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建强

作品数:8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心血管用药研究基金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乌司他丁
  • 3篇动脉
  • 3篇梗死
  • 3篇冠状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炎症
  • 2篇炎症抑制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性
  • 2篇再灌注性心律...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介入治疗后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急诊
  • 2篇急诊冠状动脉

机构

  • 6篇佛山市第二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许建强
  • 5篇梁健球
  • 4篇霍保善
  • 3篇吴庆庆
  • 3篇李琛
  • 2篇袁满涓
  • 2篇李志坚
  • 2篇夏张青
  • 2篇吴剑弟
  • 2篇周少雄
  • 2篇黄永光
  • 2篇梁爱霞
  • 1篇张继平
  • 1篇江丽嫦
  • 1篇李俭欢
  • 1篇陈艳鸿
  • 1篇毛春华
  • 1篇李永鸿
  • 1篇吴华
  • 1篇黄永光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白求恩军医学...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比较危重监护病房的440例使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和420例使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抗感染组)各自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86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中,发生感染为34例,其中对照组为28例,抗感染组为6例。相关感染发生率抗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2)。结论临床使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明显减少导管相关感染,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梁健球黄永光毛春华李志坚许建强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output,PiCCO)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入住ICU的7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试验组(P组)采用PiCCO监测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为容量指标,外周血管阻力(SVRI)、心脏指数(CI)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对照组(C组)以传统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为容量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0、24和72 h的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住院病死率等的差异。结果:(1)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及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72 h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P组短于对C组(P<0.05)。(3)P组与C组比较28 d住院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以CVP、MAP为治疗指导指标相比,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PiCCO监测更能恰当地指导临床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使危重患者获益。
许建强霍保善袁满涓梁爱霞黄永光吴冠祺
关键词:休克PICCO血管活性药物
乌司他丁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被引量:29
2014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抑制及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U组53例与C组53例。U组在尿激酶溶栓前半小时予以乌司他丁30万单位静脉滴注,术后予以乌司他丁1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8 h 1次,连续7 d;C组在尿激酶溶栓前、后均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两组患者分别于溶栓术前1 h,术后24 h、第3天、第5天、第7天抽取血标本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NEU)、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化验检查;在溶栓术前1 h,术后24 h、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尿激酶溶栓后两组患者血清IL-6、NEU、hs-CRP水平均升高,但U组升高幅度均低于C组(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有改善(P<0.05),但U组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前、后使用乌司他丁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损伤的症状。
许建强李永鸿霍保善梁爱霞吴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乌司他丁炎症抑制神经功能缺损
乌司他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炎症抑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并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炎症介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乌司他丁组(43例),乌司他丁组在PTCA术前1 h 30万U静脉滴注,术后10万U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续3 d;对照组PTCA术前、术后均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h(给予乌司他丁或生理盐水前)、术后2、24、48、72 h抽取血标本做血清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NEU)、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钙蛋白I(cTnI)化验检查。结果:PTCA术后两组患者血浆NEU、IL-6、hs-CRP含量均升高,但乌司他丁组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cTnI升高,随后24 h逐渐下降,乌司他丁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PTCA术前及术后使用乌司他丁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炎症反应。
许建强梁健球袁满娟霍保善吴庆庆李琛
关键词:乌司他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抑制
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操作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的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操作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使用机械通气至少48 h以上,疑似V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非侵入操作组(F)、侵入操作组(Q)、混合组1(H1)、混合组2(H2),综合统计各组间VAP确诊率、ICU居住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生存率、降钙素原水平、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侵入性操作较非侵入性操作能增加标本培养阳性率(P<0.05),但对VAP诊断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管气道内抽吸)可以达到侵入性操作相同诊断结果,同时具有低廉而又操作简便的特性。
李志坚袁满涓霍保善张继平黄永光吴冠祺许建强李俭欢江丽嫦
关键词:侵入性操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UTI与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
李琛梁健球许建强吴庆庆吴剑弟赖绍斌夏张青周少雄
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与白介素-6、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QT间期离散度、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0)与乌司他丁+PCI组(n=50),常规PCI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乌司他丁+PCI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乌司他丁+PCI组患者术后白介素-6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乌司他丁+PCI组患者术后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常规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PCI组相比,乌司他丁+PCI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乌司他丁+PCI组患者的白介素-6水平、QT间期离散度及QTcd较低,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高有关。
李琛梁健球许建强吴庆庆吴剑弟赖绍斌夏张青周少雄
关键词:乌司他丁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
营养支持小组对ICU患者营养支持状况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小组(NST)对ICU患者营养支持方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68例ICU患者以NST建立时为界,建立前为A组,建立后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状况及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组有规范营养监测、采用全胃肠内营养(TEN)方式、肠外营养采用"全合一"方式的比例较A组显著提高(P<0.01,P<0.05),而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方式、不恰当静脉营养支持的比例显著下降(P<0.05,P<0.01);B组白蛋白的输注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白蛋白≤30g/L的低蛋白血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并发症、在ICU死亡的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NST使综合ICU营养支持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显著降低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危重患者获得合理、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
陈艳鸿许建强梁健球
关键词:营养支持小组营养支持危重症患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