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险峰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 稀土Dy^(3+)掺杂Fe_3O_4的合成及电磁性质被引量:6
- 2006年
-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稀土Dy3+掺杂的Fe3O4样品,研究了掺杂对电磁性质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由于离子半径的不匹配,Fe3O4中稀土离子的高浓度掺杂不能实现,仅有极少量的稀土离子取代了Fe3O4中的Fe3+。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对磁性质进行了表征,掺杂引起样品饱和磁化强度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因为Dy3+取代引起的磁化强度增加和杂相引起的磁化强度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电极法研究隧道磁阻发现,磁阻与掺杂量的关系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特殊变化规律。这主要是由于掺杂Fe3O4自旋极化率降低导致隧穿磁阻下降,同时,掺杂Fe3O4在隧穿颗粒体系中实现了第二相即绝缘相的同步合成,第二相的出现有利于隧穿磁阻的增加。
- 王敬平郝险峰吕敏峰刘见芬邢献然孟健
- 关键词:FE3O4电磁性质稀土
- 无机材料的结构与物理性能:第一性原理计算
- 本论文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相关理论和数值算法的飞速发展,使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成为凝聚态物理、量子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常规计算研究手段。本论文对无机材料进行第一性原理...
- 郝险峰
- 关键词:无机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磁性能密度泛函
- Pr掺杂对Ce_(5.2)Sm_(0.8)MoO_(15-δ)晶界及电性能的影响
- 2007年
- 在Ce5.2Sm0.8-xPrxMoO15-δ体系中引入少量Pr得新氧化物Ce5.2Sm0.72Pr0.08MoO15-δ,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手段对氧化物结构进行分析,交流阻抗谱测试电性能;讨论掺杂少量Pr对Ce5.2Sm0.8MoO15-δ微观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Pr3+的掺杂可降低晶界电阻,增加离子扩散通道,降低体系的总电导激活能和晶界电导激活能,提高氧化物的总电导率和晶界电导率;500℃时掺Pr材料的晶界电导率为6.79×10-3S·cm-1,比未掺Pr材料的晶界电导率(5.61×10-5S·cm-1)提高约2个数量级.
- 周德凤郭微朱建新郝险峰葛志敏叶俊峰孟健
- 关键词:固体电解质晶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Sb基热电材料性能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 2012年
- Sb基热电材料化合物大多数具有Zintl相化合物的特性。因此可借助"电子晶体-声子玻璃"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新材料,即通过掺杂等方法影响阴离子区域,调控材料的电导,通过替代、插入等手段影响阳离子区域,调控材料的热导。总结了近年来发现的几种性能优异的Sb基热电材料,从固体化学角度回顾了相关的晶体结构,探索了提高其热电性能的途径。
- 李俊杰吕敏峰郝险峰孟健
- 关键词:热电材料晶体结构
- 氧化物SrFeO_(3-δ)的可控制备与磁性(英文)
- 2012年
- 应用熔盐路线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成功合成了微立方和纳米片层形貌的SrFeO3-δ化合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以及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微立方形貌化合物SrFeO2.86为四方相,空间群I4/mmm,纳米片层形貌化合物SrFeO2.62是钙铁矿(空间群Ibma)和正交相(空间群Cmmm)的复合物。磁学性能研究表明,SrFeO3-δ形貌对其性能有明显地影响;自旋失挫的减少与铁磁相互作用的增加密切关联;尽管成分几乎相同,但是形貌上的各向异性导致了明显不同的磁学性能。
- 李俊杰郝险峰吕敏峰孟健
- 关键词:钙钛矿结构纳米熔盐法磁性
- 新型固体电解质Ce_(5.2)RE_(0.8)MoO_(15-δ)的合成及电性质被引量:1
- 2007年
-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系列新型氧化物Ce5.2RE0.8MoO15-δ(RE=Ce,Y,La,Sm,Gd,Dy,Ho,Er).通过XRD,Ram an和XPS等手段对氧化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交流阻抗谱测试其导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RE3+的掺杂可增加氧离子的空位浓度,改善母体电导率,晶胞参数随RE3+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掺杂离子Dy3+的半径(0.0908 nm)与母体基质离子Ce4+的半径(0.0920 nm)相近,形成的掺杂氧化物晶格弹性应变最小,RE3+与氧空位间的缔合焓(ΔHA)最小,因而氧化物Ce5.2Dy0.8MoO15-δ具有相对较高的电导率(7.02×10-3S/cm)和较低的激活能(1.056 eV).
- 周德凤郭微葛志敏郝险峰柴平曹学强邢献然孟健
- 关键词:固体电解质溶胶-凝胶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