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光 作品数:12 被引量:5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脑脊液置换加静脉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研究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毒素 B 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28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为治疗组。B 组仅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为对照组,治疗共16周。以症状、体征、CSF 常规、CSF 培养及涂片为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佳,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两性霉素 B 仍为治疗隐脑最基本,最廉价和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陈国光关键词:脑脊液置换 两性霉素B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多发性硬化首发症状分析 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加深对多发性硬化 (MS)及其首发症状的认识 ,提高 MS早期确诊率及治愈率。方法 :回顾分析 MS36例的首发症状。结果 :MS的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为多发 ,分别为 15例 (占 41.7% )、7例 (19.4% )、4例 (11.1% ) ,另 10例 (2 7.8% )则分别以共济失调、癫痫发作、构音障碍、排尿困难、肢体痛性痉挛、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颈痛、精神异常、频繁呕吐为首发症状。结论 :MS除以视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为常见外 ,还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 陈国光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首发症状 抗氧化剂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研究抗氧化剂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抗氧化剂和传统疗法进行治疗,4周后比较2组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显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硫辛酸联合牛磺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春红 陈国光关键词:抗氧化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硫辛酸 牛磺酸 隐球菌性脑膜炎四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寻求一种有效、合理、经济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简称隐脑 )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比较四种不同疗法 (A组仅予静滴二性霉素 B;B组 :在 A组疗法基础上加鞘内注射二性霉素 B 0 .8mg+地塞米松 2 mg,每周 2次 ;C组 :在 B组疗法基础上加每周脑脊液置换 2次 ;D组 :予静滴氟康唑 2 0 0 mg,每天 1次 )治疗隐脑的疗效。结果 :本组四种疗法均有一定疗效 ,A与 C组比较 P<0 .0 5 ,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组疗法效果最佳。二性霉性 B仍为治疗隐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药药物之一。 陈国光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置换 鞘内注射 二性霉素B 纳络酮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的影响 2001年 目的 :观察纳络酮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明确诊断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 6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 ,对照组 30例 ,治疗组用常规疗法加纳络酮 (3.2 mg+5%葡萄糖 2 50 m L静脉点滴 ,每天 1次 ) ,对照组仅用常规疗法 ,疗程均为 30 d。跟踪观察其 5 a内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结果 :治疗组血管性痴呆发病率为 3.1 % ,对照组为 2 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纳络酮能降低多发性脑梗死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 陈国光关键词:纳络酮 血管性痴呆 多发性脑梗死 发病率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CSF置换治疗SAH效果。方法40例SAH患者经腰穿缓慢放出CSF,每次置换量20~40ml,隔日1次,一般3~5次,最多7次,平均总置换量是(132±52)ml。结果CSF置换后头痛时间显著缩短,死亡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死亡8例、总有效率79.4%,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SF置换是治疗SAH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能迅速缓解症状,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 马志远 许小江 黄梅 陈国光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4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8例青年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48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高血压、心脏疾病并房颤、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硬化、肥胖、吸烟、脑血管畸形、家族史、TIA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相对危险系数(OR值)为6.55,心脏疾病并房颤为5.32,颈动脉硬化为5.03,糖尿病为4.95,TIA为4.84,家庭史为2.9,高血脂为2.13,肥胖2.12,吸烟1.23。结论与老年人一样,高血压、心脏疾病并房颤、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硬化、肥胖、吸烟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只有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加予干预,才能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陈国光关键词:青年脑梗死 干预 发病率 原发性脑出血82例死因分析 被引量:5 1999年 原发性脑出血是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之一,现收集我院近10年医治无效死亡的82例作分析。1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均为住院病例,除有原发性脑出血之临床特征外,均被CT证实。其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26~90岁,平均年龄657岁;既往有明... 陈国光 关俊文关键词:脑出血 原发性 病例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hs-CRP、Lp(a)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2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DM+ACI组),40例单纯T2DM(DM组)及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测定3组人群的hs-CRP、Lp(a)及其他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M+ACI组及DM组的血清hs-CRP、Lp(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ACI组血清Lp(a)显著高于DM组(P<0.05),2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hs-CRP、Lp(a)检测对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关春红 马致远 陈国光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A 2型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多发性硬化首次发病的特点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首次发病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MS首次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MS首次发病以肢体感觉异常、肢体运动及视力障碍等为多发,分别为18例(29.0%)、16例(25.8%)、11例(17.7%),另17例(27.4%)则分别以共济失调、癫痫发作、构音障碍、排尿困难、肢体痛性痉挛、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颈痛、精神异常、眩晕、频繁干呕为首发。误诊24例(38.7%)。结论MS首次发病除常以肢体感觉异常、肢体运动及视力障碍为表现外,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误诊率高。 陈国光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症状 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