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恕

作品数:33 被引量:38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页岩
  • 11篇页岩气
  • 6篇储层
  • 5篇压裂
  • 4篇地质
  • 4篇页岩油
  • 4篇油气
  • 4篇盆地
  • 4篇气藏
  • 4篇孔隙
  • 3篇岩相
  • 3篇五峰组
  • 3篇古生界
  • 3篇凹陷
  • 2篇地热系统
  • 2篇岩石力学
  • 2篇页岩气藏
  • 2篇页岩油气
  • 2篇上奥陶统
  • 2篇石油地质

机构

  • 21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美国犹他大学
  • 6篇犹他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化
  • 3篇中国石油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

  • 33篇蒋恕
  • 4篇时贤
  • 3篇王华
  • 3篇张培先
  • 2篇程远方
  • 2篇高玉巧
  • 2篇伍岳
  • 2篇廖远涛
  • 2篇樊太亮
  • 2篇郭彤楼
  • 2篇王欣
  • 2篇何希鹏
  • 1篇姜振学
  • 1篇韩双彪
  • 1篇徐政语
  • 1篇李卓
  • 1篇陈孝红
  • 1篇张保民
  • 1篇张金川
  • 1篇文冬光

传媒

  • 5篇地球科学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沉积学报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石油钻探技术
  • 2篇地学前缘
  • 2篇油气藏评价与...
  • 2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河南石油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5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4
  • 2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热过程中页岩储层改质效果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因成熟度偏低、油质重、粘度大、地层流体压力低且孔渗条件差而难以有效开发。原位加热技术可显著提高其采收率,储层改质是该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前人对页岩孔隙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油页岩原位加热过程中储层物性改质的探索,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储层改质效应由孔隙演化和热致裂两种机制控制。孔隙演化主要由有机质裂解、无机矿物成岩转化、矿物溶蚀和重结晶引起;热致裂主要由热应力和生烃增压造成。前期对不同成熟度页岩孔隙演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砂岩、花岗岩热破裂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页岩原位加热过程中的储层改质效应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页岩中复杂的矿物成分导致其孔隙演化过程更加复杂,有机质裂解过程所伴随的成孔作用、酸性产物溶蚀作用以及增压效应使该过程进一步复杂化。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对不同作用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揭示其机理并建立预测模型,进而对原位加热过程中整个增孔增渗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进行有效预测。
陈国辉蒋恕蒋恕蒋恕彭鹏莫兰张钰莹彭鹏张天宇
关键词:孔隙演化提高采收率页岩油
中国北方页岩气成因类型、成气模式与勘探方向被引量:14
2019年
与南方相比,中国北方页岩气的成藏条件更复杂,成因类型更多,成气特征差异更大,但目前对北方页岩气的成因分类比较粗糙混乱,成气模式不统一、不完整,还未明确其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在北方寻找页岩气,直接套用南方的找气思路行不通。采用广泛调研与典型解剖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思路,制定了基于成因机制、母质类型、演化阶段的页岩气三级分类方案,以此为标准建立了实用完整的页岩气成因类型判别标准模板,明确了北方存在原生油型生物气、次生煤型生物气、高成熟—过成熟油型气等9种不同成因类型的页岩气;选取典型样品,通过归纳、对比、拟合、对接、组装,建立了一套统一实用的反映页岩演化成气规律的定量通用模式;梳理分析北方页岩气的分布规律,总结出在纵向上依据成熟度演化阶段分层,平面上依据演化程度分带的有序连续分布特征,提出了北方页岩气勘探采取"分类勘探,分步实施,各个击破"原则,以煤型页岩气和生物页岩气为主要勘探领域,首先考虑中生界煤系地层的成熟、高成熟—过成熟煤型页岩气和湖相有机泥页岩的次生油型生物页岩气为重点勘探对象,其次,对新生界煤系地层和湖相有机泥页岩以寻找次生生物页岩气和原生生物页岩气为主要目标。该研究成果对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罗群吴安彬王井伶罗家国蒋恕
关键词:页岩气勘探方向
东濮凹陷文东—前梨园地区沙三段、沙四段沉积特征和有利储集体预测被引量:16
2004年
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对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分析,划分出东濮凹陷文东—前梨园地区沙三段、沙四段的4种沉积体系,即湖泊三角洲体系(一般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冲积扇和重力流体系;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可分为3期:Es4期(初始裂陷阶段)、Es43期(快速裂陷阶段)、Es33—Es31期(衰减断陷阶段);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湖水浅→深→浅的变化过程和受控于构造影响的特征。研究结果,该区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主要是:东侧扇三角洲砂体与鼻状构造、扇三角洲远端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断块圈闭、冲积扇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和重力流、滨岸砂坝砂体类岩性圈闭。
