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新贵

作品数:78 被引量:235H指数:8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动脉
  • 33篇冠状
  • 33篇冠状动脉
  • 31篇心病
  • 31篇冠心病
  • 17篇心肌
  • 15篇造影
  • 12篇血管
  • 11篇冠脉
  • 11篇冠心病患者
  • 11篇病患
  • 10篇动脉造影
  • 10篇冠状动脉造影
  • 10篇肺炎
  • 10篇肺炎衣原体
  • 9篇动脉疾病
  • 9篇介入
  • 9篇冠状动脉疾病
  • 6篇心脏
  • 6篇血浆

机构

  • 77篇青岛市市立医...
  • 6篇青岛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青岛医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78篇郭新贵
  • 41篇林宪如
  • 18篇何涛
  • 18篇徐文莉
  • 18篇赵新闻
  • 16篇许文亮
  • 14篇王晏平
  • 14篇王旭
  • 9篇王守东
  • 7篇康维强
  • 7篇龚洪涛
  • 7篇戴红艳
  • 6篇宋达琳
  • 5篇王正忠
  • 5篇徐延路
  • 5篇宋文宣
  • 5篇李青山
  • 5篇于忠祥
  • 4篇吴娜
  • 4篇马爱国

传媒

  • 7篇山东医药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齐鲁医学杂志
  • 4篇临床荟萃
  • 4篇中国心血管杂...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实用心电学杂...
  • 2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9篇2005
  • 10篇2004
  • 16篇2003
  • 15篇2002
  • 14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I术中冠脉穿孔致急性心包填塞抢救成功1例报告
2003年
赵新闻于忠祥林宪如徐延路郭新贵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冠脉穿孔急性心包填塞心包穿刺
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其左心室肥厚的逆转效应
2003年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其左心室肥厚的消退作用。方法 :选择年龄≥ 6 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4 8例 ,采用自身对照实验 ,观察处理前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4 8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 ,其白昼、夜间和2 4 h平均收缩压 (SBP)和平均舒张压 (DBP)均显著降低 (P <0 .0 1) ;左心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 (PW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降压平稳 ,同时能逆转左心室肥厚。
李青山周振宇龚洪涛郭新贵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青岛市181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2002年
郭新贵邵一兵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饮酒冠心病高血压吸烟
冠心病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出及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冠心病组 (10 1例 )和非冠心病组 (5 3例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 ,确诊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两组白细胞介素 6及内皮素 1,同时测定冠心病组血糖、血脂。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4 5 .5 %比 2 8.3% ,P <0 .0 5 ) ;冠心病组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明显高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P <0 .0 5 )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年龄、性别、饮酒史以及冠心病家族史无关。结论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冠心病有关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 。
郭新贵王守东林宪如
关键词:内科学内皮素冠状动脉疾病
幽门螺杆菌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冠心病组(242例)及非冠心病组(88例)血清Hp抗体(HpIgG),比较两组HpIgG阳性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冠心病组Hcy、叶酸(Fol)、维生素(Vit)B12,并对其HpIgG阳性组与HpIgG阴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53.3%比38.6%,P<0.05);冠心病患者HpIgG阳性组血清Hcy浓度明显高于HpIgG阴性组(P<0.05);而两组Fol、VitB12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Hp感染与冠心病发病有关;Hp可能通过升高Hcy水平、从而促进冠心病发生。
林宪如龚洪涛郭新贵徐文莉王守东何涛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
房性心动过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1999年
患者女,25岁.因产前8周起出现胸闷、气促,产后4O无症状加剧入院.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及左心房扩大.临床诊断:围产期心肌病.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率140次/min,l、aVR、aVL导联可辨认异位P’波,时间0.11s,呈双峰状;监测导联(下行)示心室律不齐,但有一定规律性,为房性心动过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周期的第1个P’
林宪如郭新贵宋文宣王晏平
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心电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时右室起搏致急性心脏压塞一例
2002年
对 1例女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临时右室起搏。可能因起搏电极误入冠状静脉窦而伤及静脉窦 ,导致急性心脏压塞。临床征象为X线透视下心影搏动消失并伴有严重低血压。及时准确判断 。
王正忠郭新贵王晏平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脏压塞心电图
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04年
①目的 探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②方法 复习本院 1 998年 3月~ 2 0 0 3年 3月收治AMI病人 4 70例 ,选取年龄≤ 4 0岁的病人 5 0例为A组 ,年龄≥ 6 0岁的病人 5 5例为B组 ,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③结果 与B组比较 ,A组病人以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而多无心绞痛、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为特点 (χ2 =9.4 2 2~ 4 7.70 2 ,P <0 .0 1 )。A组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 (χ2 =5 .2 72 ,P <0 .0 5 ) ,单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B组 (χ2 =1 7.4 5 5 ,P <0 .0 1 )。B组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组 (χ2 =37.6 75 ,P <0 .0 1 ) ,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A组 (t=7.30 6 ,P <0 .0 1 )。④结论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是年轻人患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冠脉痉挛可能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李青山周振宇龚洪涛温兆霞郭新贵
关键词: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多发性大动脉炎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1例
2002年
许文亮郭新贵王旭王晏平林宪如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造影表现介入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3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6例 ACS 患者,年龄(60±11)岁,男37例,女19例,发病时取血,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7种血管因子:可溶的 P 选择素(sPE)、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8、IL-6、可溶的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的黏附分子40配体(sCD40L),以及相应的炎症因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56个靶病变处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学及性质特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易损斑块与非易损斑块组发生斑块破裂时的血管因子改变以及斑块形态学指标与血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存在密切相关的血管因子有 sVCAM-1和 sPE、sVCAM-1和sCD40L、sCD40L 和 sPE、IL-6和 IL-8、IL-8和 MCP1、以及 MCP1和 sVCAM-1;易损斑块组的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为(18.9±4.9)mg/L,IL-5为[19.5 ng/L(9.2~44.6 ng/L)],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hs-CRP:(5.8±3.6)mg/L,IL-6:5.3 ng/L(2.3~13.4 ng/L),均 P<0.05];与非斑块破裂组比较,斑块破裂组的 sCD40L[(474±126)ng/L 比(238±35)ng/L],sPE[(107.2±39.9)ng/L 比(49.1±5.6)μg/L]和 MCP-1[(132±18)ng/L 比(127±13)ng/L]明显升高(均 P<0.05);tPA 与斑块形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均 P<0.05)。sCD40L、MCP-1,sPE 和 TC 水平升高是发生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炎症反应作为中间过程,IL-6和 CRP 标志易损斑块的生物特点,对AMI 可能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而 sCD40L、MCP-1和 sPE 可能是另一个潜在的反映 ACS 严重发作的标志。
康维强宋达琳郭新贵李梅滕金龙任国瑞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