对微囊蓝细菌3 2 P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自身的吸磷能力导致的 .假单胞菌的吸磷量由假单胞菌生物量和细胞内磷浓度决定 ,假单胞菌在微囊蓝细菌的整个生长阶段生物量不断增加 ,而体内3 2 P浓度在开始阶段很低 。
蒋丽娟史小丽杨柳燕肖琳王凤平高光秦伯强
关键词:^32P水体富营养化
一种富营养化浅水湖泊藻源性湖泛的短期预报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富营养化浅水湖泊藻源性湖泛的短期预报方法,包括:在浅水湖泊湖泛易发水域设定若干监测点,对气象参数和水环境参数进行测定;利用空间网格划分和插值算法,将监测点的水环境参数插值到全湖,其空间分布作为水质数值模型的...
李未朱广伟张运林秦伯强
文献传递
基于高浊度事件调查的湖泊粘性泥沙输移模型建模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于高浊度事件调查的湖泊粘性泥沙输移模型建模方法,应用底泥调查、粘性泥沙沉降实验、原位观测手段,对一个大型浅水湖泊的高浊度事件开展了综合调查,并基于综合调查情况建立湖泊粘性泥沙输移模型。该模型能够精确模拟202...
吴挺峰秦伯强颜秉龙程楠楠
一种浅水湖泊湖泛自动监测系统及湖泛自动监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水湖泊湖泛自动监测系统及自动监测方法,该系统包括支撑平台、供电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中心,所述支撑平台包括由若干桩支撑的平台;所述供电系统为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供电;所述数据采集器...
吴挺峰朱广伟秦伯强
文献传递
太湖秋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被引量:39
2008年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张运林冯胜马荣华刘明亮秦伯强
关键词:太湖真光层深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