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禾

作品数:82 被引量:548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 10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4篇细胞
  • 26篇肺癌
  • 20篇基因
  • 20篇癌细胞
  • 18篇体外
  • 15篇肿瘤
  • 12篇凋亡
  • 10篇增殖
  • 9篇肺癌细胞
  • 8篇化疗
  • 7篇肺肿瘤
  • 6篇蛋白
  • 6篇人肺
  • 6篇纤维细胞
  • 6篇恶性
  • 6篇L9981
  • 5篇多态
  • 5篇血淋巴细胞
  • 5篇易感性
  • 5篇启动子

机构

  • 59篇四川大学华西...
  • 10篇四川大学
  • 10篇华西医科大学
  • 9篇华西医科大学...
  • 7篇华西医科大学...
  • 4篇四川省肿瘤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德得创业...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重庆市肿瘤医...
  • 1篇重庆市肿瘤研...
  • 1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华西医大
  • 1篇遵义医药高等...
  • 1篇华西基础医学...

作者

  • 81篇陈晓禾
  • 53篇王艳萍
  • 30篇周清华
  • 29篇袁淑兰
  • 20篇朱文
  • 15篇杨燕
  • 15篇宋毅
  • 15篇车国卫
  • 14篇刘伦旭
  • 13篇邓力
  • 12篇李秀群
  • 11篇孙芝琳
  • 7篇秦建军
  • 6篇孙泽芳
  • 6篇解慧琪
  • 5篇李代蓉
  • 5篇何金涛
  • 5篇屠重棋
  • 5篇郭占林
  • 5篇张文庚