廖远涛王华王家豪张世民陈亮严德天蒋恕
关键词:储集体东濮凹陷
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典型特征及关键识别技术
2020年
西南地区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但同时西南地区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含气页岩时代老、埋藏深度深、地跨盆内及盆缘多个构造区.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处理分析、钻井实践及室内分析,基于高频沉积旋回厘定,建立了西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层序格架和充填动力学模型,阐明了区域页岩层序控制作用机理,明确了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最下段形成于快速海进阶段,是五峰-龙马溪最有利页岩气开发潜力的层段;通过古环境、古气候综合分析,基于高频沉积旋回厘定,建立了西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含页岩气层段的地层岩相组合及沉积微相序列,研究了垂向上页岩属性的非均质特征,明确了剖面的典型特征,建立了区域五峰-龙马溪组岩石学、有机地化及储层物性图版,为开展区域页岩精细化研究奠定基础;应用笔石生物地层学的方法精准定位页岩生气的有利地层,为黑色笔石页岩的精确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关键工具;建立了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高分辨率笔石生物带,提出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产出的主要烃源岩层及储层段,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精细的地层标尺;综合运用测井电性及相关技术,实现了西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含页岩气层段的识别及精确划分,形成了水平井快速精细地质识别及导向技术;首次建立了2条展示西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产气地层的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特征的典型剖面,为国内外学者认知中国典型页岩气产层宏观地质特征提供了直观实物资料,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知识传播.本成果出版专著3本,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 5篇,EI 2篇.
张烨刘尧文王红岩夏海帮姚光华方光建蒋恕刘德勋王锦喜张志平
关键词:笔石
页岩储层裂缝网络延伸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11
2014年
页岩压裂后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交织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无法应用传统基于对称双翼裂缝的压裂模型进行几何参数模拟。借鉴双重介质油藏理论,将页岩改造体积划分为裂缝网格和基质2种介质,假设改造体积为椭球体,提出以主干缝和小尺度次生缝网络构建整个复杂裂缝网络的几何模型。主干缝几何参数以拟三维压裂模型为基础计算,次生缝参数通过椭圆函数进行计算,并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美国Piceance页岩盆地储层改造设计的应用,证明了该模型同现场数据吻合较好。模拟结果发现:弹性模量越大,水平应力差越小;压裂液黏度越低,延伸比越大,则整个储层的改造体积越大;水平应力差对储层改造体积结果的影响最为敏感。天然裂缝分布越低,虽然改造体积较为理想,但由于牺牲了裂缝网络的复杂程度,因此有时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改造效果。该理论成果可为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设计及产能分析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时贤程远方蒋恕李友志孙元伟王欣
关键词:页岩气水力压裂数学模型
利用小角中子散射表征页岩闭孔结构与演化被引量:4
2021年
随着页岩孔隙网络结构表征更加精细与定量化,页岩中闭孔含量、结构与演化引起了广泛关注。为研究页岩的闭孔特征,通过小角中子散射、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手段对四川盆地威201(W201)井中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上奥陶统五峰组页岩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中的闭孔含量及孔隙结构进行了测定,同时分析了闭孔的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W201井页岩在三个层位中均有闭孔发育,且闭孔的发育均与有机孔隙网络体系有关。发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所测得的分形维数与闭孔率存在良好地正相关性。对于三个层位深度的纵向分析发现,随着深度的增加页岩压汞闭孔率逐渐升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页岩孔喉的变化,小孔喉不断消失,汞可充注的孔喉下限将会增大。通过对比氮气吸附和小角中子散射的结果显示W201井的闭孔孔径从大到小依次为五峰组页岩、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对页岩储层中闭孔特征的研究可以为评价页岩储层的储集性和渗透性提供新的思路,在页岩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也具有重要的地质与工程意义。
