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文

作品数:11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细胞
  • 9篇干细胞
  • 6篇间充质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4篇多能干细胞
  • 4篇诱导性多能干...
  • 3篇基因
  • 2篇增多症
  • 2篇真性
  • 2篇真性红细胞增...
  • 2篇真性红细胞增...
  • 2篇重编程
  • 2篇细胞增多
  • 2篇骨髓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红细胞增多
  • 2篇红细胞增多症
  • 2篇分化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辽宁医学院

作者

  • 11篇邢文
  • 7篇赵钦军
  • 7篇杨少光
  • 7篇韩忠朝
  • 6篇卢士红
  • 4篇周圆
  • 4篇任红英
  • 4篇马凤霞
  • 4篇池颖
  • 4篇刘蒙
  • 3篇任倩
  • 3篇杨逢春
  • 3篇白洁
  • 2篇庞爱明
  • 2篇袁卫平
  • 2篇许静
  • 2篇李建平
  • 2篇纪光臻
  • 2篇程涛
  • 2篇汪文君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药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
<正>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容易扩增,免疫源性低,可以考虑组织工程与创伤修复。MET(mesenchymal endothelial-transition)间充质-内皮细胞转换。伤口愈合中血管内皮...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
文献传递
牙胚组织中可分离得到大量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已经有研究从牙髓、牙囊和牙周组织中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牙胚是牙的前体,能否从中直接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目前未知。目的:从人流产胎儿牙胚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物学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挖出水囊流产胎儿牙床中的整个牙胚,剪碎后分别用胶原酶Ⅱ和胰酶消化,过滤除去颗粒物后,细胞悬液用培养液洗涤,培养、扩增得到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测定和多向分化功能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过3次传代后,从单个胎儿牙胚中即可获得超过107形态均匀的、梭形贴壁细胞,其表达CD105、CD73、CD90和CD44等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标志;在体外向成骨、成脂分化,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提示用贴壁法可从人胎儿牙胚中分离得到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
杨少光邢文田堃刘蒙卢士红赵钦军任红英池颖马凤霞韩忠朝
关键词:牙胚间充质干细胞
用组织块培养法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分离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3
2011年
本研究探讨能否从废弃的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对2例正常供者骨髓滤网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培养,计数获得的MSC数量,对其表型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存在大量的MSC,经过3代扩增后其数量接近107;这些细胞具有典型的MSC形态和表型特征,可以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细胞。结论: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大量MSC。
邢文杨少光刘蒙卢士红赵钦军庞爱明姚剑峰李建平任倩韩忠朝
关键词:组织块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基因组学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135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ASXL1、TET2、IDH1、IDH2、SETBP1、MPL515、JAK2V617F及JAK2 exon12基因突变情况,综合评判PV后骨髓纤维化(PPMF)疾病进展与基因组学特征。方法用Sanger方法对ASXL1、TET2、IDH1、IDH2、SETBP1、MPL515和JAK2 exon12基因进行测序;用巢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JAK2V617F突变,对突变患者用Taqman-MGB探针检测突变负荷。分析基因突变与PPMF疾病进展的关系。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PV后继发PPMF的危险因素。结果 PV患者ASXL1、TET2、IDH1、IDH2的突变率分别为7.69%(8/104)、5.26%(1/19)、0.08%(1/120)、和0.08%(1/121)。未发现SETBP1、MPL515突变者。PV患者JAK2总突变率为82.22%(111/135)。其中JAK2 exon12突变率为2.96%(4/135)。PPMF患者中,ASXL1突变率高达31.82%(7/22)。ASXL1与JAK2V617F负荷(V617F%)呈正相关(rs=0.298,P=0.002),ASXL1突变组的血红蛋白低于未突变组,白细胞、V617F%≥50%比例、血栓栓塞比例及继发PPMF比例高于未突变组(P<0.05);ASXL1突变、V617F%≥50%和脾大是PPMF的危险因素。结论 ASXL1突变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V617F%增高,参与PPMF的发生和发展。
赵迎旭白洁张磊盛梦瑶石慧邢文杨逢春艾丽梅周圆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基因组学IDH1JAK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株的建立被引量:2
2015年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 PSC)技术在疾病研究和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JAK2V617F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携带的一种重要突变。该研究采用非整合型质粒重编程携带JAK2V617F突变的PV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携带JAK2V617F突变的i PSC。结果表明,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i PSC系可稳定传代,多能性基因表达水平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类似,可稳定地在体内分化形成三胚层结构并携带不同负荷的JAK2V617F突变。这为研究JAK2V617F在PV中的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开发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验模型。
汪文君邢文白洁刘淑平许静纪光臻袁卫平张孝兵程涛周圆杨逢春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AK2V617F
