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疗效
  • 4篇疗效分析
  • 3篇乳腺
  • 3篇三维适形
  • 3篇三维适形放射
  • 3篇三维适形放射...
  • 3篇适形
  • 3篇适形放射
  • 3篇适形放射治疗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联合化疗
  • 3篇化疗
  • 3篇放疗
  • 3篇非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癌
  • 2篇乳腺癌

机构

  • 8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詹文华
  • 7篇折虹
  • 5篇闫钢
  • 2篇白雪红
  • 2篇张自新
  • 1篇丁喆
  • 1篇张献清
  • 1篇王艳阳
  • 1篇詹玉香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62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6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治疗均采用10MV-X线照射,放射治疗剂量为2Gy/次,1次/天,5次/...
詹文华闫钢折虹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化疗
文献传递
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评价保乳美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8年1月~2008年3月施行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的5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5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
白雪红折虹詹文华杨志花张自新
文献传递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62例
2009年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6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治疗均采用10MV-X线照射,放射治疗剂量为2Gy/次,5次/周,总剂量60-64Gy,6周完成;长春瑞滨25 mg/m2d1,8;顺铂DDP 40mg/m2d2-3,(21天为一周期),共6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CR)16.1%(10例),部分缓解(PR)67.7%(42例),稳定(SD)14.5%(9例),总有效率83.8%。结论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可以耐受。
詹文华闫钢折虹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化疗
宁夏回、汉族Basal-like型乳腺癌临床特征与生存分析
目的:分析宁夏回、汉族Basal-like型乳腺癌所占比例、临床特征以及生存情况,为Basal-like型乳腺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经病理确诊...
王艳阳折虹丁喆詹文华
关键词:乳腺肿瘤回族汉族预后
γ射线辐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左旋棉酚体外杀伤LNCaP细胞的作用
2010年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联合左旋棉酚对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l Gyγ射线照射人PBMC,辐射剂量率为17Gy/min,实验设对照组、照射及未照射的PBMC与LNCaP细胞共培养组、左旋棉酚处理组及照射的PBMC与左旋棉酚联合作用组。利用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荧光双染色法及MTT法,观察PBMC和/或左旋棉酚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辐照的PBMC及左旋棉酚处理组对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辐照组(P<0.05),而联合作用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辐照组及左旋棉酚处理组(P<0.01)。结论:低剂量辐射PBMC联合左旋棉酚可以明显提高其体外的抗肿瘤效应。
詹文华詹玉香闫钢张献清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低剂量辐射左旋棉酚
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白雪红折虹詹文华杨志花张自新
62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疗效分析
詹文华闫钢折虹
放疗体膜固定装置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观察热塑体膜固定装置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观察改良该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实施不同的体位固定技术,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热塑体膜固定技术,B组采用改良热塑体膜固定技术,C组采用真空垫固定技术,使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LD)测量计算患者的左右、头足、前后方向的重复摆位误差。结果:C组真空垫固定技术在左右、头足及前后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最大,B组改良热塑体膜固定的摆位误差最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改良热塑体膜固定的摆位误差小于A组常规热塑体膜固定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可提高摆位精度,通过改良热塑体膜固定装置后,可从多个方面减少摆位误差,改良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对于规范热塑体膜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闫钢詹文华折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