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富华
- 作品数:91 被引量:1,506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 经济所与中国特色经济学构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 2017年
-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特殊性、紧迫性和创新性,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路径,指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开辟了一条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推进、大发展的春天。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反复讨论,将"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作为工作重心。2017年5月16日,在"纪念习近平同志‘5·17讲话’发表一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启动了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围绕当前亟须深化研究的9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杨春学郭冠清赵学军汤铎铎袁富华邓曲恒朱恒鹏杜创金成武
-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国特色经济学
-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治理被引量:24
- 2020年
- 一、引言根据比较政治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理论,高质量发展是一类与报酬递增相联系的总括性制度与机制,并随着特定历史条件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二战后发达国家强力推动的福利体制实践,从经济、社会和治理等三个层面型构高质量路径,并在制度互补性合力牵引下有序演化与升级——以福特主义劳资关系和国家社会保护为纽带,生产组织中注重效率改进与收入提升协同。
- 高培勇袁富华胡怀国刘霞辉
- 关键词:报酬递增福特主义劳资关系福利体制
- 宏观资源配置系统的失调与转型被引量:12
- 2019年
- 我国宏观资源从工业化时期以生产供给为中心向城市化时期以要素升级和创新激励为中心的转型,是与我国经济已经迈向深度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重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加速过程,一改传统工业化资源配置主导发展的局面,衍生出了这种新的资源配置系统。但是,受制于模仿复制以及效率改进能力的缺失,以压低成本谋求比较优势的工业化资源配置方式,受到了高成本城市化的冲击,而2012年以来的结构性减速使得失调进一步加剧。深度城市化时期公共服务支出的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使得相互冲突的两种配置体制同时失效。从需求支出端和制度供给端协同发力重塑资源配置机制,成为未来宏观经济调控科学性的根本取向,而效率提升和公共支出的良性循环是调控转型的目标。
- 张平袁富华
- 关键词:城市化
- 规模效率模式向租金抽取模式的退化:经济演化低效率的原因被引量:4
- 2015年
-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的结束,意味着规模效率时代的结束。然而,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过渡时期,规模效率模式退化为租金抽取模式的趋势却日益显著,这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工业化阶段所形成的经济分割,导致城市化时期结构非均衡对低效率的锁定;依赖资本驱动的增长模式,在结构非均衡锁定下将退化为"内向债务主导的增长路径"和"强制储蓄主导的增长路径",其叠加效应会导致静态租金抽取模式的生成及城市化阶段的高成本不能被效率改善覆盖。租金抽取模式的本质,在于有效率的生产系统退化为低效率的静态分配机制。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减速治理的重心,应着重于效率激励模式的完善,以预防演化低效率局面的发生。
- 袁富华张平陆明涛
- 关键词:城市化
-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治理被引量:212
- 2020年
- 立足于整体发展观,以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主线,本文对于经济高质量、社会高质量和治理高质量的特征及其互补性关联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总括性理念,经济高质量是社会高质量和治理高质量的输出。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核心经济机制在于要素质量升级和创新,但需要社会高质量和制度高质量作为前提。第二,新常态下城市化的本质是福利社会,因此对社会保护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未来一二十年,中国将步入社会支出快速增长期,而日益增加的公共支出必须以效率改进为支撑,高质量社会与高质量经济协同是重中之重。第三,经济高质量的基础是知识中产群体扩大再生产,通过就业能力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知识中产群体充当了经济高质量与社会高质量的纽带,也是决定要素质量升级的关键环节。第四,高质量经济社会需要高质量治理结构支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落实,重在呼吁-退出机制建设,借此最小化个人或集体表达信念的成本,增进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包括两个要点:第一,防御性治理,以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建设,同时,国家应将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部门——农业和医疗卫生部门——纳入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二,进取性治理,以经济高质量和社会高质量协同为导向,国家应该顺应新时代信息化、知识化发展规律,通过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文教研发体系建设等促进创新。
- 高培勇袁富华胡怀国刘霞辉
- 中国就业系统的演进、摩擦与转型——劳动力市场微观实证与体制分析被引量:38
- 2019年
- 居于国民经济核心地位的就业系统的形成、演进和调整,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受到经济追赶所必须的高强度资本积累的制约,中低层次人力资本主导的中国就业系统,源于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且被低价工业化模式强化。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城市化转型,中国的这种工业化就业系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大量劳动力漂移于低端部门,低端锁定现象明显。理论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就业漂移将会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明显的负反馈效应,特别是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成熟劳动力群体表现尤甚。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形成于大规模工业化时期边疆开拓式发展环境下的维持型就业系统,在向城市化和高质量转型中导致大量劳动力就业漂移,人力资本在漂移中不断耗散,形成中国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跨越的极大障碍。在中国发展逐步触及创新与福利这些最本质的现代化理念时,就业的制度组织应从维持型就业系统转型并逐步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持续积累激励的分享型就业系统。
- 张鹏张平袁富华
- 关键词:负反馈
- 经济社会一体化:多目标平衡与治理机制被引量:2
- 2020年
- 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源泉,在于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所提供的效率补偿效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积累和要素质量升级。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是工业型社会转变为知识型、福利型社会的动力,相应地围绕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经济政策,成为新常态下效率/福利目标动态平衡的重要取向。
- 袁富华
- 关键词:经济社会一体化福利
- 供给主导转向消费需求主导:长期增长过程的调整与效率模式取向被引量:15
- 2016年
- 生产供给主导的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效率持续改进问题的困扰,资本驱动的增长方式本身蕴含了增长动力耗竭的必然性。在工业化向城市化演进过程中,为了培育增长潜力和重塑效率模式,动力源泉将发生由供给主导向消费需求主导的根本性转变。为此,广义人力资本的提升和消费作用的重新定位,是改变现阶段中国消费模式"逆城市化"和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
- 袁富华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实基础、理论逻辑、治理配套被引量:2
- 2017年
- 城市化和经济结构服务化是不同于工业化的效率模式。围绕效率改进和增长可持续分析,本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了一个理论诠释,归纳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第一,结构性减速,即由于结构条件变化而发生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第二,增长非连续与增长分化,即由于内生机制的缺失,而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阶段的增长停滞和震荡;第三,与服务业和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效率补偿命题,即在服务业和消费主导替代资本驱动的趋势下,效率的提升机制和经济可持续路径。
- 袁富华张平
- 关键词:结构性减速
- 知识技术阶层再生产:效率和发展的一类等价命题被引量:8
- 2018年
- 以高速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工业化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对知识生产配置作用的长期忽视。与工业化增长模式不同,知识技术阶层的再生产,构成消费和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化的实质。消费结构升级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需要依赖知识技术阶层的扩展,以此作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 袁富华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