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海
-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创新课题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1例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都很高、存在心悸及气促症状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后立即进行左心耳封堵,观察手术即刻效果、并发症,术后华法林抗凝45d,改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随访3月,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出血及血栓事件。结果成功同期实施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无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作心悸、气促,左心耳封堵器未见血栓及残余分流,双联抗血小板期间出现牙龈出血,停用阿司匹林后未再出血。结论对符合适应证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 陆林祥方军张飞龙陈建华陈学海陈良龙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房心房颤动手术后期间
- 损伤电流的振幅预测心脏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后稳定性的研究
-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与心脏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稳定性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起搏电极导线固定的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观察90例心室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旋入即刻、旋入后10min时的损伤电流、起搏阈值以及导线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66例主...
- 陈学海陈建华张飞龙傅发源王伟伟陈良龙
- 联合损伤电流与R波感知优化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植入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及起搏参数与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优化植入之间的关系,寻找判断起搏导线优化植入的理想参数。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306例符合纳入排标准的行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植入的患者分成2组,单次植入(SP)组229例,术中主动固定右心室起搏导线1次植入成功的患者;多次植入(MP)组77例,术中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螺旋后发生脱位或术中测试参数不满意,需重新进行起搏导线植入的患者。比较两组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损伤电流(COI1)和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损伤电流(COI10)、起搏阈值、R波感知(R10min)和起搏阻抗的大小。筛选可以预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优化植入的参数,并探讨这些参数的量化标准。结果(1)与MP组比较,SP组COI1[(9.34±2.44)mV比(3.19±1.36)mV,P〈0.001]、COI10[(4.99±2.04)mV比(1.91±0.62)mV,P〈0.001]及R10min[(14.2±4.5)mV比(5.4±0.7)mV,P〈0.001]较高,起搏阈值较低[(0.65±0.18)V比(1.90±0.40)V,P〈0.001],2组起搏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135)n比(790±140)n,P=0.251]。(2)起搏导线植入的稳定性与COI,(OR=0.247,95%C10.098—0.623,P=0.003)和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的R波感知(OR=0.081,95%C10.015—0.428,P:0.003)相关。(3)COI,的最佳节点值为4.77mV(敏感度0.97,特异度0.95);R10min的最佳节点值为7.25mV(敏感度0.96,特异度1.00)。术后3个月时随访,右心室起搏导线起搏阈值(0.68±0.19)V,R波感知(12.1±3.6)mV,阻抗(543±107)Ω。结论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的损伤电流(〉4.77mV)和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R波感知(〉7.25mV)是判断右心室主�
- 陈建华张飞龙范林陈学海王伟伟傅发源陈良龙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电描记术
- 损伤电流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损伤电流(COI)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90例,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测得的COI10>3.5mV;B组,48例,COI10值<3.5mV。比较两组COI0(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测得COI)值和COI10值的变化,观察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起搏阈值和R波感知的变化。结果:A组与B组比较:①COI0值为(10.54±1.98)mV∶(6.54±0.81)mV(P<0.001),COI10值为(6.84±1.70)mV∶(2.47±0.53)mV(P<0.001),导线螺旋固定10 min后测试结果:起搏阈值(0.61±0.18)V∶(1.40±0.31)V(P<0.001),R波感知(15.40±4.18)mV∶(5.10±0.77)mV(P<0.001),电极阻抗(716.47±150.03)ohms∶(745.00±149.93)ohms,P=0.479。②B组中有9例患者于术中稍用力向后提拉导线后发生起搏导线脱位;15例患者10min后测得的起搏阈值和(或)R波感知不良而进行重新植入;有2例患者10min后测得的起搏参数均满意,但分别于术后10h和24h发生起搏导线脱位,予重新植入。而A组患者术中提拉导线均未发生导线脱位,10min测得的起搏参数均满意。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右心室电极起搏阈值、R波感知以及电极阻抗等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各参数P>0.05。结论: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测得的COI0值较低(<7.0mV),COI值迅速下降,COI10值<3.0mV,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降低,R波感知降低,提示起搏导线固定不良,容易造成起搏导线脱位,需要寻找新的位置进行重新植入。
