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敦卫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齐美尔
  • 3篇宗教
  • 3篇宗教性
  • 2篇文学
  • 2篇货币
  • 2篇爱欲
  • 1篇当代审美
  • 1篇当代审美文化
  • 1篇读图
  • 1篇读图时代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语言
  • 1篇整体性
  • 1篇直面
  • 1篇中短篇小说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意义
  • 1篇审美
  • 1篇审美泛化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袁敦卫
  • 1篇潘智彪

传媒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船山学刊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直面“意义”的空场——读冉正万的《洗骨记》
2009年
冉正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纸房》、中短篇小说《奔命》、《飞鼠》和《露草珠花》。均在文坛产生了影响。他以刻画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经验见长,兼具空灵的文学想象力,他的作品往往流溢着一种贵州山地特有的明秀和奇丽的色彩。
袁敦卫
关键词:空场中短篇小说文学想象力青年作家长篇小说
人与自然的原始对话——还原《老人与海》的人类学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从特定的解读意向出发,我们试图对《老人与海》做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还原解读,即在整体上把老人圣地亚哥出海捕获到一条大马林鱼的过程视为一次原始人的捕猎行动,定向揭示老人的生存环境以及捕鱼前、捕鱼时和捕鱼后的言行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人类学意味,丰富和深化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的多层次关系,更为各种已经和将要被阐发的文化"意义"奠定人类学基础。
袁敦卫
关键词:《老人与海》人类学
社交形式的变迁
本文重点考察德国近代文化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的社会美学思想,并试图从中引申出一条思考当代社会审美现象的特殊途径。 齐美尔提出的“社会美学”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美学范畴,在当代东西方...
袁敦卫
关键词:齐美尔货币爱欲宗教性
文献传递
“趣味共同体”与审美泛化再考察被引量:4
2008年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袁敦卫
关键词:审美泛化
从齐美尔看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冲突
2009年
在宗教救赎和审美解放之间,德国文化哲学家齐美尔看重的是宗教审美化(或审美宗教化)的"第三条道路",一条既注重个体灵魂成长也不否定审美感性享受的综合道路,它既不与当代乐观的审美主义者所认定的道路同向,也不屑于向传统的宗教想象回归。
袁敦卫
关键词:审美文化主观文化审美化宗教性
读图时代与文学之维被引量:7
2005年
现代媒介不一定能直接消灭文学,但必定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在一个日益视觉化且无法逆转的“读图时代”,文学如何可能?在何种方式上可能?图像与语言的关系对于文学的“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试图从正面证明:文学的存在虽然受媒介的影响,但从来就不是由媒介决定的,文学的内在精神性才是它存在的唯一理由。
潘智彪袁敦卫
关键词:图像语言超真实整体性
社交形式的变迁——论齐美尔的社会美学及其当代意义
本文重点考察德国近代文化哲学家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的社会美学思想,并试图从中引申出一条思考当代社会审美现象的特殊途径。   齐美尔提出的“社会美学”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美学范畴,在当代东...
袁敦卫
关键词:齐美尔货币爱欲宗教性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