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鸣

作品数:21 被引量:153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关节
  • 12篇膝关节
  • 11篇关节置换
  • 10篇膝关节置换
  • 9篇全膝关节
  • 8篇置换术
  • 8篇全膝关节置换
  • 7篇膝关节置换术
  • 6篇全膝关节置换...
  • 6篇股骨
  • 4篇置换术后
  • 4篇术后
  • 4篇髋关节
  • 4篇膝关节置换术...
  • 4篇坏死
  • 4篇骨头
  • 4篇股骨头
  • 3篇单髁
  • 3篇头坏死
  • 3篇全膝关节置换...

机构

  • 21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陆鸣
  • 18篇尹宗生
  • 6篇高维陆
  • 6篇张辉
  • 4篇江正
  • 4篇尹力
  • 3篇李叶天
  • 2篇王俊
  • 2篇刘必全
  • 2篇刘敬军
  • 2篇李鸿
  • 2篇常俊
  • 2篇王伟
  • 2篇胡钦
  • 1篇黄斐
  • 1篇秦昆鹏
  • 1篇胡勇
  • 1篇刘静
  • 1篇甘玉云
  • 1篇胡博

传媒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口是否留置引流管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口是否放置引流管的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各40例,其余治疗和干预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关节活动度、肿胀程度、感染、切口愈合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未引流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优于引流组(P <0. 05),术后1、2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引流组(P <0. 05),术后2、3 d患侧膝周长小于引流组(P <0. 05),护理满意度高于引流组(P <0. 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于术后2周拆线,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病例。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关节内引流未增加逆向感染风险,但也没有明显优势,不引流可加快切口愈合,减轻疼痛。
代极静甘玉云陆鸣刘静汪璐璐常俊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引流切口愈合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26例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27膝)。通过下肢全长X线片、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7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聚乙烯内衬脱位、假体松动、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加重等并发症。1例出现小腿静脉丛血栓,经过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1例出现早期功能锻炼时的中度疼痛,3个月后疼痛好转。随访3~6个月时,患肢力线偏移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陆鸣江正尹力张辉尹宗生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术前睡眠质量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术前睡眠质量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302例患者,对其术前进行睡眠质量评分(运用皮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小于7分的纳入高睡眠质量组(HSQG)共124例,得分大于等于7分的纳入低睡眠质量组(LSQG)共178例,分别记录两组术后24 h及72 h静息状态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住院时间、屈膝90°所需时间、术后3 d的SCL-90量表评分、住院满意度(运用Likert Scale量表),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前睡眠质量与术后住院时间的关联。结果 HSQG组术后24 h及72 h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屈膝90°所需时间、术后3 d焦虑及抑郁得分均低于LSQ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SQG组住院满意度高于LSQ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将睡眠质量作为分类变量代入模型,结果显示,HSQG组术后住院天数是LSQG组的0. 677倍(95%可信区间:0. 529~0. 866)。结论术前睡眠质量高能加速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
方英磊陆鸣黄斐尹宗生
关键词:睡眠质量膝关节加速康复前瞻性队列研究
OrthoPilot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提高髋臼杯安置的安全与准确性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作为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经典手术方式,一直存在假体位置安放不佳、术后脱位等问题。OrthoPilot导航辅助全髋关节置换理论上可以提高假体安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目前国内对其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OrthoPilot导航辅助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以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OrthoPilot导航辅助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23例,按照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术前Harris评分进行1∶1匹配同期行徒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23例。对术中、术后的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测量与统计,对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血红蛋白丢失量及术后Harris评分进行统计。结果与结论:(1)在手术时间方面,导航组为(152.4±39.9) min,非导航组为(115.3±35.4) min,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在假体位置方面,导航组术中外展角为(42.3±3.5)°、术后外展角为(42.6±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74);导航组术中前倾角为(18.5±3.4)°、术后前倾角为(19.3±3.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67);(3)导航组术后臼杯在髋臼安全区范围内22例,安全区外1例;非导航组术后在髋臼安全区范围内17例,安全区外6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212,P=0.04);(4)在手术疗效方面,术后两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平均血红蛋白丢失量、Harris评分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早期感染及脱位患者;(6)结果表明,OrthoPilot导航辅助全髋关节置换可以提高髋臼杯安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其短期临床效果与徒手全髋关节置换无明显差异。
任毅陆鸣秦昆鹏张辉高维陆李叶天王俊尹力尹宗生
关键词:外展角前倾角安全区
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评价被引量:5
2014年
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移植足够数量的骨髓干细胞更有利于解决坏死区的修复重建问题。目的:分析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33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6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4个月。病因:激素性5例7髋,酒精性4例5髋,特发性16例21髋。ARCO分期:ⅡA期8髋,ⅡB期15髋,ⅡC期9髋,ⅢA期1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55.2±6.5)分,目测类比评分为(6.81±1.19)分,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为(13.38±5.1)cm3。经过病灶清除植骨及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随访观察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3,6个月,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和坏死体积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时Harris评分为(85.6±7.8)分,目测类比评分为(2.38±0.73)分,坏死体积为(7.23±3.3)cm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5髋,良11髋,可4髋,差3髋(最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表明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胡钦尹宗生陆鸣张辉马志翔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股骨头坏死骨髓干细胞髓芯减压植骨
一期截骨矫形内固定联合导航引导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1例报道被引量:3
2019年
合并股骨侧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关节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手术面临的困难通常包括:股骨髓腔杆置入困难、关节内差异性截骨对侧副韧带的影响、不同平面的畸形是否需要截骨、一期截骨联合关节置换还是分期治疗、截骨后如何选择固定方式等[1]。
陆鸣尹宗生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膝骨关节炎
