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杰锋
- 作品数:72 被引量:13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移植后供肝和宿主免疫学状态的变化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供肝免疫原性和宿主对供体抗原反应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利用近交系LEW到WF的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取出不同时期的供肝,分别刺激长期生存的WF宿主,观察能否诱导出肝损害;另外对LEW→WF肝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再次给予供体抗原刺激。结果(1)移植后第1、2天的同种移植肝,可激起长期生存的宿主出现暂时性肝损害(121±33、83±21),但第3天以后的则不能(28±9)。(2)给予供体同源的脾细胞刺激后,移植后7、14、28 d的宿主均未能诱导肝损害(56±17、66±11、61±35),但第56、84或112天的宿主均可被诱导出暂时性肝损害(98±25、158±43、330±82)。结论(1)肝移植后供肝的免疫原性在术后3 d基本消失。(2)移植术后1个月内宿主对供体抗原的刺激是处于低(无)反应状态的。
- 古维立翁杰锋夏金堂山口淳三兼松隆之
-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学
- 氟比洛芬酯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 2007年
-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5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B组按需求肌注度冷丁2mg/kg,C组采用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术后2、4、12、24h进行模糊视觉疼痛评分(VAS)法评分,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并记录副反应。结果A组无1例加用度冷丁,A组和C组术后2、12和24h的VAS分值均明显低于B组(p<0.05)。3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持续、有效、经济,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
- 温敏杰夏金堂朱光辉蔡文松翁杰锋
-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术后疼痛镇痛
- 肝星状细胞凋亡信号途径及药物reversine的研究进展
- 2015年
-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HSC处于静止状态,当致肝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时,激活的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及损伤的肝细胞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HSC,使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激活的HSC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促进HSC增殖,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并在肝内沉积,导致肝纤维化[1-2]。
- 黄宇黄迪翁杰锋张帅刘硕古维立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凋亡信号途径KUPFFER细胞肝细胞损伤药物HSC
- 乌司他丁在大鼠供肝灌注方法中的作用
- 2008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供肝灌注方法中应用的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肝脏单纯冷保存离体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实验组是高渗枸橼酸盐腺嘌呤液(HCA液)中加入乌司他丁+UW液灌注取肝;对照组则单纯使用HCA液+UW液灌注。灌注后取肝,经不同冷保存时间后,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在12h和24h保存时间点,实验组ALT和LDH以及MDA和MP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比实验组,12hALT、LDH、MDA、MPO水平分别为(102.90±28.71)U/L比(55.70±22.62)U/L、(790.2±222.3)U/L比(327.1±59.13)U/L、(1.28±0.08)nmol·mg^-1·P^-1比(0.80±0.06)nmol·mg^-1·P^-1、(0.75±0.03)nmol·mg^-1·P^-1比(0.31±0.02)nmol·mg^-1·P^-1;24h分别为(153.30±37.59)U/L比(90.85±31.28)U/L、(1125±284.48)U/L比(521.3±175.15)U/L、(1.91±0.28)nmol·mg^-1·P^-1比(1.19±0.53)nmol·mg^-1·P^-1、(1.18±0.05)nmol·mg^-1·P^-1比(0.79±0.04)nmol·mg^-1·P^-1,P〈0.05],且酶值水平均随冷保存时间延长增高(P〈0.05)。实验组SOD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实验组,12、24h分别为(1.03±0.15)U·μg^-1·P^-1比(1.78±0.08)U·μg^-1·P^-1、(0.70±0.03)U·μg^-1·P^-1比(0.91±0.04)U·μg^-1·P^-1,P〈0.05],且随时问延长降低(P〈0.05)。病理变化可见实验组肝窦、肝细胞索结构清晰,肝轻度肿胀,无细胞坏死。结论HCA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后对肝脏冷保存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在灌注过程中抑制了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减少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等有关。
- 翁杰锋古维立朱光辉徐波夏金堂
- 关键词:乌司他丁肝移植
- 胃肠道肿瘤误诊为胆囊疾病行手术治疗的原因分析
- 2008年
- 目的分析胃肠道肿瘤误诊为胆囊疾病行手术治疗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因误诊为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术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误诊病例中有胃癌9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结肠癌6例。结论发现胃肠道肿瘤与胆囊疾病并存几率大,临床医师应重视此问题,术前注意分析不典型体征,完善鉴别诊断,术中进行常规探查,从而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
- 蔡刁龙朱光辉翁杰锋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肿瘤胃肠道
- 多层螺旋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SPTP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SPTP的临床、病理学和CT资料.结果 SPTP具备典型的螺旋CT表现:平扫为边缘清晰的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病灶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轻至中度强化,病灶边缘均可见光滑且明显强化包膜.MSCT三维成像可清楚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CT所见12例中2例包膜不完整,3例侵犯十二指肠肠壁,2例肠系膜上静脉受侵犯,1例与脾脏粘连紧密.12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均为单发,直径4 cm~18cm.术中所见的肿瘤与胰腺及周围脏器、血管的解剖关系与CT表现相符;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应良好.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多数可在术前作出准确诊断,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MSCT三维成像技术可为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提高SPTP的诊疗水平.
