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建华

作品数:29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7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0篇美学
  • 9篇文学
  • 6篇主体间
  • 6篇主体间性
  • 6篇伽达默尔
  • 5篇日常生活审美...
  • 5篇审美主义
  • 4篇文化研究
  • 4篇文学理论
  • 3篇释学
  • 3篇文学本
  • 3篇文学本体
  • 3篇解释学
  • 2篇大众
  • 2篇大众文化
  • 2篇代文
  • 2篇低俗
  • 2篇学理
  • 2篇哲学
  • 2篇实践美学

机构

  • 26篇广州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华侨大学

作者

  • 28篇肖建华
  • 2篇杨春时

传媒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连云港师范高...
  • 2篇美与时代(美...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江西教育学院...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陕西教育学院...
  • 1篇殷都学刊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广东教育学院...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0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审美无区分”思想批判——兼谈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超越问题被引量:1
2018年
"审美无区分"概念提出的背景有二:从其思想背景来说,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及其后继者天才美学、体验美学等美学思潮的批判;从其现实的艺术实践背景来说,是对所谓的"博物馆式艺术"的批判。"审美无区分"的理论实质指的就是强调整个生活世界及其所表征的存在真理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审美无区分"概念的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的误读导致"审美无区分"概念身上带有如审美观念的平面化、审美理解的静止化等理论缺陷。"审美无区分"是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核心概念,对该概念的反思和批判,其实就是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批判。对"审美无区分"的反思和批判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要在艺术与现实历史、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保持一种既相同一又相区分的紧密张力。
肖建华
关键词: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文艺美学思想简论
2009年
论文从主体间性角度对哈贝马斯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哈贝马斯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性质。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现代性追求为核心的主体间性美学以及从交往行动理性出发对文学主体间性的重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缺陷的,即它仍然是一种社会学的论述而没有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它还仍然局限于人类理性的陷阱之内而没有对其进行足够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肖建华
关键词:交往行动理论主体间性公共领域
美学何以成为第一哲学——杨春时先生美学思想述论
2023年
杨春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后实践美学代表。他不断在美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他始终站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引领着中国当代美学的向前发展。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其美学思想的最新表达。重建现代性美学,要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克服,对其合理性进行吸收。首先要对美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行重置,再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建构中华审美现象学。在这个过程中,现象学和存在论哲学都走向了审美主义,美学也就成为了充实的现象学和本源的存在论。而现代哲学和美学中两大谱系即现象学与存在论的汇流并最终走向审美主义,证明了现代美学成为了哲学的奠基,美学因此成为第一哲学。
肖建华吴上清
关键词:主体间性审美主义
海德格尔存在论接受中的李泽厚“双本体论”建构被引量:1
2022年
李泽厚的哲学、美学理论体系建构极大地受到20世纪著名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海氏哲学对李泽厚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其著名的“双本体论”的提出和建构当中。李泽厚对海氏哲学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或者说,他是基于其自身的现代性中国哲学文化立场来看待海氏哲学的,无论是所谓的“工具本体”还是“情本体”概念的提出和建构,李泽厚都从他自己的视角吸取了他所认为的海氏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并对其所认为的不合理的东西进行了批判和否定。李泽厚对海氏存在哲学的接受及化用,是当代中国哲学和美学界如何面对他者和前人的理论并以之为基础进行“转化性创造”的绝佳学术公案,它对我们在今后的思想学术创造活动中如何以一个带有主体性和现代性的中国文化立场去面向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或异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肖建华
关键词:存在论工具本体情本体
文学理论教学:困境与出路
2010年
当前高校的文学理论教学存在着教材质量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理论的现实意义未能充分展现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从提高文学理论教材编写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三个方面来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
肖建华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
倾听:视觉文化之后被引量:11
2014年
视觉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它以感性的张扬对西方理性主义文化进行造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视觉文化过分执著于视觉中心主义,产生如消费文化霸权、缺乏精神性维度等一系列缺陷。基于此,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和诠释学转向对"倾听"的关注,建构一种"倾听理论"或"倾听美学"。相比于视觉文化,从表现形态来说,它更具精神维度;从结果来说,它更具开放和包容性;从本体属性来说,它依据于此在的时间性,使得其对存在和审美的理解蕴含一种动态发生性的特点,这更加契合存在和审美的真实。超越视觉文化,走向听觉文化和倾听美学,是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必然。走向倾听美学,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视觉的作用,西方未来的美学应该是一种超越视觉和听觉的对立、视听兼顾的美学。
肖建华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像伽达默尔
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我们的策略被引量:7
2006年
肖建华
关键词:文学理论政治影响文学研究哈姆雷特电信技术解构主义
“照着讲”、“接着讲”与“对着讲”:对待实践美学的三种进路被引量:1
2009年
实践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针对旧实践美学可以有三种进路,即"照着讲"、"接着讲"和"对着讲"。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都对旧实践美学的局限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杨春时的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建构在众多的后实践美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美学走出古典,获得现代性内涵的美学新方向。
肖建华
关键词: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主体间性
中国现代文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双重变奏被引量:1
2007年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现代性的双生子。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对立,产生了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冲突。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冲突所引起的双重变奏,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旋律,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杨春时肖建华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
审美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现代性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西方哲学完成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同样,在美学上,也有一个从"主体性美学"向"审美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转向。"审美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洛-庞蒂等。该理论主张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能在审美中才能得以实现。其审美现代性批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和工具理性的批判、对主体性美学的批判、对艺术和审美维度的高度张扬。中国当代美学要获得现代性转型,必须批判主体性实践美学,转向"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
肖建华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审美主义现代性意义主体性美学梅洛-庞蒂现代性转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