睡眠质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一项前瞻、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初次单侧TKA术的72例病人,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按1∶2比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48例),术后通过口服唑吡坦提高睡眠质量的24例为试验组,术后口服等剂量维生素B6(安慰剂)的48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术后24 h及72 h静息状态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3 d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术后住院天数,屈膝90°所需天数,术后3 d的SCL-90量表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术前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膝关节HSS评分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术后24 h静息状态VAS评分[(3.50±0.59)分比(4.06±0.70)分]及72 h静息状态VAS评分[(2.00±0.42)分比(2.42±0.54)分]、术后住院天数[(6.25±1.15)d比(7.15±1.83)d]、屈膝90°所需天数[(2.83±0.70)d比(3.52±1.01)d]、术后3 d焦虑得分[(11.79±1.32)分比(13.04±1.75)分]及抑郁得分[(13.96±0.96)分比(16.58±2.1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3 d的总蛋白[(63.28±4.51)g/L比(55.19±4.65)g/L]、白蛋白[(37.79±2.57)g/L比(33.66±2.94)g/L]及血红蛋白值[(107±13.98)g/L比(95.83±14.06)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高TKA术后睡眠质量,能加速病人康复。
方英磊陆鸣尹宗生
关键词:维生素B6唑吡坦
膝关节置换中以ROM技术定位胫骨假体的旋转力线被引量:6
2020年
背景:ROM技术是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常用方法,但该技术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议,目前ROM技术可能的影响因素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运用ROM技术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61例初次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男18例,女43例,年龄55-78岁,术前均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有手术均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ROM技术确定闭合与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胫骨假体旋转轴线,同时定位后交叉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内侧缘连线(Akagi线)作为参考线,测量2种情况下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术中判断髌骨轨迹分型,从而确定髌骨轨迹分型及闭合内侧支持带与否是否为ROM技术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①术中出现Ⅰ,Ⅱ及Ⅲ型髌骨轨迹时,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分别为(0.5±2.5)°,(-0.9±2.6)°及(-3.9±3.4)°;闭合内侧支持带时夹角分别为(0.6±2.3)°,(-0.3±2.2)°及(-1.5±2.9)°;②Ⅲ型髌骨轨迹可导致ROM技术确定的胫骨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明显偏内(P<0.05);③对于Ⅰ,Ⅱ型髌骨轨迹,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对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轴线无明显影响(P>0.05);对于Ⅲ型髌骨轨迹,闭合内侧支持带可明显减小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差异(P<0.05);④结果提示,ROM技术对Ⅰ,Ⅱ型髌骨轨迹的全膝关节置换能够较准确地定位胫骨假体的旋转轴线,无需闭合内侧支持带;出现Ⅲ型髌骨轨迹时,无论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都可能造成胫骨假体过度内旋。
李叶天刘富恩尹力张辉陆鸣高维陆尹宗生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
富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对BMSCs在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成骨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富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leucocyte-and platelet-rich plasma,L-PRP)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兔模型中,对BMSCs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取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0-3.0 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A、B、C、D 4组(n=6),建立双侧ANFH模型。取髂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并鉴定;采用Landesberg方法制备L-PRP。ANFH动物模型修复方法:A组单纯行髓芯减压,B组行髓芯减压联合L-PRP移植,C组行髓芯减压联合BMSCs移植,D组行髓芯减压联合BMSCs及L-PRP移植。术后2、4、8周摄X线片,观察髋关节和骨缺损灶骨密度变化,并行Lane-Sandhu X线评分评价成骨情况;取各组股骨头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及血管计数、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检测。结果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均显示各组骨缺损呈现不同程度骨再生。术后2、4、8周,Lane-Sandhu X线片评分、血管计数、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显示:C、D组明显优于A、B组,D组优于C组,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RP在治疗兔ANFH模型中对BMSCs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为临床髓芯减压联合BMSCs及L-PRP治疗ANFH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家刘尹宗生王伟陆鸣江正高维陆张硕余涛
关键词:BMSCS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骨分化
两种止血带使用方式对1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和术后康复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背景:围手术期失血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一个主要问题,止血带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但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证实手术患者能从止血带的使用中获益。目的:探讨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间使用止血带对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初次单侧TKA的1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全程组,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半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术后患肢周径增加率、术后VAS评分和HSS评分、ROM,术后血栓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实验室检查测定手术前、后的IL-6,CRP以及肌酸激酶。结果:全程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小于半程组,隐性失血大于假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大腿肿胀比和小腿肿胀比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VAS评分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均明显升高,半程组HSS评分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5 d的ROM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1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13例肌间静脉血栓及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出现切口感染,半程组术后4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3例出现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的术后血清IL-6、CRP、肌酸激酶水平均低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还是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尽管在显性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存在差异,但总失血量方面并无差异,后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肿胀的程度,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及炎症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也得到较快恢复。
汪萧和王志文陆鸣高维陆尹宗生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止血带加速康复外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