传媒

  • 22篇中国肺癌杂志
  • 13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四川肿瘤防治
  • 3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华理疗杂志
  • 2篇2000全国...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山东医药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国激光
  • 1篇肿瘤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1篇2005
  • 8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 6篇2001
  • 10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4
  • 2篇1992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代谢酶CYP2D6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背景与目的外源性化合物代谢酶参与环境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代谢酶基因多态性被认为与肺癌的易感性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代谢酶细胞色素2D6酶(CYP2D6)基因多态性在四川汉族正常人群和肺癌患者中的分布,以及CYP2D6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52例正常人和15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外周血CYP2D6ch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CYP2D6ch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1)CYP2D6ch基因的C和T等位基因在正常人群中分布频率分别为39.5%和60.5%,而肺癌患者中分布频率分别为46.3%和53.7%;两组间C和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89).(2)CYP2D6ch等位基因型C/C、C/T、T/T在正常人群中分布频率分别为18.4%、42.1%和39.5%,而在肺癌患者中分布频率分别为22.7%、47.3%和30.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15).(3)携带CYP2D6ch非T/T等位基因型的个体患肺鳞癌风险是携带T/T等位基因型的2.084倍(95%CI 1.024~4.244,P=0.043).(4)携带CYP2D6ch非T/T等位基因型的轻度吸烟者患肺癌风险是携带CYP2D6ch T/T等位基因型轻度吸烟者的2.92倍(95%CI 1.087~7.828,P=0.033).结论 CYP2D6ch非T/T等位基因型与肺鳞癌风险升高相关,在轻度吸烟人群中,非T/T等位基因型与肺癌风险升高相关.
郭占林周清华朱文李代蓉袁天柱王艳萍陈晓禾刘伦旭伍伫杨俊杰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HIFU诱导人肺癌细胞凋亡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 )诱导人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不同剂量 HIFU作用于人肺癌细胞株 A549,分别应用 MTT试验、集落形成试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存活、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一定剂量的 HIFU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基因 (p53、fas、bax及 HSP70 )表达 ,阻止细胞于 G0 / G1期 ,抑制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 ,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一定剂量的 HIFU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凋亡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增殖。
袁淑兰王修杰王艳萍陈晓禾杨燕宋毅
关键词:HIFU人肺癌细胞凋亡高强度聚焦超声流式细胞仪
GSTT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四川汉族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背景与目的 GSTs可能参与机体致癌物的解毒反应,如保护个体免受吸烟的损害,因此GSTs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个体是否患癌的易感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GSTT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四川汉族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PCR-RFLP方法检测中国四川汉族人群肺癌患者150例和健康对照者152例的GSTT1基因缺失型的频率,并评价其与吸烟和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①GSTT1(-)基因型在肺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4.7%(82/150)和38.2%(58/152),二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OR=1.681,95%CI=1.009~2.803,P=0.046);②GSTT1(-)基因型患肺鳞癌 (OR=2.969, 95%CI=1.511~5.834,P=0.002)及肺腺癌(OR=2.095,95%CI=1.060~4.140,P=0.033)的风险性明显增加;③吸烟者中GSTT1(-)基因型者患肺癌的风险是GSTT1(+)者的4.051倍;④GSTT1(-)基因型者中,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3.885倍;⑤吸烟≥20包年者中,GSTT1(-)基因型者患肺癌的风险是GSTT1(+)者的4.296倍.结论①GSTT1(-)基因型增加四川汉族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性,特别是增加患肺鳞癌的风险;②GSTT1(-)基因型和吸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吸烟量越大且为GSTT1(-)基因型者则患肺癌的风险性越大.
袁天柱周清华朱文郭占林李代蓉王艳萍陈晓禾刘伦旭杨俊杰
关键词:GSTT1肺癌易感性易感基因
应变诱导BMSCs腱向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BMSCs与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后,施加动态应变刺激能否使BMSCs在体外分化为肌腱细胞(tenocytes,TCs)。方法取1周龄SD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用多向分化诱导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进行鉴定。用生物力学试验机行SIS的拉伸破坏实验,计算SIS的弹性应变。将分离纯化后的第2代BMSCs以2.5×105个/cm2细胞密度种植于3cm×1cm大小的SIS上,形成BMSCs-SIS复合物,固定于应变培养装置对其进行静态培养2d后,施加应变刺激(拉伸频率为0.02Hz,作用时间为15min/h、12h/d,应变幅度为5%)动态培养5d,作为实验组;BMSCs-SIS复合物持续静态培养作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SD大鼠鼠尾TCs,用第2代TCs与SIS复合,相同条件下静态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应变培养后BMSCs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后细胞上清液中2种TCs标志蛋白Scleraxis和Tenomodulin的含量。结果分离培养的SD大鼠BMSCs经多向分化诱导后,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且流式细胞仪检测示表面标志抗原CD34、CD45为阴性,CD90为阳性,符合BMSCs生物学特性。SIS拉伸破坏实验结果显示,SIS平均弹性应变为39.5%。扫描电镜观察示实验组材料上细胞具有类TCs形态;ELISA法检测示,实验组应变培养后细胞上清液中Scleraxis和Tenomodulin含量分别为(3.56±0.91)μmol/L和(4.27±1.10)μmol/L,阳性对照组分别为(14.73±2.30)μmol/L和(10.65±1.51)μmol/L,对照组分别为(0.23±0.14)μmol/L和(0.16±0.10)μmol/L;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应变刺激培养可在体外诱导BMSCs向TCs方向分化,尚需进一步研究最佳的应变刺激诱导条件。
廖梅旭宁良菊陈晓禾李秀群罗静聪秦廷武
关键词:BMSCS肌腱细胞
以SMMC-7721为靶细胞MTT法检测LAK细胞活性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建立以贴壁生长的癌细胞为靶细胞、MTT法检测LAK细胞活性的方法。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LAK细胞对体外培养的K562、Raji、SMMC-7721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LAK细胞对已知的NK敏感细胞K562及NK耐受细胞Raji均有明显杀伤作用,贴壁生长的SMMC-7721肝癌细胞对NK细胞不敏感,而对LAK细胞敏感,在效靶比为40:1时,LA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达90%以上,其杀伤效应随效靶比增高而增高。结论SMMC-7721细胞可作为检测LA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以贴壁细胞作为靶细胞的MTT法检测LAK细胞活性较传统的悬浮细胞如Raji作为靶细胞具有灵敏、准确、简单、可靠的优点,更适用于国内一般实验室开展。
王艳萍陈晓禾张文庚徐刚
关键词:MTT比色LAK细胞靶细胞肝癌
PKH26与BrdU体外双重标记兔BMSCs在心肌补片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PKH26与BrdU体外双重标记兔B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肌补片。方法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离培养BMSCs,并用细胞膜荧光染料PKH26和细胞核标记物BrdU对BMSCs进行标记,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MTT法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荧光标记前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ALP、茜素红、油红O染色及骨钙素、Ⅰ型胶原蛋白等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观察和评价标记前后BMSCs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的能力。将标记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后共培养5~7d构建组织工程心肌补片,在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SIS上的生长情况,并做活体及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结果标记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基本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标记后细胞膜上红色荧光呈颗粒状分布;细胞表面干细胞标志性抗原表达与标记前无明显差异。标记后的BMSCs成骨诱导后,ALP、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表达骨钙素及Ⅰ型胶原蛋白;成脂诱导后,细胞胞浆内出现明显的脂滴。标记细胞与SIS共培养5~7d后,标记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在材料上呈现出多层细胞结构。活体及石蜡包埋后HE染色可见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结论兔BMSCs能被PKH26和BrdU稳定标记;标记的细胞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标记的BMSCs与SIS体外复合培养可以构建组织工程心肌补片。
张珏智伟谭美云陈晓禾李秀群邓力
关键词:BMSCSPKH26BRDU
恶性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非放射性定量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在检测人类恶性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银染定量的TRAP方法检测SMMC 7721、K562、CNE 1、A549、HL 60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9株人类恶性肿瘤细胞株中8株呈端粒酶的阳性而其经热处理的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非放射性银染定量的TRAP方法具有高可信度、特异性及敏感性 ,且8株人类恶性肿瘤细胞株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陈蔚蔚周宏远张洁王艳萍陈晓禾
关键词:端粒酶
氦氖激光对体外人肝癌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的生物学效应。方法:用34.5~138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间日1次,共6次。结果:69J/cm2和138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人肝癌细胞后72小时和96小时内、34.5~138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人胃癌细胞后72小时内有促进增殖的作用(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氦氖激光照射人癌细胞后在一定时间内有促进其生长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应避免该副作用的发生。
张文庚陈晓禾王艳萍徐刚陈传真韩洪富
关键词:细胞转化激光疗法
逆癌酮对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化疗是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仍不尽人意。以往的研究表明,丹参酮具抗肿瘤作用,逆癌酮是以丹参酮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其它抗肿瘤成分的中药制剂,本研究在体外观察了其对人肺癌细胞的生...
秦建军周清华袁淑兰王艳萍陈晓禾何金涛
文献传递
温热联合化疗对人颊癌细胞的体外效应
目的:观察温热协同化疗对体外培养的人颊鳞癌 BCaCD885 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 MTT 法研究了 BCaCD885细胞对43℃温热、几种临床常用化疗药单独应用及联合43℃温热与化疗药时的敏感性。结果:实验表明 ...
王艳萍陈晓禾袁淑兰
关键词:化疗热化疗口腔肿瘤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