iPS细胞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细胞)是指将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入已分化的成体细胞,使其重编程为形态及功能上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的一类细胞。因此,i PS细胞技术避免了传统ES细胞在临床应用方面的道德伦理问题,使其在再生医学、疾病建模、新药筛选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近年来,i PS细胞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大突破,包括体外诱导生成造血干/祖细胞、疾病模型的建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等。该文对i PS细胞诱导重编程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汪文君邢文周圆杨逢春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疾病模型基因治疗重编程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有功能的低免疫原性肝细胞样细胞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DHC)后,是否具有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其免疫原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的二步法肝细胞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并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诱导后不同时间DHC肝细胞特异性标记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蛋白(ALB)和尿素的浓度,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DHC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UC-MSCs低表达甲胎蛋白(AFP)、ALB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mRNA和蛋白,成肝诱导分化后14和28dDHC均高表达肝细胞标志AFP、ALB、CK-19以及色氨酸2,3-加双氧酶基因。诱导后的DHC能够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ALB和分泌尿素,不表达人白细胞DR抗原,而且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结论 UC-MSCs在体外能够分化为有功能的DHC且具有低免疫原性的特征。
任红英赵钦军邢文杨少光卢士红任倩张磊韩忠朝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样细胞分化免疫原性
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全能性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人真皮纤维母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可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但不同研究者所用的转录因子组合却并不相同。目的:分离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全能性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方法:水囊引产5月龄胎儿,按照既往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得到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Oct4和C-myc、中度表达Sox2,是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较好的体细胞。
杨少光邢文田堃刘蒙卢士红赵钦军任红英庞爱明池颖马凤霞韩忠朝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全能性转录因子
IL-27通过信号通路p38 MAPK和PI3K途径调节中性粒细胞Mac-1、fMLP-R及IL-1β表达被引量:7
2010年
本研究探讨IL-27调节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黏附分子Mac-1、趋化因子受体fMLP-R和促炎因子IL-1β表达的信号通路。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及低渗裂解残存红细胞方法分离高纯度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IL-27受体(WSX-1/TCCR和gp130)mRNA表达。分别应用IL-27及信号通路p38 MAPK、PI3K和ERK抑制剂SB203580、LY294002、U0126处理中性粒细胞,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作用前后fMLP-R和IL-1βmRNA水平变化;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作用前后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作用前后Mac-1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协同表达IL-27受体的两个亚单位WSX-1/TCCR和gp130,IL-27下调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Mac-1表达(p<0.05),SB203580阻断了IL-27对Mac-1的下调作用(p<0.05),而LY294002及U0126无阻断作用(p>0.05)。相反,IL-27上调中性粒细胞中fMLP-R和IL-1βmRNA的表达并能增加IL-1β释放(p<0.05),LY294002阻断了IL-27对fMLP-R和IL-1β的上调作用(p<0.05),而SB203580及U0126无阻断作用(p>0.05)。结论:IL-27与IL-27R相互作用,可能通过p38 MAPK和PI3K信号途径调节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Mac-1、fMLP-R及IL-1β表达。
李建平杨少光董春兰吴昊贾海蓉赵艳津王彤卢世红任倩赵钦军邢文张磊韩忠朝
关键词:IL-27中性粒细胞MAC-1IL-1Β
胎儿和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造血支持能力的比较(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胎儿出生以后,造血干细胞(HSC)才从胎儿的肝脏和脾脏转移到骨髓,这一过程可能由不同的造血微环境中的信号分子所介导。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微环境中间质细胞如成骨细胞、内皮细胞的前体祖细胞。研究者推测,胎儿出生前的骨髓可能并不特别适合HSC生长。然而,该假说尚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对胎儿和成人骨髓MSC的造血支持能力进行比较,拟为此提供证据。成人骨髓MSC来源于3位健康供者,胎儿骨髓MSC来源于孕19-20周流产的胎儿。MSC辐照后与CD34+一起进行长期培养启动细胞分析,计数克隆形成细胞的数量,流式分析培养后CD34+的表型变化。RT-PCR分析两种MSC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成人骨髓MSC比胎儿骨髓MSC具有更强的造血支持能力,两者都促进CD34+向髓系细胞分化,两者之间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结论:与胎儿骨髓MSC相比,成人骨髓MSC在某些治疗,尤其是促进造血恢复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刘蒙杨少光邢文卢士红赵钦军任红英池颖马凤霞韩忠朝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成人骨髓胎儿骨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