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乃芬
- 作品数:29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术式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 比较间歇性外斜视(基本型)病人双眼外直肌后徙加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腱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16例斜视度在-25△~-50△间歇性外斜视(基本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8例(A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手术,B组行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腱手术,并将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术后斜视度≤±10△认为效果满意.结果 A组46例(79.31%)术后效果满意,12例术后欠矫(20.69%),无过矫发生.B组52例(89.66%)术后效果满意,2例(3.45%)术后欠矫,4例(6.89%)术后过矫,1例过矫病人二次行鼻侧结膜松解术后眼位正位.结论 对于间歇性外斜视(基本型)病人,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腱,手术效果比双眼外直肌后徙效果好,但其过矫率较高.
- 张萌路素华刘慧袁乃芬
-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Livin、PTEN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组织中Livin、PTE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在34例正常视网膜和43例RB组织中的Livin和PTEN。结果 RB组织中Livin、PTEN阳性表达分别为27、20例,显著高于正常视网膜组中的7、31例,P均<0.05。Livin表达与RB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PTEN表达与RB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RB组织中Livin高表达、PTEN低表达,二者在RB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张萌单保恩李军袁乃芬桑梅香
- 关键词:LIVIN蛋白
- 斜视术后眼血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斜视手术对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评价多普勒超声监测眼动脉血供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斜视儿童 2 9例 2 9只眼行 2条水平直肌后徙 -截腱术。术前与术后 1周、1个月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眼动脉 (OA)、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平均血流速度 (Vm )及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 ,比较血流改变 ,并与 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 ①斜视眼术前患眼OA、CRA血流参数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②斜视眼术后 1周眼动脉Vs明显升高 ,PI、RI升高 (P <0 .0 5 )。③斜视眼术后 1个月OA、CRA各血流参数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手术可以引起短期眼组织缺血 ,但随着手术激惹的消失及广泛侧支循环的建立 ,2条水平直肌截断手术不会引起眼前节缺血 。
- 杨漪赵玉珍李景胜薛逊袁乃芬赵萍
- 关键词:斜视术后血液动力学
- 直肌环形后徙术
- 1991年
- 斜视手术时,缝针穿孔是非常危险的,可以导致严重的眼内并发症。Jamposky(1970)对手术治疗斜视,再次介绍调整缝线技术。严格说,这一术式对术后早期局麻下不能调整的患儿是不适合的。然而,尽管肌腱没有直接缝于巩膜上,但在两个组织之间可以迅速产生粘连,24小时之内,缝线可以再做调整。Fell(1981)将调整缝线加以改进,称为直肌环形后徙术(Loop reces-sion)。本文对37例共同性斜视病人行直肌环形后徙术,认为此方法安全有效易行,与常规后徒效果相同,现报告如下:
- 袁乃芬周以淅王风秀
- 关键词:斜视手术
- 后天性内斜视晚期手术后双眼总和的改变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观察不伴有弱视的后天性内斜视患者5岁以后行内斜矫正术,术后3m双眼总和的改变。方法不伴有弱视的后天性内斜视34例,正常儿童30例。于术前及术后3m分别记录双眼及单眼刺激时全视野刺激VEP及不同空间频率(85′、21′)P100的振幅,并比较双眼总和率(以B/M值表示)。结果后天性内斜视组术后3mVEP与术前相比,双眼总和率升高,高空间频率刺激比低空间频率刺激表现明显,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m与术前相比,临床检查双眼视功能有所改善。结论尽管在临床视觉发育期后行内斜矫正术,仍会对双眼总和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改善双眼融合功能有益。
- 赵萍马景学袁乃芬王振东
-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
- 视网膜母细胞瘤CD_(44)基因产物表达及临床意义
- 1999年
- 研究表明CD44基因是与人类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癌基因,与多种肿瘤组织的分化、浸润能力和患者预后等有显著相关[1-5]。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CD44基因产物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对其...
- 夏翠然袁乃芬郭明郭明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CD44基因流式细胞术
- 有和没有结膜上皮内受侵的眼睑皮脂腺癌临床分析
- 2007年
- 目的评价26例有和没有结膜上皮内受侵的眼睑皮脂腺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和结果。方法病人分为二组,A组:有结膜上皮内受侵的眼睑皮脂腺癌病人10例,B组:没有结膜上皮内受侵的眼睑皮脂腺癌病人16例。分别分析其临床,组织学特征及治疗和结果。结果26例病人,其中女性17例(66%),男性9例(34%),就诊时的平均年龄为65.5岁(35岁~84岁)。A组10例,B组16例,A组病人常见的症状是刺激症状,B组常见的体征是眼睑肿块;A组病人常见的体征是眼睑弥漫性变厚,B组最常见的体征是明显的眼睑肿块;肿瘤组织学来源,A组均为麦氏腺来源,B组麦氏来源7例,Zeis腺来源3例,来源不确定4例,多中心来源1例,皮肤皮脂腺来源1例;术后复发,A组5例,B组10例;眼眶扩散,A组3例,B组1例;肿瘤发生转移,A组1例,B组2例。结论有结膜上皮内受侵和没有结膜上皮内受侵的眼睑皮脂腺癌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结膜上皮内受侵有较多的眼眶内容剜除危险,但肿瘤转移的危险两组类似。
- 袁乃芬赵萍王占东王晓玲
- 关键词:皮脂腺癌
- 内直肌功能过强的治疗被引量:1
- 1991年
- <正> 目前,内斜视矫正术国内普遍采用一侧内直肌后徙、双侧内直肌后徙或同一眼内直肌后徙合并外直肌截腱术。内直肌后徙量一般不超过5毫米,以往认为大于5毫米后徙会影响其内转功能,我院自1988年2月~1990年2月,对17例共同性内斜视合并有内直肌功能过强病人行7~9毫米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材科和方法本组17例病人,男5例,女12例,年龄8~40岁。平均24岁,其中1例病人合并有D.V.D,17例病人均具备下列条件:①术前内斜度数≥35~△;
- 刘冬玲袁乃芬
- 关键词:斜视手术
- Liv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RB组织标本43份(肿瘤组)和正常组织标本6份(正常组),采用Max-VisionTM快捷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Livin阳性表达率,并分析Livin阳性表达与RB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肿瘤组和正常组L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79%、0,P<0.05;Livin阳性表达与RB组织病理学分型相关,而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Livin高表达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其可作为RB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 张萌袁乃芬刘巍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凋亡抑制蛋白
- 后天性内斜视晚期手术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不伴有弱视的后天性内斜视患者5岁以后行内斜矫正术,术后3个月VEP(Visual Evoked Potential)的变化。方法不伴有弱视的后天性内斜视34例,正常儿童30例。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记录双眼及单眼刺激时全视野刺激VEP及不同空间频率(85′、21′)P100的潜伏时和振幅。结果后天性内斜视组术后3个月VEP与术前相比,振幅值增加,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潜伏期改变不明显,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临床检查双眼视功能有所改善。结论尽管在临床视觉发育期后行内斜矫正术,仍会对双眼VEP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改善双眼融合功能有益。
- 赵萍马景学袁乃芬王振东
-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双眼视视觉诱发电位晚期手术双眼视功能VEP斜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