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丽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条石鲷
  • 6篇早期发育
  • 5篇早期发育阶段
  • 2篇幼鱼
  • 2篇消化酶
  • 2篇消化酶活力
  • 2篇分化
  • 2篇PH
  • 1篇形态学
  • 1篇血细胞
  • 1篇色素
  • 1篇组织学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细胞
  • 1篇温度
  • 1篇温度和PH
  • 1篇细胞
  • 1篇显微结构
  • 1篇发育

机构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佛山市南海百...

作者

  • 10篇艾丽
  • 10篇区又君
  • 8篇李加儿
  • 3篇罗奇
  • 2篇蔡文超
  • 1篇谢菁
  • 1篇李刘冬
  • 1篇王雯
  • 1篇胡玲玲

传媒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2009年中...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0
  • 3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被引量:7
2010年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艾丽区又君李加儿蔡文超罗奇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分化
温度和pH对条石鲷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淀粉酶最适pH是7.6,脂肪酶最适pH为4.2;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罗奇区又君艾丽李加儿
关键词:幼鱼温度PH消化酶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被引量:10
2014年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谢菁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池塘育苗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形成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条石鲷早期发育过程重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广东饶平通过全人工繁殖和池塘育苗,观察了条石鲷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统计了每个发育阶段不同色素带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条石鲷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黄色素和褐色素3种,均为菊花状色素,其色素的发生和变化从胚体期开始贯穿了整个早期发育阶段。随着仔、稚鱼发育,色素细胞由小变大,分枝从较短、较少到较长、连成网状再到分枝更密、更短,细胞由稀疏、均匀分布到成丛密集分布,鱼体颜色也由浅且透明变得很深。将条石鲷体表色素带的形成过程分为8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无色素带和7条色素带的形成;色素带最初是从头顶和腹部下方对应于前3条色素带的3个菊花状色素的出现开始的,12~16 d是色素带痕迹基础的形成期;在水温22~27℃条件下,从17 d形成第1条色素带开始,至32 d形成7条色素带;不同阶段色素带的出现频率不同;色素带的形成时序为第3条→第4条→第2条→第1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研究表明,色素带的形成是条石鲷仔、稚、幼鱼变态的重要特征,所有色素带的形成都是从1个或几个色素细胞的发生开始的。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色素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e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 7.6~8.4.0d仔鱼奇鳍褶起始于头部,绕...
艾丽区又君李加儿蔡文超罗奇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分化
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鳞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条石鲷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是鳃盖后缘、侧线上方和尾柄处。在水温为24-27℃的人工培育条件下,20日龄在这3个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的鳞被向上下前后扩展,胸鳍后缘的侧线上方鳞被向下和向前后扩展,尾柄处的鳞被前后扩展,头顶部的鳞被向四周扩展,到40日龄时鱼体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通过观察还发现,鳞片向下方发育的速度快于上方,上下方向的发育速度快于前后方向。向前扩展到鳃盖后暂停,向后发育到达尾柄末端,最后出现鳞片的部位是鳃盖。条石鲷鳞片为栉鳞,较细小。在鱼体的同一时期同一部位,鳞片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生鳞鳞嵴(环片)数目与发育阶段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王雯李刘冬
关键词:条石鲷发育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形态学研究
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水温22 ~ 26℃,盐度28~32,pH 7.2~8.4条件下,受精卵经22.5~28 h孵化出膜.仔稚鱼培育在...
艾丽区又君蔡文超罗奇
关键词:条石鲷形态学
条石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被引量:12
2009年
以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对条石鲷外周血液有形成分的形态进行观察研究,观察到的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6.03%、26.97%、11.86%和25.14%.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核影、未成熟和正在分裂、降解的红细胞以及正在分裂的血栓细胞.
胡玲玲李加儿区又君蔡文超艾丽
关键词:条石鲷血细胞显微结构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组织学
消化酶在条石鲷成鱼体内的分布及pH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消化酶在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成鱼体内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和pH对其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蛋白酶活力为胃>后肠>中肠>前肠>肝,淀粉酶活力为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脂肪酶活力为前肠>中肠>胃>后肠>肝,表明胃是消化蛋白类物质的主要场所,肠道在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中起重要作用,而肝中3种酶活力很低,可能在食物的消化中作用较小。(2)条石鲷胃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宜pH值分别为3.2和5.6,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而胃淀粉酶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肝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是7.6,在中性条件下活性较高;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为6.6,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
区又君罗奇艾丽李加儿
关键词:条石鲷成鱼消化酶PH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