张林浩徐嫣然孙梦迪蒋恕蒋恕张钰莹张介辉梁兴王高成
关键词:闭孔孔隙结构
大数据时代的地热学研究思考及展望
2023年
大数据时代带来产业、思想和科学的革命,数据的融合、归纳、科学发现等对地热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地热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科,涉及到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其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依据时间序列将地热学划分为当代地热学和历史地热学两部分,从中国乃至全球热流分布、水化学参数、地热潜力评价体系3个方面对当代地热学涉及的地球热结构及相关能源灾害问题,以及从深时地球热体制变化、构造演化、气候环境能源效应3个方面对历史地热学涉及的热时空变化、演变及资源形成分别阐述了大数据引入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未来地热学的发展一方面应注重地热学框架和要素的搭建及相关科学联系解译和科学发现工作,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地热学知识图谱构建,多学科知识融合解译,继而重建深时地球热状态及其所反映的物理化学过程.
旷健祁士华蒋恕姚宏
关键词:大数据地热学地热勘查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北段超深层裂缝储层的地震属性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被引量:3
2022年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的分布控制了储层的形成和油气的运聚成藏。如何选择对裂缝储层响应好的地震属性并用其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研究基础。由于研究区不同尺度断裂裂缝发育规模差异较大及客观上存在地震分辨率的差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及其组合对不同尺度和特征的断裂裂缝进行识别。地震属性对比测试表明倾角约束的高精度相干体和面状特征属性可表征断距超过40 m的大尺度断裂;分频融合相干和应变能属性可表征断距15~40 m的中尺度断裂;断裂似然体刻画和缝洞增强体可表征断距15 m以下的小尺度断层和裂缝。然后将典型地震属性与成像测井解释得到的实际裂缝数据及裂缝密度曲线进行相关性拟合,进而优选出混沌属性、面状属性、结构张量第三分量、分频融合相干4种属性,并将4种属性融合成新的属性用于裂缝密度体计算,最后用该方法半定量预测裂缝的分布。裂缝预测结果表明以走滑断裂带中部的压扭性断裂处为中心,约1.5 km范围的鹰山组下段地层整体裂缝最为发育,为优势储层勘探开发区。
刘军龚伟黄超李伟李弘艳董晓彬蒋恕
关键词:裂缝密度地震属性走滑断裂带塔里木盆地
基于美国国家地热数据的地热温度计案例分析与方法适宜性评价被引量:5
2021年
热储温度评价是地热系统研究的关键内容。文章选取建设比较成熟的美国国家地热数据系统(National Geothermal Data System,NGDS),分别利用地球化学地热温度计、多矿物平衡法、冷热水混合模型及气体地热温度计对不同地热田的热储温度进行评价,确定不同热储温度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热储温度评价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热水体达到离子和矿物的平衡状态时,地球化学地热温度计可得到相对合理的热储温度;当地热水体未达到离子和矿物的平衡状态时,SiO2地热温度计较阳离子温度对热储温度的评价效果更准确。尽管基于饱和指数的多矿物平衡法由于有限饱和平衡矿物选择导致不一定得到精确的热储温度,但可为地球化学地热温度计的选取提供依据,比如当石英过饱和时,用玉髓地热温度计计算的温度比石英更能反映地下的热储温度。对于蒸汽为主的高温地热储层,由于蒸汽和地表岩石反应导致矿物和离子无法反映热储信息,气体地热温度计对该类型热储温度的评价更加合理。由于混合模型得到的是冷、热水混合之前的热水端温度,因此,混合模型计算的热储温度通常高于地球化学地热温度计。总之,没有一种温度计是万能的,不同地热温度计适用条件不同,综合不同合理的方法以及互相校正是最好的方法。
蒋恕陈国辉张钰莹张鲁川旷健李醇程万强
关键词:热储温度混合模型
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研究:以渝东南下古生界为例被引量:52
2013年
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技术,对渝东南下古生界含气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类观察、描述,结合有机碳含量、X衍射、岩石物性、氮气吸附及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测试,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中各类孔隙的储气贡献,探讨这些孔隙对页岩中烃类运移的影响。研究认为,有机质孔隙、颗粒内孔、粒间孔隙及微裂隙是页岩气储层孔隙的4种类型,有机质表面的分散状孔隙多为nm级,石英碎屑可形成粒内或粒间孔隙,黄铁矿颗粒内部小晶体排列分布产生孔隙空间,黏土絮状沉淀形成片粒状结构孔隙,微裂隙普遍发育在页岩基质中,可达mm级。不同类型的孔隙能够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不同尺度的储集空间,页岩吸附含气量与表征孔隙特征的参数(TOC、BET比表面积、BJH总孔体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裂隙与粒间孔隙对页岩中烃类的运移最有利。
韩双彪张金川张金川蒋恕蒋恕李婉君陈前
关键词:渝东南下古生界孔隙类型储气烃类运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