- 陈建华张飞龙陈学海王伟伟傅发源陈良龙
- 关键词:心律失常起搏
- 40例心房颤动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焦虑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40例住院房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房颤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的总分为(114.59±13.48)分;焦虑得分(70.48±16.92)分;其疾病不确定感中的不明确性(r=0.244,P=0.001)、复杂性(r=0.369,P=0.019)、信息缺乏或不一致性(r=0.564,P=0.000)、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与焦虑呈正相关(r=0.393,P=0.008),而不可预测性与焦虑不相关(r=0.166,P=0.306)。结论房颤患者存在较高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情绪,且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 吴航洲王伟伟陈学海
- 关键词:心房颤动问卷调查疾病不确定感焦虑
- 起搏联合三磷酸腺苷注射法强化肺静脉电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成功率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在首次肺静脉电隔离术(PVI)后,采用起搏夺获+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ATP)+补充消融的强化PVI的术式能否减少PVI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复发率,并评价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术后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诊断阵发性房颤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首次PVI后观察30min+补充消融的术式;B组:采用首次PVI后观察30 min+起搏夺获+静脉注射ATP+补充消融的术式。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2个月房颤的复发率,术后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的有关指标。结果 A组128例,在首次PVI后观察30 min,在54/128(42.2%)例中,发现有157/525(29.9%) PVs-LA之间恢复电传导;B组138例,在首次PVI后共有120/138(87.0%)例的365/562(64.9%) PVs-LA之间电传导恢复。术后随访12个月,A组有25例(19.5%)、B组有15例(10.9%)复发房颤(P=0.048)。B组术后12个月时左房、左室后壁厚度以及室间隔厚度均明显小于术前(P值均<0.001);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4);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2)。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在首次PVI后,采用观察30 min+起搏夺获+静脉注射ATP+补充消融的强化PVI术式,可以减少PVI术后远期房颤的复发率,还可以改善术后12个月时左房和左室的结构及功能。
- 陈建华陈泉河张飞龙陈学海许哲江琼孙旭东李金国陈良龙王伟伟
- 关键词:心房颤动起搏腺苷
- 射频消融术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重构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年龄≥65岁,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手术组在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行经导管环肺静脉前庭线性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CPVI)手术,药物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严格降压治疗,控制血压达标(<140/90mmHg,1mmHg=0.133kPa)。随访时间12个月。比较患者入组时及1年随访结束时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室间隔厚度(IVS)和后壁厚度(LVPW)以及血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结果:手术组共有33例患者完成手术并随访1年以上,药物组共有30例患者完成随访1年以上,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血压控制达标。手术组术后4例再发房颤,其中1例于第1次射频消融术后8个月再行射频消融术,其余3例在口服1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情况下可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术前及术后1年LA分别为(38.1±2.1)mm及(35.1±1.9)mm(P<0.05),LVED分别为(50.2±2.5)mm及(48.3±1.6)mm(P<0.05),LVSD分别为(31.2±4.0)mm及(28.5±3.2)mm(P<0.05),LVEF分别为(59.6±3.8)%及(60.8±9.7)%(P>0.05),LVPW分别为(11.3±1.1)mm及(10.2±0.8)mm(P<0.05),IVS分别为(11.7±1.0)mm及(10.1±2.0)mm(P<0.05),血NT-proBNP水平分别为(332.3±146.5)pg/ml及(117.8±65.1)pg/ml(P<0.05)。药物组患者均口服1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9例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未发生房颤,其余21例有1次以上发生房颤,其中11例因房颤入院治疗,1例因心力衰竭(心衰)入院治疗;基线及随访结束时LA分别为(38.9±2.2)mm及(40.5±2.7)mm(P<0.05),LVED分别为(50.2±2.5)mm及(51.8±2.3)mm(P<0.05),LVSD分别为(30.5±3.5)mm及(31.5±3.6)mm(P<0.05),LVEF分别为(59.3±3.0)%及(57.3±2.9)%(P<0.05),LVPW分别为(11.0±0.9)mm及(11.4±0.9)mm(P<0.05),IVS分别为(11.4±0.9)mm及(11.7±2.9)mm(P>0.05),血�
- 陈建华张飞龙陈学海王伟伟傅发源陈良龙李金国孙旭东唐密容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心室重构
- 应用Watchman封堵器经皮封堵左心耳1例被引量:1
- 2015年
-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3岁,于2014-05-19因心悸胸闷气促3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体检:脉搏98次/min,血压108/70mmHg(1mmHg=0.133kPa),双肺无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4次/min,心律绝对不齐,
- 张飞龙陈良龙陈学海李金国鄢晓平
-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