- 徐宏刚蔡文松徐波龚瑾翁杰锋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胰腺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估肝储备功能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中确定手术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联合术)治疗的4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MELD评分与Child—Pugh分级比较,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分析,确定这一方法在评估肝储备功能中的作用。结果同一Child—Pugh分级的患者MELD评分结果并不一致,在各级别间有交错现象。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组(6例)的MELD评分均值为(24.6±6.6),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组(34例)的MELD评分均值为(16.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ELD评分分为A组16例(MELD评分〈10),B组17例(MELD评分10~20),C组7例(MELD评分〉20)。A组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0,B组为11.8%(2/17),C组为5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Ⅰ级26例,Ⅱ级14例。Ⅰ级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15.4%(4/26),Ⅱ级为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肝储备功能,对外科术式的选择、手术时机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徐波朱光辉翁杰锋蔡文松
- 关键词:肝功能试验肝肿瘤终末期肝病模型脾功能亢进
- 高龄肝脏与低龄肝脏生理差异的实验性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生理情况下高龄肝脏与低龄肝脏的区别,寻找可以区分高龄肝脏与低龄肝脏的指标。方法取6周龄SD大鼠和9月龄以上退役SD大鼠各5只,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测肝脏硬度、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学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结构、Sirius Red染色及Masson染色检测胶原纤维的沉积、免疫组化SP法检测TGF-β1、p16INK4a、SMP-30蛋白的表达。结果高龄组和低龄组之间血清学指标、胶原纤维沉积及TGF-β蛋白、p16INK4a蛋白的表达无差异;超声弹性成像检测低龄组Vs值为(1.21±0.09)m/s,高龄组为(1.32±0.05)m/s(P=0.033);SMP-30蛋白低龄组IOD值为138244.988±51286.257,高龄组为116240.170±35017.936(P=0.007)。结论高龄大鼠与低龄大鼠肝脏的硬度及SMP-30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硬度增大,SMP-30蛋白表达下降。肝脏硬度与SMP-30蛋白可作为区分高龄肝脏与低龄肝脏的指标。
- 黄宇黄迪翁杰锋张帅张强古维立
- 关键词:高龄肝移植超声弹性成像
- 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探查的指征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 探讨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探查的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两阶段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探查的病例资料:1995年-1999年间的46例术前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扩张或伴有黄疸。2001年-2006年间的30例术前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扩张或伴有黄疸,并经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筛检确认。结果 第一阶段术中探查及术后T管造影示无结石28例,占60.8%(28/46)。第二阶段术中探查及术后T管造影示无结石7例,占23.3%(7/30)。结论 根据B超显示胆总管扩张及黄疽而行胆总管探查的阴性率高(P〈0.05),胆源性胰腺炎应严格掌握胆总管探查指征,MRCP可无创性地显示胆总管系统,有助于胆源性胰腺炎是否行胆总管探查的决定。
- 朱光辉翁杰锋
-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探查
- Reversine对肝星状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研究Reversine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Reversine防治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s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Reversine(5、10、20、40μg/mL)处理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Reversine对HSCs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Reversine对HSCs凋亡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TGF-β1、caspase-3、Aurora B、SMAD2/3、Desmin、p16INK4a、SMP-30、p66SHC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Reversine(5、10、20、40μg/mL)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38.03±9.05、44.97±5.85、55.33±2.40、64.19±3.66,F=27.356,P=0.000),且促进HSCs凋亡(13.14±1.87、15.85±1.00、20.57±0.90、21.24±1.07,F=298.75,P=0.000)。荧光显微镜显示Reversine作用HSCs后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固缩、碎裂,出现多倍体等,荧光定性检测发现TGF-β_1、caspase-3、Aurora B、SMAD2/3等蛋白有表达,Desmin、p16INK4a、SMP-30、p66SHC等蛋白未见表达。结论 Reversine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且影响肝星状细胞TGF-β_1、caspase-3、Aurora B、SMAD2/3等蛋白质的表达。
- 黄迪黄宇黄宇翁杰锋麦振豪张强张汉意张强古维立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