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峰
- 作品数:23 被引量:168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中古汉语发音方法类型的来源——透过苗瑶与汉藏语看上古汉语的鼻冠音声母被引量:3
- 2006年
- 本文主张上古汉语除了一般所构拟的三套塞音声母(全清、次清、全浊)外,还有三套鼻冠音声母;这些声母的鼻冠音成分来自鼻音前缀 N-和 m-。本文集中在 N-前缀上。前缀 N-具有将及物动词转换为不及物动词的作用,并在转换的过程中使词根的全清塞音声母变为全浊。鼻冠音声母后来消失了,只留下中古汉语中著名的现象:清声母的及物动词与浊声母的不及物动词成对出现。然而,只有词根声母为全清时才会使声母浊化;带鼻冠音的次清声母并没有受到影响,它们发展为中古汉语次清塞音。本文还提出语音变化的时间层次,并且对早期借自苗瑶语的汉语借词的证据进行了讨论。不及物的 N-前缀与个别藏缅语言的不及物鼻音前缀表现出对应关系——尽管书面藏语的 a-ch'ung(也是个鼻音前缀)与此 N-前缀因功能不同而无法对应。同时,本文提出汉藏语言的不及物鼻音前缀可溯源至原始汉藏语的不及物 m-前缀。中古汉语不及物动词浊音化与藏缅语所谓"词根声母交替"(同样为及物动词读清声母与不及物动词读浊声母的对立)在形式和功能上的相似引发了藏缅语此类对立的来源的问题。汉语的对立既已证明来自鼻音前缀,则藏缅语的交替似亦不无可能。不过,这个问题暂时不下定论。
- 沙加尔谷峰
- 关键词:汉藏语苗瑶语构词学不及物
- 汉语反预期标记研究述评被引量:62
- 2014年
- 近十年来,反预期标记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受Heine和Traugott的启发,学者们从"反预期"的角度重新看待汉语某些词和格式的作用,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语言现象。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反预期标记的范围和分类、是否存在预期标记、"反预期"与词句辨析、反预期标记的源流等问题展开。反预期标记体现说话者的视角和态度,语用推理在其演变中起主导作用,这些已经是学界的共识。目前学界对反预期标记的界定存在若干误区,这影响到相关研究的水平和深度。
- 谷峰
- 关键词:主观性语用推理
- 上古汉语“诚”、“果”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发展被引量:11
- 2011年
- 上古汉语的形容词"诚"和动词"果"分别通过隐喻和语用推理发展为表真值确认的语气副词。表确认义的"诚"、"果"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中,伴随"选择问句>反复问句"的演变,"诚"、"果"发展出到底、究竟义,使用范围扩大到特指问句。近代汉语以及中国境内的某些语言/方言里也存在着"真值确认>到底、究竟"的演变。
- 谷峰
- 关键词:上古汉语语气副词
- 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区分被引量:6
- 2016年
- 对于研究不同种类的副词,句法制图方法卓有成效。但对近义副词来说,语用学分析可以发掘出更重要的语言事实。以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为例,它们在主语前或主语后、副词并用、两项副词连用的排序、进入从句、移位方面的表现参差,捕捉不到整齐的规律;如果从信息渠道、主观性(褒贬和信疑)、语体等方面审视,不确定语气副词内部有区分,这些话语层面的区分与语气副词的意义、构成方式有关,也有一套语法形式的佐证(如:对人称、语气、句式的选择)。
- 谷峰
- 关键词:上古汉语传信主观性语体
- 佛陀“右胁出生”故事的宗教寓意是什么
- 2019年
- “右胁出生”的三种解读在汉文《大藏经》中,有许多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记载,主要见于本缘部、阿含部和史传部,在宝积部、华严部、涅部中也有一些片段,后世将这些记载统归入“佛传”范畴,是汉文佛经中文学性和故事性最强的文本之一。(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隋唐时期,经疏部中的一些典籍认为完整的佛传故事可划分为八个基本情节,即“八相成道”。
- 谷峰
- 关键词:故事性宗教佛陀汉文佛经《大藏经》生平事迹
- 古汉语副词“方”的多义性及其语义演变被引量:10
- 2008年
- 多义性是观察语义演变的窗口。古汉语副词"方"有多个义项,其中"正好"是原型义,"刚刚/才、正在、仅仅、几乎、马上、P才Q"是衍生义。"方"遵循如下引申路径:1)"正好→仅仅→P才Q";2)"正好→同时→刚刚/才、正在、(当即→)即将"。衍生义的实现是篇章用法固化的结果,"方"的语义演变具有共性意义。
- 谷峰
- 关键词:古汉语副词多义性
- 西方语法化理论概览(下)被引量:5
- 2008年
- 语法化发生的条件、动因和机制是语法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化肇端于语用推理,语义空泛、高频和特定篇章情境是语法化发生的几个条件,重新分析和类推是语法化演变的两大机制。近10年来,国际语言学界掀起了语法化研究的热潮,语法化研究的课题有所拓展,学界对语法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 谷峰
- 关键词:语法化动因
- 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
- Lyons(1977)、Palmer(1986)等学者将言说主观性看作情态的基本特征。据此,先秦汉语的情态副词应包括:a.反预期、b.确认、c.推断、d.揣测、e.反诘、f.希望、g.请求、h.谦敬八个语义类,其中a属于...
- 谷峰
- 关键词:古代汉语情态副词先秦时期
- 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说上古汉语“云”的语法化被引量:42
- 2007年
- 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云"可以表示"听说"义和不确信义。语气词"云"是从"内容宾语(+NP)+云"中的言说义动词"云"虚化来的,认知上的前景凸显是动词"云"发生语法化的动因。跨语言证据显示"言说义>转述义>听说义>不置可否义>不确信义"是一条具有共性意义的语法化路径。
- 谷峰
- 关键词:语气词
- 上古汉语“其”的祈使语气用法及其形成被引量:2
- 2015年
- 上古汉语副词"其"有助成祈使语气的作用。这种"其"搭配第二人称主语,修饰动作动词,句子描述未然情况,见于正式语体。这些特征有助于追溯"其"的祈使用法的来源。"祈使"来源于"将来","其"最初见于描述未来情况、包含说话者期待的陈述句,在特定语境中,受间接言语策略驱动,一部分这样的陈述句有了[将来/祈使]双重解读,"其"的祈使义浮显。间接言语策略和礼貌有关,"其"的祈使用法产生后,起初的作用是"消极礼貌"(缓和谈话对听话者的贬损),春秋以后"其"向"积极礼貌"转变,这种转变首先表现在称呼语上,后来表现在人际语境上,转变的原因是春秋贵族不能完全领悟西周的"其",在模仿西周人说话时出现偏移,加上当时人们认为礼貌、尊敬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将这一点放大延伸,于是春秋时期的"其"呈现出"积极礼貌"的态势。
- 谷峰
- 关键词: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