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罗小云

罗小云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诊治
  • 3篇诊治经验
  • 3篇治经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导管溶栓
  • 1篇电泳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闭塞性
  • 1篇动脉闭塞性疾...
  • 1篇动脉炎
  • 1篇动脉重建
  • 1篇动脉重建术
  • 1篇钝性
  • 1篇钝性创伤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浆
  • 1篇血浆蛋白质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罗小云
  • 3篇杨宝钟
  • 3篇邓洪儒
  • 3篇寇镭
  • 3篇吴章敏
  • 3篇刘晖
  • 3篇吴庆华
  • 3篇陈忠
  • 3篇唐小斌
  • 2篇延民
  • 1篇韩延民
  • 1篇张欢
  • 1篇梁刚柱
  • 1篇张福先
  • 1篇牛鹿原
  • 1篇冯亚平
  • 1篇张昌明

传媒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第一届北京全...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25例急性下肢动脉创伤的诊治经验
下肢动脉创伤不仅会影响肢体的存活和功能,而且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是血管外科常见的急症。我院自1988年1月至2004年2月共诊治急性下肢动脉创伤125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其独特之处,未包括在本组中...
寇镭吴庆华陈忠邓洪儒罗小云杨宝钟延民吴章敏唐小斌刘晖
文献传递
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在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对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的指导下,206例患者在我院行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情况。全部病例均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病史,病程3~60个月,平均(20±9)个月。手术前ABI为0—0.65(0.33±0.22)。结果206例患者溶栓时间为1~5d,平均(3±1)d。全部病例D-二聚体在溶栓后次日均增高数倍,血管造影检查示溶栓前病变动脉闭塞段长度60—180mm[平均(90±27)min],溶栓后长度为20~60mm[平均(40±15)mm],190例溶栓有效(92%),8例(4%)无变化。导管溶栓成功后均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后ABI0.64~1.0,平均(0.86±0.11)。在溶栓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在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的指导下,预置导管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对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张福先罗小云张昌明梁刚柱冯亚平张欢牛鹿原
关键词:导管溶栓
125例急性下肢动脉创伤的诊治经验
下肢动脉创伤不仅会影响肢体的存活和功能,而且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是血管外科常见的急症。本院自1988年1月至2004年2月共诊治急性下肢动脉创伤125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其独特之处,未包括在本组中...
寇镭刘晖吴庆华陈忠邓洪儒罗小云杨宝钟延民吴章敏唐小斌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钝性创伤动脉重建术
文献传递
125例急性下肢动脉创伤的诊治经验
本文探讨了急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文中分析1988年1月至2004年2月诊治125例急性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包括动脉修补(补片)28例、端-端吻合37例、自体静脉转流32例、人工血管转流23例、...
寇镭刘晖吴庆华陈忠邓洪儒罗小云杨宝钟韩延民吴章敏唐小斌
关键词:动脉筋膜切开减压
文献传递
大动脉炎血浆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
目的: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大动脉炎患者和正常对照,以及疾病活动期、慢性期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鉴定,在血浆中筛选、鉴定与大动脉炎疾病和不同时期相关的蛋白标志物。为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治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   ...
罗小云
关键词:大动脉炎血浆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差异表达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